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荀子《勸學》
1樓:
智人曰 後浪復前浪 汝宜終日勤思之 水滴石穿。
《勸學》的作者是荀子嗎?
2樓:帳號已登出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極易流於枯燥和單調,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於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者卜滾而絕無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
從形式上看弊汪,《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首餘」);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荀子的勸學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樓:哲哥聊歷史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
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輪消而認識了它。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
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臘皮知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握納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勸學》讀後感,讀《勸學》有感
荀子 全書三十二篇,而以 勸學 為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13064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 又以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 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 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
荀子《勸學》中的一詞多義求解答荀子《勸學》裡的一詞多義有哪些
1 絕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停止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隔絕 以為妙絕 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 橫渡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傳 斷絕 2 強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杜甫 前出塞 有力的弓 蚓無爪牙之利,筋...
魯迅的拿來主義用的什麼論證方法,荀子的勸學和魯迅的拿來主義的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進行說理,請以逆境成才為
拿來主義 中比喻論證法的妙用 比喻論證法又叫喻證法,是通過打比方來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也是議 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法,能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深奧的事理。其作用是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具有形象性,讓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