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微語筆記
說起清明時節吃青團,大家並不陌生,青團,是一種江南地區的特色小吃,基本做法就是將艾草的汁拌入糯公尺粉,然後將麵糰包裹進餡,這樣一道不甜不膩,帶有青草香氣的小吃就做成了。
我們知道,作為主要原料之一的艾草是有藥用價值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灸則通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在《孟子》中也有「七年治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由此可見艾草的醫學價值。
那麼,由艾汁做成的小吃青團一定具有養生價值了。
做青團很容易,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準備食材,艾草,糯公尺粉300g,白砂糖40g,小麥澱粉80g,豬油30g,豆沙。
第二步:準備艾汁。
採摘新鮮嫩綠的艾葉,一般人們喜歡用清明前的艾草,因為此時的艾草新鮮嫩綠。然後將清洗乾淨的艾草榨汁後過濾。新鮮細膩的艾汁就準備好了。
第二:準備麵糰。
將準備好的食材(糯公尺粉,白砂糖,澱粉,用榨好的艾草汁)用來和麵,麵糰和成面絮狀的時候加入豬油,然後揉成光滑的麵糰鬆弛10分鐘。
第三:準備餡料。
青團的餡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搭配,比如常用的豆沙,蛋黃,棗泥,白糖黑芝麻等,做好備用。
第四:做青團。
青團做成小季子,包入適量的餡,揉成球狀。
第五:蒸熟。
鍋中燒開水,將做好的青團熱水上鍋蒸熟,開大火蒸8-10分鐘左右。美味的青團做成了。
每逢清明時節,江南地區幾乎都要蒸青團,這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來祭祀,但現在它的這種功能已經日益淡化。朋友們,學會了嗎?做出具有你自己特色的青團吧!
2樓:杜春柏
青團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把綠汁和公尺粉混合,揉成團,然後加入豆沙、棗泥、鹹菜等餡料,以蘆葦葉為底,籠蒸。
3樓:kw微子
青團是用採摘新鮮的艾草,榨成汁水,和麵團混合在一起,麵糰就變成青色了,再包上豆沙,蒸熟就行。
4樓:糖糖韓
艾葉採新鮮的尖端,洗淨,開水焯熟,撈起,放涼後切碎,揉成團,備用。
在艾葉團中加入適量糯公尺粉,加溫開水,揉到不黏手時停止加水,反覆揉搓,使艾草和糯公尺粉分佈均勻,成鮮綠色麵糰。
鹹菜、筍絲、肉絲切碎,快火翻炒。作為餡料,備用。
綠色麵糰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搓圓劑子,在中間用大拇指按出乙個坑,填入餡料,封口,做成窩窩頭狀。
也可將劑子按成圓餅形,放入餡料,對摺後封口,用手指按出絞型花紋,成為菜餃。
上鍋蒸15-20分鐘即可。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5樓:羞草豹毛頭
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為了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吃青團是清明節的地方風俗之一,是流行於江浙陵數滬一帶的時令食物,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主要是將艾草搗成汁拌進糯公尺粉裡,再包裹豆沙或者蓮蓉餡,然後上鍋蒸熟。青團的外表是艾草的青色,而且帶有悠長的青草香氣。
在江浙滬一帶,有在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青團蒸熟之盯咐後冷了也是可以吃的,因此,青團也是寒食的一種。說起寒食,必定要提到寒食節。
最早在春秋時期,為了紀念被火燒死的介子推,於是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而寒食主要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因此人們會在這天準備好糕點,在清明節這天禁火。
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地方習俗。但是現在,基本上這一習俗已經在全國流行開來,人們會尺則首在清明節到來之際開始製作青團,以備清明節食用。
關於清明節吃青團,還有乙個傳說,那就是清兵為了抓住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於是開始大力搜捕。
當地的農民為了幫助陳太平,於是就用艾草加糯公尺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團,陳太平吃了青團之後順利逃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於是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6樓:毛毛哥哥
清明節時吃青團主要是為了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簡雹高吃,主要是將艾草弄成汁後拌進糯公尺粉肆褲裡,再包裹豆沙或者別的餡料,然後上鍋蒸熟。青團的外表是艾草的青綠色,而且帶有悠長的青草香味。
青團屬於一種寒食,提到寒食,那必定要說到寒食節。最早在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被火燒死的介子推,在他死難之日,禁火寒攔尺食。而人們則會在這一天準備好糕點,在清明節時禁火。
漸漸這種習俗流行於江南,後來便有了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
7樓:不知道取啥名
因為清明節前幾天還有寒食節,寒食節不能吃很熱的東西,不能生火。所以人們就研發出了一種糕點「青團」
8樓:120623梅梅
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因為,延續寒食禁止放火,也是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清明節為什麼吃青團
9樓:劍經業
1、清明吃青團的習俗要追溯到周朝,相傳在兩千多年前《周禮》上記載孝州,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不能生火的,所以人們提前會準備很多糕點來充飢。
2、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巧肢蔽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公尺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飢搏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為什麼清明節要吃青團
10樓:乾萊資訊諮詢
這種風俗可追埋寬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
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公尺酪、麥酪、杏仁酪揚指穗,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公尺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乙隻老面孔。
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
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苧麻葉、艾蒿、鼠麴草。
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唯液卜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公尺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清明節吃青團
11樓:民生
清明節吃青團在南方比較常見,而吃青團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著團圓,也是為了紀念先人,表示對其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吃寒食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還特定為「寒日節」。
即在清明節期間不能生火模殲亂,這個時候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節的主要是家家禁菸吃冷食,在古時候這是一種辭舊改櫻迎新的過渡儀式,象徵著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節吃寒食還有一種「感恩」意味,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現在青團可能作為掃墓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一種小吃。清明節旦檔吃寒食也是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吃」上公升為「文化」,也能夠更好的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流連在世界的每乙個角落。
青團的傳說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乙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公尺粉內,做成乙隻只公尺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12樓:簡單生活
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冊渣納一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一直沒有變化,但現在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梁好令性很強的小吃。
現在做青團,有的採用漿麥草,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州沒糯公尺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人處於弱勢的時候,為什麼很多人都會欺壓那人,沒有人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憐
弱勢的時候,不來害你的就不錯了,能幫你的簡直是上輩子修來的福 樓主您好 首先我要告訴您,任何理論只能為您提供參考,具體情況還需要結合實際做具體考察。下面我將盡我所能幫助您 九型人格中的任何一型人都存在偏執的可能,但是偏執的程度 方面 方式等都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這個社會就是強食弱肉 樹倒胡孫散,牆倒眾...
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條,清明的時候,為什麼每天要插柳條?
清明節插柳條由來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 嘗百草 的神農氏 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
芒果吃多了會過敏嗎?為什麼很多人吃芒果都會過敏?
會過敏,我見過很多人吃芒果過敏,但並不是吃很多才過敏,有的吃一點就過敏。主要表現為,臉上起好疹子,身上也有,癢。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馬上去醫院開點抗過敏的藥吃。嚴懲者還可以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比如全身水腫等。為什麼很多人吃芒果都會過敏?一是當吃食不成熟的芒果時 二是吃芒果的方式不對,吃芒果最好將芒果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