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休辭談曼珠
無所住是【覺】醒的境界。「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
因此【覺】悟。無所住意思是不執著而【覺】。打個比方,有個水杯,空的,因為空而有用,用來盛水。水滿,水少,都是現象。執著於現象叫有事。有事就有了煩惱。
不執著於表象叫無相,無相亂好是不譁頌鉛住。清空水杯見杯體。當然這是比喻。心無體而有用。無體所以無所住。我們日常不櫻衡【覺】,是因為沒有活在此時此刻。
懂得欣賞,懂得感恩,善意善行,不悔過去,不思未來。只在當下。
「心無所住」是什麼意思?
2樓:乾萊資訊諮詢
心無所住」是佛教用語,也作「無所住心」,意思是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
心無所住」的概念出自佛教經典《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腔運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埋搭的古風。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什麼是心無所住?
3樓:我愛答題麼麼噠
應該就是說心裡沒有什麼嚮往,沒有得失之心,沒有執著之心,沒有分別之心,總的來說就是心靈平靜,淡泊,不在乎成敗得失。
在乎乙個人時,他的身影會時刻浮現在你的腦海裡,任何時候你都會聯想到他,他的風吹草動都會每時每刻牽動你的心。你希望他的心中只有你,你看到他和別人聯絡密切,你會心裡不是滋味,感到他不如最初那麼關心你,你會感到失落,猜想他是否對你冷淡了?是否對你……
實際說穿了,在乎得多少就是愛得多少、感情的深淺。當你很在乎乙個人時,那麼就說明你很愛他,一旦你在乎少了或是不在乎了,那麼就說明你的愛在變淡或是根本不愛了。
感情就是這麼微妙的難以說清,愛得深沉,就非常在乎對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對方無意的乙個行為、一句話,都會令其高興或沮喪。也因了這份在乎,令自己沒了許多自我, 原本的脾氣、秉性、自傲……都會收斂或失去,放低身段去迎合、取悅對方。
因為你在乎他,不想讓他不高興,甚至不想失去他。這種情感最開始可能彎晌櫻是雙相的,彼此愉悅開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就會是單相的,隨著一方注意力的轉移或是在乎的減少、變淡,那麼還在一如既往在乎另一方的就會感到累,感到受傷。就會極力放低姿態迎合對方,可越這樣,越令對方反感、不在意,甚至會更加快離開你的腳步。
感情,是世上最不公平的事物。付出多的,往往是得到少的。付出少的,往往是得到多的。付出多的是受傷、悲憐的,付出少的是欣慰、滿足的。它該是世上最沒有公理可評說的!
人生何嘗不是一場旅行呢,不在乎到達的目的地,在乎謹纖的是一路走來沿途的美麗風景以及看風景時的心情。
所以,多在乎,在乎你的人。去忽略,忽略你的人。心無所往而罔,心無所妄而忘,心無所望而亡。
4樓:世彩墓界菜
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這話題有點大,我試著舉例說明,看你能不能明白。
比如說你念佛的時候,老是想著佛主能給我帶來什麼,大冊握這就是有所住。在我看來一心念佛,不帶任何期盼,心裡只有佛而沒有你,就是心無所住;
又比如說,你放生的時候祈求你會得到什麼,這也是有所住。個人得利方面的什麼都別想,姿祥只一心想著被放生的生物能平安,這就是心無所住;
總的說來,無論你是念佛,還是做其他事,只順其自然一心想著這件事就行,不滾慶要有任何功利心在裡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個人淺見 不一定正確。
心無所住的意思是什麼?
5樓:初夏的塵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6樓:匿名使用者
假設你心中想一座山,可以的吧,任何人都能做到。
但你心中想的這座山,是物質嗎?肯定不是物質啊,物質的山,沒法塞進你心裡面啊。
所以你心裡面想的那座山,只是個影像。
不止是山,任何人、事、場景,只要是你心裡面想的,全都是影像。
影像不是真實的。
之所以無所住,是沒有東西讓我住,全都是虛幻的影像,不是真實的,所以無所住。
什麼是應無所住的生心境界?
7樓:最上谷泉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心對於所接觸的境界都不起見聞覺知--無所住,但是這個心卻有外於六塵的分別性--生其心。也就是楞嚴經: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然而要更仔細的說明是: 此真心不是能對外境乃至內定境有了知、覺知的意識覺知心。
更不是修成動中定力時,能於六塵清楚分明卻淨念相繼的意識定心。因為這都是意識相應境界,不離所接觸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觸了知的意識覺知心,不離能所故。
此乃妄心境界,不論境界有多勝妙,不論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識相應境界,非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無所住下一句是什麼?
8樓:網友
心無所住」扮茄,一句出自佛家的名言。全句是:
心無所住,即是濟世止苦良方。
意思是:心靈沒有執著,沒有所依戀,這就是濟度世人,解除世間痛苦的良方妙法。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要解除世間的痛苦,達到內心的平靜,就要使心靈不去依戀和執著事物。不要被名利、情感等所束縛,不要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侍臘起紛擾。
要達到一種忘我的狀態,解除自我的限制,從而達到自在與解脫。
在佛家看來,人內心依戀執著的種種慾念和情緒,是導致痛苦的根源。只有不再依戀,使心靈達到無所住、以虛谷明鑑的狀態,才能解除這些痛苦,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清淨。
所以,這句「心無所住,即是濟世止苦良方」很好地概括了佛家的核心觀點:捨棄執著,解除自我,讓心靈迴歸清淨,這就是止息世間痛苦的根本方法。這也體現了佛教的最高境界和目的。
這句古語凝練而又意味深長,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廳談察指導思想,對我們生活中也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值得我們在生活中體悟與實踐。
9樓:網友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這句話出自:《菩亮遲哪提本無樹》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敬碼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現在只旦戚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心無所住是什麼意思
10樓:分子冰淇淋
心無所住,是指心中無妄念。猶如禪宗公案所說到開悟後的境界,「飢來吃飯,困來眠」。該吃飯時去吃飯,該睡覺時去睡覺。
不餓時不要妄想一會吃飯時吃什麼,吃飯時不要分別好吃不好吃。做任何事情不生二念,不做事平時不生妄念。此時,心即猶如虛空中的「空」,連「空」都沒有的境界。
猶如人發呆時的樣子,哪種什麼都沒有的感覺。
此為個人理解,如有不妥請朋友指正。
11樓:匿名使用者
心無所住是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不對任何事物產生留戀。達到順其自然的境界,不形成定論。
12樓:匿名使用者
您回答的是您房子的地方是不是?其實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恰當,應該問「您的家在**」,而不是「住」,您回家以後不一定住那裡,您在家裡心裡不一定在那裡,心很累啊,有時候在家裡,心沒住下來,住**去了,您自己知道啊,沒有定所,妄念太多了,住不下來。。。阿彌陀佛(合十)
有誰能說一下謠言的好處和壞處,會說話有什麼好處與壞處
謠言,是真實的反面。謠言的發源點是心靈的汙垢。謠言是彩虹,冠冕堂皇卻不長久。謠言是浮萍,連綿不斷卻不固定。謠言是水中月,鏡中花,似是而非。謠言的最大特點是傳遞速度快,所以謠言又稱為流言。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傳是出於嫉妒使然,壞事又難免會被歪曲,不是好奇心作怪,就是幸災樂禍。謠言最大的能耐是...
誰能讓一顆無情的心擁有感情,有誰能告訴我,原來你是這樣的無情。這首歌詞嗎
可能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在網上提問題已經說明了,你還是希望自己能像其他人一樣擁有七情六慾,希望和普通一樣可以家庭和睦,有幾個知己好友。只是你覺得自己無藥可救,所以才不會認為有人能幫到你。不管對你是否有用,就權當打發時間看看吧。不管你小時候以及到現在,這21年中你經歷了什麼。你說你無情,沒有感情存在,視...
有誰能明白,有乙個愛罰款的領導是什麼體驗?
我以前的領導就是特別喜歡罰款,如果上班遲到了,或者是沒有加班,他都會進行罰款的,所以說如果領導喜歡罰款的話,是非常難受的,很多要求我們都必須要完成。有乙個愛罰款的領導,對於他手下員工來說是一種悲哀,這種懲罰方式太過於慣性了,也太讓人寒心了,通過罰款來懲戒員工,並不能夠起到治根的作用,反倒會引起手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