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

2021-03-05 09:22:15 字數 5930 閱讀 1710

1樓:匿名使用者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拓展資料: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2樓:匿名使用者

「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通俗點講,無所待,超越二元對立,而達到與宇宙同一的境界。

借用佛教言語說——成佛。

簡析《逍遙遊》中莊子詩意的人生境界

3樓:313傾國傾城

【《逍遙遊》中莊子詩意的人生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說的最高理想。對於人生哲學問題莊子主張採取一種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逍遙遊》一文通過極富詩意的隱喻來說明人如何看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使人心靈達到純潔的境地,從而達到「聖人」、「神人」、「至人」的境界。

先看「逍遙」二字,「逍遙」有行動自如、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義。「逍遙」是本文的要旨,全篇文章就是對這種境界的讚美。可以說,追求逍遙是莊子思想的一個根本方面。

他認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與天地混同一體,敖遊在絕對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卻必須擺脫外在世界的束縛,不但自己不能參與到名利的爭奪之中,而且還必須對外在世界毫無用處,這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擾和侵害。

所以莊子所極力描繪的逍遙也不僅是行動上如何自由無礙,更重要的是人心如何超越是非、萬物、物我之間的界限,實現「心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逍遙遊。「逍遙」既是心靈的逍遙,亦可以說是人心所達到的某種境界。

在《逍遙遊》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開篇一個「北」字,而第一段結末:「南冥者,天池也。

」在北是北海,在南是天池,讀者的視線在開篇第一段便介於南北兩極,首先達到視野上的「逍遙」。《逍遙遊》在開篇的內容也展示了一幅逍遙的圖景,通過描述了鯤與鵬,且重述的方式是藉助《諧》的記述。「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的記載似乎增強了鯤與鵬的可信度,但讀者同時也被提醒,鯤與鵬的故事或者只是一個寓言。而寓言的意義在於,一切或許只是虛構,而虛構,又可以無所限制,由此進一步令人跨向逍遙之境。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莊子首先描述了那麼一個龐然大物,其大是世間萬物所無可比擬的,這就突出了鵬的與眾不同。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鵬的南徙聲勢浩大,這也讓蜩與學鳩困惑不解,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在這裡,我覺得是比喻了兩種人,大鵬活動的世界是一個廣闊無窮、氣勢磅礴的世界,這是「至人」的象徵。小的則是蜩與學鳩,只會在樹枝上飛行,如井底之蛙,目光狹窄,流連於功名利祿當中。對此,莊子評價道: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褒鵬而貶二蟲,但莊子之意並不在此。「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圓南。

」鵬上九萬里,須「搏扶搖而上」。大鵬高飛,是逍遙的,但鵬之逍遙,其實是風之逍遙,即只是順乎自然性的「有待逍遙」而已。在講述鵬之後,莊子進一步闡述其消遙的思想,那就是「有待」與「無待」的問題。

所謂「有待」,就是有所依賴,是指人的某種願望、要求的實現要受到一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謂「無待」,即無所依賴,是指人的思想、行為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

第三段所舉的宋榮子,「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宋榮子已達到了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境界,像他這樣的人世上並不多,但是在莊子眼中,宋榮子「猶有未樹也」。然後是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這樣的飄然境界能到達的人是更少了,然則莊子認為他還是「猶有所待者也」。在莊子看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方為無待,至此也就是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態。這樣才是至上之人。

莊子認為,「有待」是造**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擺脫有待,達到無待,才能實現自由,即獲得逍遙遊。

接著,在第三段第四段莊子給我們講了兩個小故事:

堯要讓天下給許由,理由是:「夫子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答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在許由眼中,君主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正如鷦鷯只不過佔一枝之地,給它整片森林也無可用,偃鼠不過飲滿腹之水,給它一河的水也不會喝更多,把天下贈予許由對他而言卻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許由的淡薄名利正是莊子所推崇的,恰然自得無慾無求地生活,其它的一切對他毫不重要。肩吾與連叔談話,提到一個神人,其「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這一神人其實就是莊子所認為的逍遙的最高代表,不食人間煙火,身處萬物之上。「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就連他的塵垢批糠也可以造就堯舜這些大賢,能達到此種境地,他又怎麼會把身外之物當一回事呢?

縱觀《逍遙遊》,結合《莊子》我覺得「無功」、「無名」、「無己」可以有如下解析:

所謂「無功」,就是無為「不以物為事」實際上是要消除人們求取功利的貪慾。莊子認為:「以物為事」與「以天下為事」一樣,會使人產生無窮的煩惱,甚至會喪命。

所謂「無名」,就是「不以天下為事」,要消除人們求取名望聲譽的貪慾。莊於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而一味求名好勝,就會和別人發生矛盾,在相互爭奪中就會喪失道德,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所以要「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破除一切功利慾念。

所謂「無己」,就是忘掉自己形式的存在,從而使精神徹底解脫出來。

「無己」是莊子在「無名」、「無功」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身心矛盾而提出的主張。這樣,人的精神就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了。

結合莊子寫《逍遙遊》的心緒,要做到「無名」「無功」「無己」,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實現逍遙,莊子提出的精神修養方法就是無慾、去智、養「道」。

首先,恬淡無欲。莊子認為「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無慾對於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乃至一個人的整個生活都是極其重要的。去除「奢欲」,才有心境的寧靜,才能有無待、無畏、無患的精神境界。

其次,去知與故。知,知識,智巧;故,作為。也就是說,要保持心的虛靜,要「反智」、「黜聰明」。

在莊子看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認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識,必然會疲憊不堪,自然也就沒有逍遙與自由可言了,所以要「去知與故」,擯棄智巧作為,「無名」「無己」,因任自然,使自己與自然保持和諧一致的關係,以養成一種淡泊的心境,使精神從功名利祿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再次,「道」是莊子推崇的精神修養方法。莊子把"道"作為人存在於自然的最高形式並加以推崇,他認為對於"道"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莊子認為:

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道;沒有依存、沒有方法才能夠獲得道。「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所以修養心志的人能忘記形骸,調養身心的人能夠忘卻利祿,得道的人能夠忘卻心機與才智。

莊子的「道」,一方面是精神衝擊個人形體,另一方面是精神從知覺的感性世界中脫離、淨化出來,進入無古今、無死生的超越感知的境界,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態。

4樓:我不是新新人

我書上有個主題全解,應該是你想要的。

本文主要表現了莊周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虛無主義和絕對主義。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所待,大至鯤鵬,小至斥鴳,都是需要憑藉一定的外界條件才能活動,這是不自由的。莊周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無所待,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如果說是人生境界的話,那應該是「無己」的至人境界和「無所待」的境界。

簡述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境界

5樓:紫霞之夢

《莊子》在中國文學中非常有名。特別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

《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 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 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 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 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個人 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 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么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 前有一塊**,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 到**,在那裡瞎想有什麼用?

所以莊子第一個提 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換句話說,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瞭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 人生。那麼具個什麼見呢?

《逍遙遊》就告訴我們: 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 環境所困擾。

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 了,那麼人生的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了 高遠的見解以後,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 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自然會超越,會升 華。這一篇《逍遙遊》,它的內涵就是如此。

《莊子》這篇文章,影響了中國文化很深遠,小 而言之,人們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飛的字叫「鵬 舉」,就是引用大鵬鳥來的;宋朝的神仙陳搏,為什 麼叫搏呢?取「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意,陳搏 的號叫「圖南」,也是從《莊子》裡來的。

古往今來 叫圖南的,叫飛的,叫鵬的,不曉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門讀書的,我們送給他「鵬程萬里」四個字。 《莊子》影響之大,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南唐時代 有一位文學家叫高越,在他沒有得志的時候,文學 境界很好。

南唐在中國歷史上是五代時期,天下很 亂,軍閥各霸一方,這個稱王,那個稱帝。高越當 時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稱王,看到高越很有 學問,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兒嫁給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還真是求之不得,一個小國王把公主嫁給自 己,那鵬程萬里,前途無量啦。

可是高越不幹,他 看出姓李的有這個意思,就套用《莊子》裡的典故 寫了一首詩:「雪爪星眸鳳鳥歸,」他形容像鷹、大 鵬鳥一樣,爪是白的,一個任何的生物,壽命活得 很長,變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帶錦毛衣,」就是莊子所講的:

「搏 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這樣的 飛,文學上叫做「摩天而飛」,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張羅網,」你不要想布好網,把我這個大鵬鳥 抓住。

「虞人」是中國古代管山林,管動物的官職, 相當於農林局局長兼野生動物園園長。「未肯平原遷 草飛。」老實告訴你,你這個地方太小,還不夠我翅 膀一,我不想在這裡飛。

換一句話: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會幹。這一首詩表達了高越非凡 的志氣。

一個青年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志氣,所以倒 黴一點沒有關係,將來反正「絕雲氣,負青冥。」

中國文化很多都同《莊子》有點關係。有古人 畫了一幅畫,畫上是一隻鳥站在一根樹枝上面,嘴 巴閉著不動。講到中國畫,畫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學,自己會題詩,會寫字,這畫就夠得上文人畫了。

這麼一幅畫,題一首詩,怎麼題法?這就是難題了。 有人拿起筆來一題,把這幅畫題絕了:

「世味嘗來渾 是蠟,莫教開口向人提。」人世間的經驗多了,實在 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蠟一樣。人 的一切艱難困苦,不要向朋友訴說,也不必向別人 埋怨,像這個鳥站在這裡閉著嘴巴一樣,連屁都不 放,最高明瞭。

「世味嘗來渾是蠟,莫教開口向人 提。」這是真的。你說你肚子餓了三天,沒有飯吃, 你給人家講,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許還會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辦法去找麵包吃就是了,沒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這一類的文學境界的故事,從《莊子》 裡頭鑽出來的很多,如果你讀書多了,看中國文化, 很多地方同莊子的《逍遙遊》都有密切的關連,尤 其是關於大鵬鳥。

《逍遙遊》現在由「物化」,物的變化,講到了 「人化」,人的變化。換句話說,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萬物自己的變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變化。

莊子的《逍遙遊》中描寫大鵬奮力飛起直達高空的句子是什麼

莊子的 逍遙遊 中描寫大鵬奮力飛起 直達高空的句子是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 tu n 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 逍遙遊 是 莊子 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 莊子 一書的代表。2 逍遙遊 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 無功 無名...

莊子逍遙遊 中說水積聚得不多不深,那麼就不能把大船浮起來的

且夫水之積來也不厚,則其負大舟 源也無力bai。覆杯水於坳堂du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zhi膠,水淺而舟dao大也。且夫 如果的意思 也 沒有意思 古人習慣用語 如果水不夠深 不夠多 就不能浮起大船 向屋子裡坑窪處 倒一杯水 放一根草棍 就可以當做船 而放一個杯子 卻不能浮起 只能是粘在地上 說...

查詢北冥有魚的典故,《莊子 逍遙遊》中的著名典故是什麼

北冥有魚 是 齊諧 中的一個志怪故事,在北海有一種叫做 鯤 的大魚,可以變化成大鳥,叫做 鵬 鵬要從北海往南海遷徙,先擊水前行三千里,然後憑藉旋風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中。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鯤鵬本身是龐然大物,不知其千里也 是因為 積之厚 的緣故。把杯子裡的水倒在門前,則小草可以浮起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