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死亡的尊嚴
2樓:我的驕傲
人享有自己生命尊嚴的權利,也享有自己死亡尊嚴的權利。
前幾天在聽楊立新的《民法典200講》,在導論中說到《民法典》規定了人享有生命尊嚴,就有了維護自己死的尊嚴的權利。
聽到這個訊息我還是非常開心的,乙個人在神志清醒,民事行為能力正常時,可以做出自己維護死的尊嚴的決定,一旦到了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那天,按照自己的想法,有尊嚴地死去。
每當我想到當我老後的生活不能自理,忍受著疾病的痛苦折磨,本來就活不了多久,但是醫院和家人救你勸你拉著你,那種想死不能死,最後要在病痛的折磨中死去,就感到非常恐怖。
現在法律讓人享有死亡的尊嚴,就放心很多了,對老年的無法自理的生活也不再恐懼,因為我有選擇結束的權利,而不是隻能忍受。
**「死亡的尊嚴」
3樓:你即來
隨著經濟繁榮、科技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高,現代人逐漸 注意到「生活品質」的重要性。由於「生活品質」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 也就必須聯絡到「死亡品質」。
而死亡品質的形式,又與"財富"、"權利"等物質相關聯。因此,社會上出現的"生活品質"與其它物質相互交錯,形成"生活品質"。
我們可就理想條件與起碼條件兩個方面,去 瞭解「死亡的尊嚴」的本質。就理想條件而言,我們都希望面臨死亡之時不 但能夠感到此生值得,而且能夠從中體悟到"死亡尊嚴"。因此我們認為"生存品質"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
因此,我們對於"生命品質"有了初步的理解:"尊嚴"的核心是"生命",也就是說尊嚴的主體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我們需要有尊嚴,因為尊嚴可以保護我們,讓我們在面臨困難時不至於崩潰。
如果我們沒有尊嚴,那麼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只能是失敗,甚至有可能死亡。
所以,我們需要尊嚴。尊嚴的核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
同時也都希望能夠避免恐懼、悲嘆、絕望等負 面精神狀態,能夠死得自然,沒有痛苦。"死亡"的最大意義在於表達生命的尊嚴,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擁有乙個"尊嚴"。
當然,這個"尊嚴"的內涵是不斷強化自己。
如果有人問我,在死亡前的幾秒鐘,最先做什麼呢?
那我會告訴他,我最先做的是:我的事情就是閉上眼睛,然後靜靜聽著周圍的一切聲音,最後,再睜開眼睛,我來發現自己死後的世界。當然本人沒有死過,也沒有接觸死亡的真實事件,只有自己的無端猜測和一點有趣的想法罷了。
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社會(日本等社會算是極少數的例外)都譴責自 殺為一種逃避自我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反倫理道德的負面行為。而"尊嚴"的存在也是這些人的一種逃避自身錯誤的表現,他們通過這種方式逃避自己犯下的錯誤,來掩飾自己犯下的錯誤。
在人類生存的歷史中,死亡、逃避、自責、痛恨、憤怒、憎恨等等,一直伴隨著死亡和逃避而存在。這種行為,也一直被稱之為"逃避自我",這個"逃避自我"的定義不是自我厭惡或厭惡自我,而是單純逃避自我。
這些人一直逃避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逃避自己的罪過,卻忘記了,這並不能逃避。在這種逃避下,這個"自我"越來越深,越來越濃,越來越難以擺脫,甚至有人已經迷失了自我,甚至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我認為"尊嚴"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一種堅持。
這種信念,是人們在逃避、為了尊嚴而逃避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尊嚴
4樓:茹嘉言齋精
尊嚴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徵的事物,擁有應有的權利,並且這些權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徵的事物所尊重。簡而言之,尊嚴就是權利被尊重。
反對教條,反對封建與迷信,用自己的思想去改造社會,造福人類。
尊嚴是對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認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權利,應該受到尊嚴;
自尊就是尊自,即尊重自己。現代作為名詞,比如「自尊受到傷害」,其實就是尊嚴受到侵犯。
尊嚴死會被我國採取嗎
5樓:安全辦狗腿子甲
由於安樂死的問題比較複雜,涉及道德、倫理、法律、醫學等諸多方面,中國尚未為之立法。
在1988年七屆人大會議上,最早在凱大全國人大提出安樂死議案的是嚴仁英和胡亞美,兩人分別是中國婦產科學和兒科專業的泰斗。嚴仁英在議案中寫下這麼短短幾句話:「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與其讓一些絕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還不如讓他們合法地安寧地結束他們的生命。
1994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32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要求結合中國國情儘快制定『安樂死』立法」議案。
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遞交歲歷了4份有關安樂死立法的議案。
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關議案,呼籲國家在上海首先進行安樂死立法嘗試。在隨後於1997年首次舉行的全國性「安樂死」學術討論會上,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2003年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院長鬍亞美教授的委託,向大會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試行「安樂死」並建立相關法規的建議。
2003年7月22日**報道稱,廣東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在會辦本省政協委員該提案時指出,立法實行「安樂死」有違憲法。有關負責人說:「不管實行『安樂死』是自願與否,實際上是對生存權的剝奪,而生存權是憲法直接保護的權利。
相信最終會被採取,但是,應該是社會發展到醫乎孫搜療平等,國家負擔的程度。否則難以避免為逃避費用,而出現的擦邊球,使安樂死變質、
尊嚴死的推動人員
6樓:手機使用者
羅點點,開國大將***的女兒,曾經做過醫生,是中國尊嚴死推動者,2006年,羅點點和她的朋友成立了「選擇與尊嚴**」,併成立了「不插管俱樂部」,激兄提倡「尊嚴死」,希望人們在意識清醒高察時在明念襲網上籤署「生前預囑」。
佛教裡怎麼理解死,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有生才有死.來的時候認為是生.離去才稱之為死.死也是生的開始.生即如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願您看佛經 佛說三世業報經 您會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輪迴的開始,死即是生 死亡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求解 佛學大詞典 對 死亡 解釋如下 死亡 即生命斷 佛教是如何看待...
大家如何看待這句話 二手房可以買,如果裡面死過人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這句話你們聯想到了什麼
不忌諱就ok了,一定便宜,而且自己又有需要哈,死人也是人,只是不能動而已,到以後活著的人也會死的啊,哪個房子敢講不會死人?哪個女人敢講一直想做 哈 太好了,有啊,我來一套。這房子肯定便宜 這房子所以升值快 這現在的社會物質可比精神重要多了。聯想天府雲城為什麼有人賣二手房 5 緊盯相關的房產門戶 很多...
大家是如何看待中庸之道的,如何看待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如題謝謝了
其實中庸之bai 道是很好的一種處世du 態度,如果社zhi會上人人都行中庸,那 dao將是個和內 平祥和的社會。可惜容如今社會競爭意識越來越強,中庸之道逐漸衰退,繼而出現了一部分人不堪競爭而墮落,有的甚至自行了斷 自殺。我想如果大部分人選擇中庸,讓一部分人去積極上進,社會的很多悲劇就不會產生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