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蘇雖然合作,但有沒有互坑不配合的現象? 250

2025-02-08 20:09:36 字數 3475 閱讀 9988

二戰時期美蘇雖然合作,但有沒有互坑不配合的現象?

1樓:網友

有,但是由於相互之間沒有直接接觸,還是比較少。而英美、英法之間還是英國坑人比較多,杜立特轟炸東京之前,白宮派專員前往蘇聯密談,希望b-25轟炸機能在轟炸日本之後降落蘇聯的海參崴,但是蘇聯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便在1941年4月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加上美援物資主要還是通過日軍控制海域抵達海參崴,史達林不想拿同美軍合作來得罪日本。因此降落蘇聯的方案遭到否決。

但是轟炸時,8號轟炸機因為前擋風玻璃破洞,燃油消耗過快,明顯撐不到中國海岸,更不用說計劃中的衢州機場,於是改飛蘇聯,並在蘇聯海參崴以北40英里(65公里)的機場降落。

在日本的外交壓力下,b-25轟炸機被蘇方沒收,約克上尉等5名機組人員遭到扣押,但是蘇聯拒絕向日方移交扣留人員。

降落後,這5名美國人的扣留地點幾經輾轉。飲食方面,也是和蘇聯平民一樣,基本上就是黑麵包和捲心菜,因此5人陸續出現了營養不良、痢疾等病症。到了1943年,戰爭明顯向蘇聯好轉之後,5名機組人員被轉移到了距伊朗邊境僅32公里的阿什哈巴德,經一名好心的蘇聯軍官介紹,他們結識了一位從事偷渡走私的阿富汗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蛇頭」。

這名蛇頭經常給蘇聯軍官帶來國外的食物和黑市上的貨品,因此交情頗深。機組5人口袋裡總共有300美元,於是支付給蛇頭250美元,由他帶著5名美國人成功越境,於1943年5月11日抵達附近的英國領事館。然後在阿什哈巴德的英國外交官們的幫助下,5人取道印度,最後在那裡於1943年5月搭機返回美國。

事後解密的蘇聯檔案表明,那名走私者的背後其實是蘇聯人民委員會情報部(nkvd,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前身)**。因為不願拿釋放美國人去激怒日本,所以先將美國飛行員轉移至日本情報網無法滲透的中亞,再派**協助越獄逃脫。這樣,美國人是自己「逃脫」,日本方面發現了也無話可說。

2樓:短暫狂熱

二戰美蘇在對日德作戰方面基本上是配合的。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在搶佔地盤上還是有不配合的地方比如東柏林西柏林,柏林圍牆就是。

3樓:萊茵火夜

有的是。1、前期英美給蘇聯的支援物資**充足,後面順風局就少了——作為主戰場,蘇聯得到的之源物資僅佔美國對外援助的1/3,而英國這個沒什麼仗打的反而佔到2/3。

2、第二戰場本來的目的是緩解東線的壓力,結果英美「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戰場計劃一推再推,等到東線勝負已定才開始諾曼第登陸(庫爾斯克膠著之後,蘇德戰場勝負已定,蘇聯勝券在握,就算德國能把原子彈搞出來,蘇聯都能扛著損失把德國推了,這個時候才諾曼第,基本上就屬於搶奪勝利果實了)。

備註:原子彈最多也就是死幾十萬人的事,而當年美國的產能也就是那麼2-3個,蘇聯幾千萬人都死了,你見蘇聯什麼時候因為這麼點損失慫過?

3、蘇聯不承認波蘭流亡**。波蘭這一塊本來也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英美希望分掉蘇聯的勝利果實,建立親英美的波蘭,被蘇聯拒絕,雙方差點掀桌子。

備註:當時的歐洲,雙方的默契是誰打的歸誰(憑什麼我累死累活給你作嫁衣裳?),而波蘭流亡**想要建國,顯然違背了這個原則。

4樓:在寶華山吹風的花木蘭

多了。美英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讓蘇與德拼命,看蘇要取得優勢了,連忙上來分一杯羹。蘇看支援英美和英美支援的華沙起義,打一打就看著,等完事兒再接手。

5樓:巨半桖

當然有。蘇方不借海參崴機場,不及時攻日。美方不及時登陸西歐,同時阻止蘇軍進入德國,甚至誤炸。

6樓:網友

互坑不多,雖然各有小心思,但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坑了自己。

比如英美為了搶地盤,硬著頭皮在義大利登陸,結果突破不了德軍防線,**慘重。

再比如蘇聯為了獨佔功勞,提前獨自攻打柏林,**30多萬。

7樓:教學園地

二戰時期美蘇合作,當然有不配合的現象了,畢竟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不同。

8樓:網友

第一是蘇聯在與德作戰的第一時間便請求英美對德作戰,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但是美國卻遲遲不願意參戰,只是進行物資租借。

第二是進攻德國本土之後。眼看德國即將落敗,美蘇兩國很快就有利益衝突,於是都想盡快攻進柏林,擴大戰勝後的話語權。

9樓:第三文明人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至柏林,而且邱吉爾從政治的角度認為攻佔柏林可以提高美國和英國在二戰後的國際地位,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因為艾森豪認為不需要為乙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

10樓:阿伯次鎝

同志,美蘇雖然合作,但是他倆沒有共同進行任何戰役。

11樓:網友

利益至上,可以是同盟,也可以是敵人。

如果二戰時蘇聯也走了法西斯道路,蘇德聯合攻美,有沒有實力滅掉美國

12樓:網友

應該不會,首先我說說,在一戰的戰場在陸地,二戰的戰場在。

13樓:網友

答案是有的,蘇聯紅軍在與德國的初始戰爭中,損失了部隊1500多萬,被德軍一直打到首都附近,後史達林組織反擊,保衛列林格勒,到最後400多萬攻入德軍本土,想想蘇聯的兵員是何其的廣。要是德蘇聯合,德國肯定能騰出手吞併歐洲,蘇聯、日本就會佔領整個亞洲,義大利佔領整個非洲,到時候來個大封鎖,對美國經行經濟封鎖,等待時機,到時候必能滅了美國鬼子。

14樓:夕顏如玉夢兒

我想應該有這個實力,德軍的精良裝備+蘇軍的兵力強大,他們要越過大西洋去進攻美國,就必須要奪取海上主動權,如果日軍可以牽制住美國海軍主力的話,應該可以順利實施登陸計劃,而登陸之後美國就可能抵擋不住了,但還是會鏖戰一段時間才會被攻佔。前提是蘇德兩軍的國內不會有大型騷動,不然任意一方退出了進攻,這樣美國勝算會大很多。

15樓:交通安全設施吧

實力和實際情況不同 有實力不一定能達到目標滅掉美國 必須要登入美國本土 德蘇日海軍大家都知道的 有沒有能力取得制海權???

白令海峽 美國陸軍守不住嗎 然後 美國不能學老蔣嗎再者從科技方面來說 美國當年的技術不能取得一定的加分嗎。

二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16樓:科普小星球

二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過程如下:

年3月5日,英國時任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

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4、從50年代到60年代,美、蘇關係仍處在冷戰的發展時期,但是雙方的政策已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美蘇爭霸的特點是雙方既有緩和又有爭奪,優勢在美國。由於美蘇力量對比的消長,赫魯雪夫謀求蘇美合作,與美國平起平坐,開始以緩和姿態處理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

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程序中的「一超多強」。

二戰時期日本有沒有叛徒

有啊。尾崎秀實,為原近衛內閣顧問兼祕書,與左爾格同為共產黨員,向 版蘇聯和國民黨傳權 遞情報,曾向中統傳遞關於長沙會戰的情報。也曾向蘇聯發出過納粹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情報,未引起斯大林重視,1941年近衛內閣垮臺後,被特高科逮捕,在獄中一言不發,於1944年11月7日被執行絞刑。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這是...

我想要二戰時期的盟軍全部,我想要二戰時期的盟軍全部資料!

二戰百科 大西洋憲章 巴頓 富蘭克林 羅斯福 德懷特 d 艾森豪威爾 佈雷德利 蒙哥馬利 阿拉曼戰役 西點軍校 溫斯頓 倫納德 斯賓塞 丘吉爾 諾曼底登陸 約瑟夫 維薩里昂諾維奇 斯大林 朱可夫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蘇聯衛國戰爭 你想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盟軍的資料我曉得,可我就是不說 你如果需要全部的...

二戰時期德國勳章

德國勳章綜述 德國武裝部隊在二次大戰中對於表現優秀的部隊和個人有著多種多樣的獎勵方式,包括有勳章 紀念章 榮譽獎勵以及各式不同的軍服上的裝飾品。其實,自19世紀初開始,各式各樣的榮譽獎勵就已經被授予德國 普魯士和其他諸侯國 的部隊和個人。在1872年德國統一之前,甚至直到1918年,大多數榮譽獎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