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周朝時期,晉頌鄭手國典籍官籍談被派遣到周朝去參加葬禮。周景王設宴招待他,並問為什麼沒有禮物野嫌朝貢。籍談說晉國在受封時就沒得到朝廷的賞賜,因此不必朝貢。
周景王叢顫駁得他體無完膚,並指責他是數典而忘其祖。
2樓:匿名使用者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西元前527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鍵慧晉何以無貢物,籍答談族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
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稿侍答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歷史自己編吧。
忘祖數典成語
4樓:秦子筱
數典忘祖是乙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昭源脊野公十五年》。
數典忘祖的意思是對祖先創制的典章制度數得一清二楚,卻忘掉了自己的祖先是誰。
數典忘祖,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就是忘恩負義。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談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
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實際上,數典忘祖就是乙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目前,成語的意思原指查數著典籍,卻忘了自己祖先的行事,後用來比喻忘本;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在春秋時期的野洞時雹喊候,晉國派荀躒和籍談為使節去周王那裡參加王后穆後的葬禮。葬禮結束後,周景王脫掉喪服,設宴款待荀躒和籍談等各諸侯國的使節。
數典忘祖的典故是什麼?
5樓:網友
典故: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西元前527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
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晉怎麼沒有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
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上 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願違。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忽...
成語故事覆水難收,覆水難收成語故事
覆水難收這個成語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這樣的一個故事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據說曾經幫助夏禹治洪水,有過功勞,封在呂地,因此又姓呂,又名呂尚 他雖然很有才學,深通兵法,可是大半輩子都在窮困中度過。他曾在朝歌屠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飯,還在別的地方做過一些別的行業,然而境況總是很不好。他的妻子馬氏,見他...
沐猴而冠成語故事,沐猴而冠的成語故事
沐猴而冠 m h u r gu n 生詞本基本釋義 沐猴 獼猴 冠 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貶義出 處 史記 項羽本紀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例 句那些肥頭胖腦的紳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著西洋禮服,其實都是資本家的走狗。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