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一下 氧化反應的定義。
拉瓦錫實驗的原理是什麼?
2樓:機器
把少量的汞(水銀)放在密閉的容器裡,連續加熱達十二天之久,結果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的粉末,同時容器裡的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錫研究了剩餘的那部分空氣,發現這部分空氣既不能供給人類及動物呼吸來維持人類及動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援可燃物的燃燒,他誤認為這些氣體都是氮氣(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維持生命」).拉瓦錫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紅色粉末(現已證明是氧化汞)收集起來,放在另乙個較小的容器裡經過強熱後,得到了汞和氧氣,而且氧氣的體積恰好等於原來密閉容器裡所減少的空氣的那部分體積。
實驗結論。他把得到的氧氣加到前乙個容器裡剩下的約五分之四體積的氣體裡去,結果得到的氣體同空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完全一樣。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所組成的這一結論。
為什麼我們做的實驗無論如何都不如拉瓦錫的準確呢?
3樓:張三**
分類: 理工學科。
問題描述:我們上化學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做了乙個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是燃燒紅磷,然後把紅磷放到水裡,再扣上燒杯。等它冷卻到常溫時候就可以看到,水大約進去了五分之一。但是老師說,無論如何這個實驗都不如拉瓦錫的標準,這是為什麼呢?
解析: 因為我們的實驗裝置不夠嚴密。
有較大誤差。
當你把點燃的紅磷放入燒杯是氧氣已經被消耗了一部分了。
這時塞上塞子 燒杯內的空氣成分已經和空氣中的不同了。
關於初三化學拉瓦錫試驗的一些問題。**等
4樓:化學易
遇到我,你算是找對人了!
1.為什麼試驗中水銀上公升至1/5位置。
氧所約佔空氣的1/5 水銀與氧氣反應了,裡面壓強減速小,上公升氧氣的體積。
2.在用紅磷做簡易試驗時,為什麼要選用紅磷,為什麼被吸進集氣瓶?
紅磷產物是固體,是可然物! ,紅磷燃燒後,瓶裡的氧氣被紅磷反應了,原理哏1一樣的!
3.如果紅磷沒有足夠快放入集氣瓶呢。試驗結果會怎麼樣。偏小還是偏大。
沒有足夠快放入集氣瓶 ,本身紅磷在燃燒在放熱,把空氣從瓶裡熱跑了一部,瓶裡壓強減小,結果變大!
4.在放入紅磷後,關閉橡皮塞時。有白煙湧出。是因為熱漲的原因嗎。
白煙 是燃燒產生的固體的五氧化二磷!
5.止水夾在燃燒後才關閉。結果會偏大還是偏小。
哏2一樣!,空所被熱跑一部,瓶裡壓強減小,結果變大。
6.在什麼情況下,結果會偏小和偏大。為什麼。。
空氣熱跑了,結果變大!
漏氣,紅磷不足 導管沒注水,沒等室溫就開啟止水夾,結果變小!
5樓:小公尺甜甜圈
1.空氣中氧氣大約佔空氣的21%.實驗中水銀上公升的體積,就等於實驗中反應消耗氧氣的體積。所以,水銀會公升至1/5位置。
2.選用紅磷是因為,紅磷能夠在空氣中燃燒,而且紅磷燃燒只消耗氧氣,不消耗空氣中其他的物質。還有,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體,而不生成氣體。
被吸進集氣瓶的原理和1一樣,反應消耗了氧氣,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吸進集氣瓶。
3.如果紅磷沒有足夠快放入集氣瓶,那麼它就會與外界的空氣先進行反應。再放入集氣瓶中的紅磷就已經減少了,不能消耗足夠的氧氣就已反應完全了。這時候,實驗得出的資料就會偏小。
4.不是,白煙是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生成物五氧化二磷。
5.會偏大。燃燒消耗氧氣後,在大氣壓作用下,就會有一部分水進入導管。
6.偏小的情況:a,裝置漏氣b,紅磷量不足c,裝置未冷卻就開啟止水夾d,瓶內氧氣沒有耗盡。
6樓:雨悟
因為消耗空氣中的1/5的氧氣,所以上公升1/5.
2.選用紅磷是因為紅磷燃燒不會生成新的氣體;因為紅磷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集氣瓶內的氣體密度小於集氣瓶外的空氣密度所以會吸進集氣瓶。
3.偏小。4不是,是因為裝置沒有密封。
7樓:粒粒敉
第一題不是因為水銀體積發生了變化,雖然水銀會減少,但是有氧化汞生成,體積幾乎不變。水銀上公升至1/5位置的原因是佔空氣體積1/5的氧氣與水銀反應而使內部壓強減小。
第三題答案是偏大沒錯,因為部分空氣受熱逸出,使瓶裡空氣減少。
8樓:小仙葉兒
1氧所約佔空氣的1/5
2紅磷不會產生氣體,燃燒消耗氧氣,壓強減小,水被壓入。
3偏小因為氧氣未燃燒完。
4是。5紅磷燃燒放熱,瓶內空氣膨脹從導管被擠出一部分,偏大。
6你要說清楚問題 ,一般自己仔細思考是可以得出的。
9樓:
1.氧所約佔空氣的1/5
2.紅磷在燃燒放熱,把空氣從瓶裡擠出了一部分。
3.變小。4.白煙是燃燒產生的固體五氧化二磷。
5.變大。
拉瓦錫實驗的評價
10樓:小尛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的《序言》中,很中肯地評價了這一段化學史:
當時在巴黎的普利斯特里……把他的發現告訴了拉瓦錫,拉瓦錫就根據這個新事實研究了整個燃素說化學,方才發現:這種新氣體是一種新的化學元素;在燃燒的時候,並不是神秘的燃素從燃燒物體中分離出來,而是這種新元素與燃燒物體化合。這樣,他才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
即使不是象拉瓦錫後來硬說的那樣,他與其他兩人同時和不依賴他們而析出了氧氣,然而真正發現氧氣的還是他,而不是那兩個人(即指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因為他們只是析出了氧氣,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析出的是什麼。」
求解答過程:(1)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11樓:小小生
1)①紅磷的量不足。
沒有將瓶內氧氣完全消耗盡(或裝置野激未完全冷頌乎襪卻就開啟止水夾,只要合理均可)
2)裝置始終密閉,空氣沒有逸出,實驗結果準頃銷確。
拉瓦錫的實驗
12樓:匿名使用者
1、實驗原理。
利用某些物質與空氣中氧氣反應(不生成氣體),使容器內壓強減小,讓水進入容器。測定進入容器內水的體積,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2、實驗裝置和方法。
按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以水槽中水水面為基準線,將鐘罩水面以上容積分為5等份。在燃燒匙內盛過量紅磷,用酒精燈點燃後,立即插入鐘罩內,同時塞緊橡皮塞,觀察紅磷燃燒和水面變化的情況。
3、實驗現象。
1)鐘罩內充滿白煙;(2)片刻後白煙消失,鐘罩內水面上公升了約佔鐘罩體積的1/5。
4、實驗結論。
紅磷燃燒消耗的是空氣中的氧氣,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
5、實驗注意事項。
1)可用來反應的物質必須是易與氧氣反應且沒有氣體生成的物質(如紅磷),木炭、硫不能用作測定氧氣含量的反應物。
2)若所用液體不是水,而是鹼溶液(如naoh溶液),用碳、硫作反應物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生成的氣體co2、so2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被吸收。
3)所用來反應的物質必須足量或過量。
4)容器的氣密性必須良好。
5)應冷卻到室溫時才測定進入容器內的水的體積,否則鐘罩內水面上公升的體積小於鐘罩容積的1/5。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現象:①紅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鐵絲等代替)燃燒時有大量白煙生成,②同時鐘罩內水面逐漸上公升,冷卻後,水面上公升約1/5體積。
若測得水面上公升小於1/5體積的原因可能是:①紅磷不足,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②裝置漏氣③沒有冷卻到室溫就開啟彈簧夾。
參考資料謝謝採納。
13樓:匿名使用者
小子,看化學書,都有。
拉瓦錫是第乙個將什麼用於化學實驗的科學家。
14樓:後赩修嘉美
a、到了近代,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創立了原子論-分子學說,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故選項說法錯誤.
b、拉瓦錫是第乙個用天平對化學進行定量分析的科學家,故選項說法正確.c、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方面得益於化學科學的發展,故擾核選項說法正確.
d、在桐粗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破裂,而原子不會破裂,但可重新組合緩輪掘成新的分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關於化學反應速率的問題
影響反應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溫度,濃度,催化劑,壓強等是相對於同一個反應而言的.前面幾個兄臺理解有誤,兩者的反應速率無法判斷有其他原因。如果用v e 來表示第一個反應的反應速率,用v m 來表示第二個反應的反應速率,則v e c e t1,v m c m t2,由於c e c m t1...
化學實驗能否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確定反應級數
不能這是兩個概念 要做實驗記錄濃度變化才能確定 不能,總反應看不出來 根據化學方程式,是否能確定反應級數,用結果加以說明 化學方程式不能確定反應級數,即使是具有簡單級次的反應,也需要從實驗來確定反應的級次。如丙酮碘化反應 ch3coch3 i2 ch3coch2i hii2的反應級次為零級。怎麼判斷...
化學反應自發進行。H S,關於化學反應是否自發進行的判據 H T S中。T是採用什麼溫標?華氏溫氏?
反應自發 發生是抄考慮 g h s t 當bai g 0時,發應自發發生。即代入du有 122000 231 t zhi0,t 122000 231 k 當溫度daot 122000 231 k 發應自發發生。當溫度t 122000 231 k 發應不會自發發生。對本題討論 當t為高溫即t大於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