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具有現實意義

2021-03-05 09:22:22 字數 5148 閱讀 9539

1樓:小黑裙

有,其現實意義為: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

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2樓:百度使用者

當然有要想成才,一定要先經歷磨難,只有經歷了磨練,才會有所作為。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應養尊處優,耽於安樂而應該對於,現代生活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的所作所為和應盡的職責。

個人價值的能否實現,民族大業的完成,人類美好的理想而努力!

3樓:百度使用者

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一旦天敵重新出現,它們面臨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場。這可以作為「安樂必死」的一個旁證。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具有現實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要想成才,一定要先經歷磨難,只有經歷了磨練,才會有所作為。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應養尊處優,耽於安樂而應該對於,現代生活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的所作所為和應盡的職責。

個人價值的能否實現,民族大業的完成,人類美好的理想而努力!

5樓:小黑裙

有,其現實意義為: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

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6樓:匿名使用者

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一旦天敵重新出現,它們面臨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場。這可以作為「安樂必死」的一個旁證。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字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及翻譯

不包括標點符號,143個字 選自 孟子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練習,「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原文講解加習題及答案

1 必先 一詞引領的句子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2 一個人要擔當大任先要經歷的磨練 相同。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00字

孟子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版人才的結論,權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 任何團體組織 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歐陽修有云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