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年夜飯這大概是從什麼演變而來的?

2025-02-12 12:00:01 字數 4031 閱讀 6026

1樓:網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

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裡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裡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

這是乙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2樓:黑啤哈屁

三十晚上哪有家家戶戶吃餃子?

我們南方過年的時候,從來就不吃餃子,所以不知道。

3樓:清影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叫「年」,它長時間住在海底,每到冬天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年到了冬天,村裡的人就帶著家眷躲避年獸。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

鮮紅的顏色、明亮的火光、巨大的聲響。

後來每到冬天,家家戶戶在門上都掛上紅色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年夜飯的來歷?

4樓:山海軒

傳說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年夜飯半成品(9張)記載著除夕乙個十分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

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寓意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年夜飯 蘇趣半成品(10張)的年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等等。團年飯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廣東取諧音「發財」「好市」的髮菜和蠔豉,江淮地區的人們常會吃象徵圓滿、團圓的圓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樣很多),北方人則吃象徵元寶的餃子。日本則會吃象徵長壽、稱為年越蕎麥的蕎麥麵。

年夜飯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5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闔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團聚。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後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等等。

一年一次的年夜飯,是全家都要動員的大餐,家家戶戶都會擺上平日裡很少見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類(寓意年年有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蓮藕(寓意聰明)等菜品以求新年吉利。

年夜飯,吃的是喜悅,品的是親情,縷縷飯香中聞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除夕習俗起源

6樓:超次元人生

過了這麼多年個除夕,你知道除夕的起源嗎?作為中國人我猜你知道。

7樓:明明老師很溫柔

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除夕的起源及習俗

8樓:浮世觀禪

傳說古代有乙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裡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

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9樓:超次元人生

過了這麼多年個除夕,你知道除夕的起源嗎?作為中國人我猜你知道。

10樓:資料不詳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習俗。

年夜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供參考。

過年了,家家戶戶幹什麼

要過年了,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過年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 貼春聯 祭祖 拜歲 點爆竹 拜年等等。每逢過年,在農村,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製作臘肉,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過年方式,做臘肉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肉要新鮮,放適當的鹽 燙皮,這個是比較關鍵的,去掉雜毛...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有什麼作用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張貼大紅春聯,給節日增添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我們瀏覽著各種各樣的春聯,就像是漫遊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春聯中有的描繪了美麗的春光,如 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 有的展現了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如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 有的歌頌了勞動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 勤勞門第春...

過年為什麼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 春貼 對聯 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