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二虎愛看書
紙上談兵這個詞,就是後來人對趙括的評價,其實上是抹黑趙括。因為紙張的發明比趙括死的時候還晚了好幾百年。還虛構了一些故事,包括對當時趙括親戚朋友的採訪,用這些事情充當證據,證明長平之戰的失敗都是因為趙括。
但我們重新用現代眼光來看一下長平之戰這件事啊,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和趙國已經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了,如果繼續拖下去,對兩國的傷害其實非常大,富有的秦國會變的貧窮,而趙國可能就會直接宣佈破產了,所以這仗一定要打,而且趙國也必須要換主將。
趙國本來的主將是廉頗,而廉頗是一個主守的戰將,在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裡面,大家都已經拖不起了,那麼索性速戰速決吧,趙國就選擇了主攻手趙括。但這個人也不是隨便選的,當時的趙國可用的將領並不多,厲害的李牧那個時候還小,才能還沒開始展現。綜合各方面的威信和能力,趙括就這樣被選上了。
那麼最後為什麼趙國還是敗了呢?一是因為在外交方面,趙國的平原君決策錯誤,輸給了秦國的相國範睢。二是趙括和白起其實還是有點勢均力敵的,只不過趙國後方跟不上。
當時兩國打的難分難解都開始有點兵力不足了,而秦國開始許爵徵兵,而趙國趙孝成王卻什麼也不做。在這場戰爭中,趙括戰死沙場,比歷史上的很多將軍都值得尊重,所以,這個鍋怎麼想也不應該是趙括來背的吧。
2樓:喜腦弓子
說起戰國趙括,可謂是一個比較悲催的人物。不僅因打了敗仗,被人損了幾千年,而且連他爹媽都看不起他。
3樓:戀娛說
關於趙括紙上談兵,肯定這作為歷史結果,但不代表這是歷史事實,對於歷史我們無法真正的還原,但是我們可以用結果評判他們所有的功與過,在古代你的戰爭勝利了,肯定你的寂寞你的記者都是正確的,但是你失敗以後,所有人不會記住你,但是後人一定會記住你,因為歷史結果決定了歷史的發展。
對於趙括的出身,非常的顯赫,也就是說,他本身出於名家,而且精通很多的兵法和兵書,但是唯一一點他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所以這一點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後人看來,你說我談兵這個成語,更多的是記錄了,他沒有實戰經驗,現在紙上談兵用的這個詞語形容的是,只會空口說大話,不去幹實事的人,而只是用這一件事情來表現出來。
本身常平之戰中,本人,趙國本身就處於弱勢,再加上沒有經驗的照顧啊,所以這個命我是肯定的,就是因為這歷史結果,才有了趙括的紙上談兵,這本身這個詞語跟挑戰也是沒有關係的,更多的是形容照顧這個人他的這是方法,和他沒有實戰經驗的結果。
4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1、趙括「紙上談兵」的說法是非常不理性的。
2、我們都知道故事發生年代非常的久遠,所以對於紙上談兵的故事只是後來人們自己總結的,並沒有真實的代表意義。單從秦趙兩國當時實力的分析,趙括也不能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擔此罵名。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長平之戰打完後,白起曾經表明了一句話:
「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者過半」。而這句話就可以作為趙括不是昏庸之人的證據。
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雖然趙括是在戰役中失敗了,但是他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個糟糕,他還是給秦軍造成非常大的阻礙,以至於把秦軍消滅了一半。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手實在太過強大了。因此認為趙括無腦的說法是非常不理性的,我們要做到根據事實來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才是。
5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擴充套件資料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
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蹟。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歎服。
抓住人物特徵,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徵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蹟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徵為核心描述。
正如他在本傳傳末所論贊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也。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
6樓:茉伊老師
趙括絕對不是隻會紙上談兵。趙括雖然不是名將,但也絕對不是慫包。他只是二流統帥,不是一流而已。如果是慫包,趙王也不可能認命他做統帥的。
在前線戰事,糧草耗盡,壓力山大的時候,趙括還是能夠堅持了四十多天,期間趙軍並沒有大規模逃跑或者奔潰,直到山窮水盡,最後關頭也是無比英勇,率銳卒自搏戰,中箭而死。這份能力勇氣,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絕對做不到的。
趙括的悲劇是遇到了神一樣的強敵,秦軍戰鬥力極強,人數糧草也比趙軍多,再加上不世出的天才戰神白起,換誰也根本抵擋不住。就算是廉頗一直統領趙軍,最後也是大概率必敗,因為趙軍連糧草也供給不上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上,趙括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
1.趙王並不傻,會輕易讓一個沒有帶兵作戰能力,只會誇誇其談的人,去指揮四十萬大軍,這簡直就是拿生命在開玩笑。
2.再說來,他父親趙奢還是當時趙國的一位名將,虎父無犬子,趙括的智商啥的那是不用懷疑的。
3.還有一點,如果這位趙括真的是無能之輩,趙王真的把四十萬大軍交給了他,其他大臣名將們肯定會站出來反對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但是長平之戰終究還是失敗了,可能是對方名將白起太厲害了,神一樣的存在。
那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趙括就該負全部責任麼?認為不應該。當時秦軍已經包圍了趙軍,廉頗打算打持久戰,在軍糧上拖垮秦國。
可秦國的軍糧補給線雖然長,但是道路卻十分平坦,從水路運輸成本也很低。而趙軍軍糧補給線雖短,但卻得翻越太行山脈,不僅沒佔到優勢,而且還處於劣勢。兩國在長平僵持那麼久,趙王心中也慌,所以讓趙括趕快結束戰鬥。
趙括改守為攻,最後掉入了白起的陷阱。但並不是他太蠢,而是戰場經驗不如白起。白起雖獲勝,但卻是慘勝,秦國陣亡了將近30萬人。
可見,趙括並不是史書上說的那般無用!
趙括髮仗紙上談兵類似的成語,類似紙上談兵的詞語成語有
趙括髮仗 紙上談復 兵 類似的成制語 空口白話 拼 音 k ng k u b i hu 解釋 形容只說不實行,或只說而沒有事實證明。出處 明 馮夢龍 醒世恆言 卷三十五 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飢。示例 你們做官人,翻臉不認人,我可不上當,你須寫上憑據來。清 曾樸 孽海花 第...
為什麼說紙上談兵的趙括比竇娥還要冤枉?
趙括蠻冤枉的,第一戰就碰到了秦國名將白起,被圍數月,沒有譁變,更是組織數次突圍,統兵能力沒得說,說紙上談兵太過,只能說缺乏經驗。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如果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不可能臨時接受40萬大軍,並且臨時換防,而軍中無人反對。更不會在被圍困46天,無糧的情況下,軍隊無人叛變,而是跟隨趙括衝殺...
紙上談兵趙王讓趙括代廉頗為將的原因是什麼
老將廉頗傭兵比較穩重,秦軍攻打趙國被廉頗防守而不出戰,長期下去就會因為補給等原因無功而返,還有可能在撤軍時遭到廉頗的追擊,所以就對趙王使用離間計說廉頗老了,沒有勇氣雄心正面打仗,只能龜縮起來,而秦軍害怕趙括,說趙括用兵比其父趙奢還要厲害。因此趙王就用趙括換下了廉頗。廉頗面對秦軍堅守不出,秦軍久攻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