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求背景故事

2025-01-30 23:45:27 字數 2004 閱讀 3431

1樓:白雲歸去不知年

魯國三桓犯上,是春秋時代各國貴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證。魯莊公有弟三人:長慶父,次叔牙,次季友。

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後代稱為「三桓」。三桓就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

三桓既強,其為亂之時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亂,在昭公之時。據《史記》稱,當時季孫氏因與氏鬥雞生隙,引起衝突,昭公大概對季孫氏的跋扈不滿,故站在氏一邊,助之攻季孫氏。

這時叔孫氏、孟孫氏恐季孫氏敗後自己的勢力發生動搖,乃相與救季孫氏,結果把昭公之軍打敗,並殺昭伯,逼昭公奔齊。三桓的勢力,至此已登峰造極。(周穀城《中國通史》)

魯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魯國「初稅畝」,表示公私鬥爭的導火線已經點燃了。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對公室進行反擊,「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魯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調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獨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乙份。

昭公企圖翦除三家的勢力,結果失敗,被三家趕跑了。參考資料者: peng3x | 二級 | 2011-6-6 19:59分享到: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怎麼翻譯?

2樓:宦泰然公靖

像這樣做了,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修治文教、德政使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定下來。

3樓:網友

像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吸引他們來。他們來了以後,就得使他們安心。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翻譯是什麼?

4樓:教育細細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

出處:《論語·季氏篇》

選段: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

於邦內。譯文:

像這樣做,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現在,仲由。

和冉求你們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

5樓:要解體成分子的人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翻譯是所以人們不服從就修文德以來的。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翻譯

6樓:小香蕉學姐

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嫌森源發揚文治教化使他們來歸附。 故:承接前面「夫如是」,譯為「仍」。

來:使動用法,使……來歸附。 全句是: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

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翻譯

7樓:要解體成分子的人

遠人不服,則修頃滲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喚乎改。

遠方的人不服氣,就修文德以來的,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和判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是什麼意思?

8樓:縱橫豎屏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

出處:《論語·季氏》。

部分精選:夫嫌棚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選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

翻譯: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檔沖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

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什麼意思

意思 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出自 季氏將伐顓臾 先秦 孔子及 節選 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 而不能來也 邦分崩離...

情路漫漫其修遠兮什麼意思,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其什麼意思

路漫漫其修遠兮 是屈原的原句,但是人們也常常說 路漫漫兮其修遠 來感嘆前路漫漫的感受 情路漫漫其修遠兮是說在感情的道路上想要到達目的的路又模糊不清。原文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字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 今河南淅川 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語出何典

大道行思.是 電視臺 大國崛起 結篇第十二集的題目.取則行遠.于海洋大學的校訓 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正道直行,應該善於思考.思考就會有所得,有心得才會越行越遠 上德若谷 老子有曰 上德若谷 這一恰當的比喻蘊含著深意奧義 最高尚的道德猶如川穀,上仗大山之氣象,下湧潺潺之流水,兼具剛與柔 重與輕之兩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