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俗專家介紹說,源於古人「秋報」和「祭月」活動。在民間流傳中,最有影響 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還有一說法,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各家都要祭拜土地神(古人「秋報),遺傳下來就成了的節日習俗。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典禮。據《禮記•祭法》中記載:
夜明,祭月也。」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收穫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
中秋節拜月、賞月、祭月、玩月的習俗 , 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還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喝的酒叫「團圓酒」,吃的餅叫「團圓餅」,互相送月餅,近而達到了人際的和諧。團圓是歷代中國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強調的「和諧」實際上是「團圓」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表述。中秋節團圓的本質體現出親情,現在由於家庭結構多是三口之家,親情展現應由家庭延伸到社群,通過社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享受到團圓的樂趣。
總之,,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現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已形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徵,而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內涵。
2樓:網友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關於中秋節的美文(外加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關於中秋節的優秀散文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之節,八月十五和八月十六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乙個神聖的節日,這是乙個團圓的佳節!就像此時的月亮一樣,圓潤完整,沒有一絲一毫的缺憾。人們會在這一刻聚在一起,聊天,賞月,品茶,吃月餅,享受這寧靜安逸祥和的氛圍,沉浸在歡樂之中。
抬頭看,清朗的夜空中,一輪銀黃色的月亮,顯得分外引人注目。巨大的天幕襯得月亮越發純潔、嫵媚、清新,沒有繁星陪伴的她,不是孤獨的舞者――這一刻,一定會有很多人正不約而同地仰望著她,而她也一定向我們報以微笑,此刻的天與地是最和睦友好的時候。 每逢佳節,在外邊工作的爸爸一定會不遠千里地趕回來過節,每次還會拿著禮物回家,這次也不例外。
這一天,媽媽都會擺上一桌茶點,主角當然是廣式和蘇式兩種月餅了,有蓮蓉餡的,豆沙餡的,椰蓉餡的,鮮肉餡的……光想想就讓人垂涎欲滴了。我們一家人圍在桌子旁,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到孫子,乙個不少,乙個不缺─―這是全家團圓的時刻,大家各自聊著各自喜歡的話題,大口大口吃著各色月餅,任誰見了都希望能留住這美好的一瞬間吧! 每當秋風吹起時,丹桂飄香時,中秋節便悄然來臨,這是對中秋節的暗示嗎?
開放的桂花是中秋節的美麗亮相嗎?原明年的中秋節一樣美好!
關於中秋節的美文,要,每篇左右,急需吶
八月十五月兒圓呀,我和爺爺打月餅呀 一曲優美的歌曲唱出了中秋節的美好意境。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月餅,吃月餅,走親訪友送月餅。以此來表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來慶祝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桌子前,吃著甜甜的月餅,奶奶笑著說 小鍅,月亮...
描寫中秋節古詩,關於中秋節的古詩
陽關曲 中秋月 蘇軾copy 暮雲收盡溢清寒bai。du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zhi長好,明月明年何處dao看。水調歌頭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
關於中秋節如何寫關於中秋節的作文
寫好作文,列好提綱是 基礎。寫一篇關於中秋節的作文 秋賞月古人說的好 小時不識月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小時侯的我以為月亮是彎的,太陽是圓的,直到有一天,媽媽告訴我,中秋時,月亮就會變成圓的,我有點半信半疑,可是中秋那天,月亮真是圓的,並且還要吃上幾塊香甜的月餅,從此,我便喜歡上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