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原文及翻譯,《論語 憲問》閱讀及理解

2025-04-09 01:40:27 字數 1539 閱讀 7807

1樓:一點點臉紅

論語。憲問篇原文及翻譯:

原文】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尺棚。"

譯文明仿】原憲向老師問什麼是恥辱。孔子。

說:"國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祿;國家政治腐敗,還當官拿俸祿,這就是恥辱。"

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抱怨、貪婪這四種激困纖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說是仁者吧?"孔子說:"這種人可以說難能可貴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論語·憲問》閱讀及理解

2樓:新東都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

1)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論語·憲問》)

2)子曰洞核: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

23.解釋曾子這句話的意思,並指出和第一則文字中孔子行為的共通點。(2分)

24.孔子不在其位,納脊掘不謀其政的。思想與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

23.①解釋:君子的思想考慮,不應該越出職務範圍。②共通點:都強調各司其職、恪盡職守。

評分標準:共2分。答對一方面得野磨1分。

24.①不矛盾,二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②孔子提出的位指職守,強調各有許可權,不能越出許可權之外,體現孔子禮制的精神。

後者是孔子強調仕的擔當,強調的是面對紛亂的世界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要有一種堅定的勇氣和執著精神。

評分標準:共3分。答對一方面得1分。

論語憲問感悟

3樓:漢匠文化

學習了論語憲問篇,汲取聖賢智慧,如何更好應對世事。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孔子說:「不預先猜測別人欺詐自己,也不揣度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這段覺得挺有意思,聖賢之人在派純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會去預設對方的品性,這與禪宗的境界有些相似之處,「大道無難,維嫌揀擇」,只有保持空性,不事先給對方貼標籤、不隨意揣測對方的目的,才能無障礙的感受對方,根據情況隨機應變,沒有既定的法則規矩,無條件與之相應,這種圓融無礙的溝通和相處,會令對方感到非常的舒適。但聖賢也不是無條件的一味附和,畢竟有智慧託底,能夠及時察覺到欺詐和不誠實,但大師們往往不會當面去拆穿這些伎倆,甚至心甘情願的被欺騙,絕不是愚昧,而且悲憫之心,這就是聖人的大智若愚。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麼會沒人瞭解您呢?」孔子說:「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知識而通達高深的學問。瞭解我的只茄羨顫有上天吧!」

聖人也難免有不被瞭解的痛苦,但不怨天顫敗不尤人的精神鼓勵我們在孤獨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既向下學習世間法,更要向上學習出世法,增加人生智慧,放大格局,站在高點視野開闊,更能通透的理解人生。

論語十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一 譯文 1 孔子說 定期學習複習不是一種樂趣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 認識 我,但我不怨恨 生氣 也不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嗎?2 曾子說 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沒有盡力為別人?你對朋友誠實嗎?你複習了老師教的知識嗎?3 孔子說 回顧你所學的知識,你可以獲得新的理解...

求論語十則原文和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內容來自使用者 搖啊搖 論語十則是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 論語 論語 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 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一則,就是 論語 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 學而 篇,第 三 四 五則見於 為政 篇,第六則見於 里仁 篇,第七則見於 述而 篇,第八則見於 泰伯 第九則見於 子罕 ...

《論語十則》的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發怒 怨恨 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呢?孔子說 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 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