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2021-05-20 20:50:46 字數 5997 閱讀 9931

1樓:青爵亾

這句話意思是:沒有一個執著的自我形象;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遮照中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意思就是若是菩薩有著這些,東西或者照著這個標準,那麼這個菩薩就不是菩薩了。

這句話的思想重心

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

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擴充套件資料

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1、意思:對自我的形象不必執念,人相就是別人之相,菩薩須無人相。菩薩在你的對面是永遠無法度你的。

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2、出處:《金剛經》,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

3、理解:《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擴充套件資料

一、著重「無相」:「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

「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

《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參考資料

3樓:何緒堯

宣化上人開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解譯:

無我相: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南懷瑾老師開示《菩薩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1、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

2、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

3、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

4、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歸入壽者相。

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

5、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

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

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

4樓:謹祭流年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此句表示的是一種無我的

態度, 意識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 是佛家看破紅塵,看待眾生眾生皆平等的思想 。

"相"即形相或狀態 。

對性質本體而言,指諸法的形象狀態 。

對人的意識而言,就是「想」 即人的意識對事物的某種反映,也是人的意識對某種程度的相狀摹寫。

「我相」 指執著於追求「實我」的外在相狀 。

「人相」 指把輪迴六道的自體當作真實存在的外在相狀 。

「眾生相」指把依五蘊(色。受。想。行。識)而生的眾生之體當作真實存在 。

「壽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的時限(即壽命)當作真實存在的相狀 。

擴充套件資料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

《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5樓:金六福

意思為:沒有一個執著的自我形象;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他們雖然相貌有異,但是佛性是相同的,忽略他們的相貌,使他們證得佛性,就是佛菩薩的工作,經曰,我實滅度無量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們本具佛性。

詩句出自《金剛經》,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別人之相,總在你的對面的別人,菩薩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會想他為什麼要度我,對他有什麼好處,他想佔我什麼便宜,在你的對面是永遠無法度你的。

6樓:我欲去遠方

意思為: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

這裡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屬於我或雖不屬於我,而卻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東西。除了那些我們已經擁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擁有卻想除去的,還有那些我們沒有卻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東西之外,沒有什麼是可以被稱為「我」的。

然而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我們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首先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們的身體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覺到「我」對這些物品的需要。身體使我們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動給我們存在的感覺。

除了身體和心念以外,就沒有「我」的感覺了。

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使我們經驗到我的存在,身體如果離開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麼,什麼是心呢?那是不斷或連續流動的念頭。

(一)無我相: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二)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三)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7樓:追風少年瀟灑哥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意思為:對自我的形象不必執念,人相就是別人之相,菩薩須無人相。菩薩在你的對面是永遠無法度你的。

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詩句出自《金剛經》,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8樓:小然然與小鑫鑫

(一)無我相: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二)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三)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第一種無我相:

人可以通過宗教的行持,達到某種程度的經驗,他會瞭解到那個平常經驗的「我」,實際上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主觀或永恆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為身體的感覺、身體的需要,以及那不斷流動的念頭。這即是《金剛經》中所提到的「無我相」。

第二種「無人相」:

人的存在只是通過「我」的感覺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覺,使我們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待。因此站在《金剛經》的立場:

假如進入無我,自然也就無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並不在那兒,同樣的,他人也不存在了。這只是因為我們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發生了種種的關係,我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知道目前這個世界上人口眾多,但是,與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相識的,是非常少的。我們所能深刻經驗到確實存在的他人,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人。

其他數十億生活在這個行星上的人口,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不論他們是否存在,至少並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什麼。所以,他人只存在於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上。當我不存在時,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種的「無眾生相」:

包括所有那些或許沒有必要與我們有關係,卻仍然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眾生。那些修行已到達很高境界,而且已經能夠解除他們本身的問題和困境的人,自然會對所有的眾生產生很大的悲愍心。

他們從已經解脫自己的問題,而去負擔起眾生的問題,於是眾生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仍是有我的層次。

擴充套件資料

在《金剛經》中有提及四種相,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

這裡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屬於我或雖不屬於我,而卻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東西。除了那些我們已經擁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擁有卻想除去的,還有那些我們沒有卻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東西之外,沒有什麼是可以被稱為「我」的。

然而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我們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們的身體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覺到「我」對這些物品的需要。身體使我們注意到我的存在。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怎麼理解

彼我相最細,禪定中有觀察者就是我相。壽者相 雖然不執著 這輩子的人身是我,但是下輩子六道投胎不一定是人身,這個人身就像脫掉衣服一樣,他不固執人的樣子是他,但是他執著有個靈魂的我在六道輪迴。人相執著這輩子,只有這輩子這個樣子是我。眾生相比六道更包含廣些,只要執著前後相似相續的變易生死是一個眾生,就是眾...

怎麼證得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代表了自己對身心生命活動的四個方面的認知。這四種認知都是對生命的幻相又產生的幻上加幻的錯誤顛倒見解,不能真正認識生命的本質。比如說在沙漠中因為幻覺,而在虛空中看到了海市蜃樓,從而認為真實,並又海市蜃樓起了種種執著,追尋,好惡等等見解。本來海市蜃樓就是虛幻的,所以因此而產生的執著...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為離於愛者什麼意思

總體意思就是能做到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那麼就能做到不貪著一切喜愛的事物。無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就是離相修行,能達到離相,即離一切慾望執著心,不為諸法纏縛,得獲究竟解脫。彼我相最細,禪定中有觀察者就是我相。壽者相 雖然不執著 這輩子的人身是我,但是下輩子六道投胎不一定是人身,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