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紙上談兵的疑問?什麼是紙上談兵

2025-02-15 04:55:20 字數 3220 閱讀 1701

1樓:網友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2樓:匿名使用者

趙括所在的戰國時期並無造紙術。《史記》裡並未直接或間接地說趙括"紙上談兵"。

這個成語的含義屬於引申義,是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的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用兵而不結合實際,最終被秦軍擊敗的典故引申出來的。用來比喻空談理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3樓:盡遺憾

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寫在竹簡上的,我們來看司馬遷寫的趙括的故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

括不可使將。」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

王曰:「何以?」對曰:

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

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4樓:村站與路基

疑問什麼,所有的成語本身都是扯蛋話。你要講道理,就不要用成語。

成語是文字遊戲,只適合扯扯蛋。

不是不能用成語,是絕不可在講道理時用成語,因為成語就是不講道理,是一種語言花招。

5樓:網友

乙個有著如此淵博知識的人,能夠侃侃而談,為什麼實戰時候會一敗塗地?趙括是不是乙個學霸呢?如果參加高考,結局會怎樣呢?

什麼是紙上談兵

6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紙上談兵,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橘核不能成為現實。

典出自《猜宴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圓兆掘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成語性質:貶義詞。

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望梅止渴、誇誇其談、秀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反義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

紙上談兵指的是誰?

7樓:熱愛教育知識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紙上談兵的意思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而且這個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成語寓意。「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往往形容的是隻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常言道,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張揚,少開口講道理,多動手做事情。趙括書本上的內容倒是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一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他就立刻沒有了方向,成了乙個無只蒼蠅。

紙上談兵指的是誰

8樓:長沙張樂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紙上談兵是指:在紙面巨集枝檔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如猛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乙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

西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衡橡咐在長平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咐純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紙上談兵是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如猛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戰國時期蔽亂,趙國大將趙奢有乙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

西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衡橡咐在長平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咐純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祝願你在今後的生活中平平安安,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迎難而上,取搭搭得成功。

紙上談兵指的是誰

9樓:網友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奢。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滾緩敗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紙上談兵的啟示。

1、唯物論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紙上談兵沒有從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當然是會失敗的。

2、辯證法原理。

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發展,要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紙上談兵用靜止大顫的觀點看待問題,違背了發展觀。

3、認識論的原理。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動力,目的,實踐也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兵法是經過實踐而來的,是一種認識,認識需哪枯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紙上談兵的意思紙上談兵什麼意思

紙上談兵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一 拼音 紙上談兵 zh sh ng t n b ng 二 出處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現有這樣詩人在此 卻天天去紙上談兵。釋義 現在又這樣的詩人在這條,卻每天都在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三 例句 ...

紙上談兵講的是誰紙上談兵說的是誰?

紙上談兵講的是趙括。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 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 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

紙上談兵意思相近的成語,與紙上談兵意思相近的成語

畫餅充飢 hu b ng ch ng j 釋義 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與紙上談兵意思相近的成語 誇誇其談 ku ku q t n 生詞本基本釋義 形容說話浮誇不切實際。貶義出 處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 進了書房門 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 知道是他已來了 進去作揖 同坐下。例 句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