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慕瓊生
孔子的思想之
抄一是「禮」。就是「克己復禮」,他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就要遵守周公定下的禮法。其中祭祀的儀式就特別講究人的地位尊卑,要嚴格按照那套規矩體系來。
所以孔子特別重視祭祀。(另:古人尤其是秦漢以前對祭祀都是很重視的,在商朝,祭祀與政治是交織一起的。)
孔子為何重祭祀?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孔子不迷信鬼神,但重視祭祀,而且對祭祀的要求相當嚴格。他祭祀的是祖先和父母。他評價大禹時曾經說: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農夫錦,於女安否?
(這裡有問號)」曰:「安。」「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陽貨》第二十一章。宰我,名予)(宰我問:「三年守喪,時間大長。
君子三年不演習禮儀,禮儀一定荒廢;三年不奏**,樂曲一定散亂。陳穀子吃完了,新穀子又上場,打火用的燧木一年一輪迴,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說:
「在三年守喪期吃白米、穿錦緞,你心安嗎?」宰我說:「安。
」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甜,聽**不感到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適,他們才不這樣做。
現在你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退出來。孔子說:
「宰我真不仁呀!子女出生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守喪,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不也受到父母懷抱三年的愛護嗎?
(這裡有問號)」)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強調的是子女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的感戴之情,祭祀表示對父母的哀思,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長久紀念,他認為這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做的。至於守喪的時間,三年之期是當時的通制,這個制度沿襲到清代。現在來看,倒也不必迂腐,仍應以內心真實的感情為本。
《論語》中還有一章記錄: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八佾》第四章)(魯人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
「這個問題重大呀!禮儀,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節儉;喪禮,與其儀仗周全,不如內心悲傷。」)這一章仍然是說,喪禮和祭祀主要是發自內心的感情。
「易」字,在這裡是辦妥、辦周全的意思。以上幾章所說的祭祀,都是指祭祀父母和祖先。孔子還說過兩段話: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為政》第二十四章)(孔子說:
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而去祭祀,是向某些人的諂媚。)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八佾》第十二章)(孔子說: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如同沒有祭祀一樣。)前一章說的「非其鬼」,指非自己的父母和祖先,這不應該由自己去祭祀的。
你去祭祀別人的祖先,當然是向某個人討好了,這是孔子所不為的。後一章說的是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靠手中的權力派個代表,或者花錢僱個人代勞,表明沒有誠心,沒有敬意,這與不祭祀沒有什麼不同。
孔子重祭祀,是在表示對父母、祖先發自內心的紀念和哀思,與迷信活動是兩回事。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祭祀的民族傳統。每年的清明節,是民族傳統的掃墓日。這一天家家去掃墓,表示對死者的長久不忘。
有時,也為所敬重的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死者掃墓,如我們在清明節組織學生、戰士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圈,行鞠躬禮,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年年全世界的華人紛紛前來黃帝陵祭祀,祭祀我們共同的祖先,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
孔子為什麼高度重視禮儀?
3樓:雄霸天不是夢
禮的介紹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 中國書法「禮」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週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在古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徵之」。
也就是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復古。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讚歎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等級制度破壞,統治者內部對於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於周代禮制非常完善、周密,仍為士大夫所向往,力圖予以恢復。
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遊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並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
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因此儒家極端重視禮在治理國家上的作用,提出禮治的口號。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雲:
「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實現國家穩定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
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
「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
「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裡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雲: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理想的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型別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禮的四個原則
「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定要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物件,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則:交流雙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範要求。
4樓:曉秋槓槓
孔子是儒學學說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他創立的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
對孔子的經歷記載比較全面,在那個禮樂崩壞的年代,幼年的孔子便對禮儀非常感興趣,表現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可見,孔子從小對此感興趣,長大後(三十歲後),孔子主要從事教學,這給孔子提供一個教授和傳遞個人思想的平臺。
孔子的主要思想中,「禮」是一個方面,全面的提法是"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影響中國兩千餘年。
5樓:精銳學霸
儒家學說,仁愛,遵循三綱五常,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為什麼孔子說禮儀搞好了,尤其是祭祀之禮,國家就得以大治了?
6樓:公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國力衰微,民生疾苦。孔子講這一切的原因歸結為禮法的缺失。孔子認為,社會亂,是因為人心亂;人心亂,是因為缺少倫理道德的約束。
而周文王周武王時代人民生活美好就是因為每個人都遵循社會倫理做事。所以,要想是社會重新回到過去的理想狀態那就要恢復和發揚古聖賢指定的禮法,規則(這種看法有他消極的一面,但也有他合理的一面)。而最能代表這一規則的,就是祭祀。
所以只要搞好了禮儀,搞好了祭祀,人心就能穩定,社會就能回到古聖賢時代的安樂祥和,就能大治。
7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社會以禮約束人 為社會秩序的綱領 而祭祀之禮又是最能代表禮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應該是告訴我們人不能忘本~
9樓:怡雪
禮儀之邦,自然禮儀治邦了
歷代帝王都有祭祀孔子的習慣,這是為何?
10樓:wui崔
孔子被譽為「聖人」,開創了博大的儒學,是讀書人所崇奉的精神領袖,在古代被尊奉為「聖人」,處於非常神聖的崇高地位。
他的儒家思想不僅僅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在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力,在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帝王都會對孔子進行祭拜冊封。
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順治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還會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眾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而董仲舒後來完善儒家思想,天人感應說等思想是直接為統治者服務的。
而其他的思想如莊子、墨家等均對君權有些微抑制,所以不為統治者所喜,所以歷代帝王均尊奉孔子,並祭祀孔子。
並且孔子的學說在後來很大部分上代表了官方的文化,也即是當時中國的正統文化。因而對孔子的尊重也是對當時中國正統文化的尊重。
孔子開創了私學,使中國的文化得以在更多民眾中傳播,使得很多瀕臨滅亡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是的我們的文化到現在都得以完整儲存下來。
孔子也是尊重中國古代文化,尊重本民族本朝代的文化。再者,漢代之後,讀書人以孔子為師,尊重孔子也有籠絡讀書人,擴大統治基礎,鞏固統治的作用。所以這也就是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原因。
為什麼中國人非常重視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重視春節
因為春節象徵著又一年的到來 中國人為什麼重視春節 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春節,每年有數萬人在春節前踏上返鄉的旅途,只為了能和家人過春節。過春節,是 回家 中國人是農耕社會為主,要考慮,最大收穫,所以特別關注時令與節氣。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計樹之以谷。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是實現希望的季節。...
「孔子學院」為什麼要用孔子來命名呢
孔子學院區別於copy老子學院。也不叫中國學院。如果是因為孔子在全世界比老子有名也就算了。怕就怕國家對我們意識形態灌輸。孔子跟 思想是對頭。你自己仔細想想吧。希望你能有自己的答案 因為 每個人的價值觀認識不一樣。因為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創始人,他代表了我國思想界,文化界的最高成就。孔子的學說傳到西ba...
孔子被尊稱為什麼,孔子被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漢人認為孔子是黑帝之子,有時他被尊稱為 素王 唐代稱他為聖人,封為文宣王。元代加封他為 大成歪聖文宣王 明代封其為 大成至聖先師 清代稱其為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 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一般稱 至聖 或者 至聖賢師 2 漢人認為孔子是黑帝之子,有時他被尊稱為 素王 3 文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