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槓青年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吏治敗壞。康熙四十九年(2023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說「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 。
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摺疊軍事
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製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
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康熙二十二年(202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收復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2023年),清**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
從而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
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清廷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202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
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收復,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2023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2023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陷落。
2023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2023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平定準噶爾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關係密切。
噶爾丹起兵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在清**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玄燁設定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臺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統治。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東北亞外東北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 [因**侵佔清帝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帝國內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管理**
在**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政策外,還派兵於2023年至2023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北部的準噶爾汗**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2樓:宅歐
清朝四品以上京城**都必須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須得到皇帝的傳召才能上朝.
基本上六部尚書,侍郎,內閣大學士,大理寺卿,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大概幾十個人吧!
皇帝上朝,朝堂上的**一般有多少個嗎? 20
3樓:匿名使用者
各個朝代都有不同bai的。
明朝朱元
du璋曾zhi破除**上朝的規定,凡京dao城在職**都可上專朝稟屬事.比如明朝的御史,給事中等都是6品以下**,但都能上朝,每天早朝的**大約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
清朝四品以上京城**都必須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須得到皇帝的傳召才能上朝.
4樓:千千兄弟
皇帝上朝
抄一般情況召見襲的大臣是 現任的六部 九卿官職
六部九bai卿du是古代**的行政機構,zhi負責協助dao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六部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隋唐後發展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
在我國古代不斷髮展演進,直到清朝滅亡一直存在。
5樓:胡說大本營
宰相、參政、復
六部尚制書、九卿、京城府尹、翰林承旨、符寶郎、執事、黃門侍郎、六科給事中、值日筆帖式、左右拾遺、欽天監、太史令、御史臺,等等,不下百餘人。
但是皇帝不一定都見。有「鎮殿官」宣召皇帝旨意,叫誰不叫誰。
清朝朝堂上,帝王和大臣們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6樓:幻境
由於清朝由滿族人統領,皇太極中,權貴都是滿族人,因此朝堂上都是用滿語來交流。但由於漢族過於強大,滿族又逐漸被漢化。
最開始,由於滿朝重臣和權貴人士都是滿人,所以大家上朝或是私底下高階的聚會都會使用滿族語言進行溝通,漢人為了得到滿族權貴的認同開始學習滿族文化。但是由於漢族的強大,且逐漸發現漢族文明的寶貴之處以及漢人的重要性,於是整個貴族圈開始被要求學習漢文化。
康熙年間的時候,漢族**越來越多,且逐漸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康熙在面見群臣的時候會使用漢語言進行交流,又因為皇族是滿族,所以朝中**們也必須要求學習滿族語言,特別是那些深得朝廷支援的重要漢臣,滿語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如果不會滿語,是很難打入清朝權貴圈不說,也很難被朝廷重用。
雍正時期,官方語言開始逐漸向漢語言傾斜。由於雍正從小就被漢人老師教導,受漢族文化的薰陶,且作為中國皇帝,漢語言是必修課,所以雍正對於漢語言也是十分推崇,曾經有一段時間推廣過北京地區的方言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甚至連當時的科舉考試製度都有所涉及必考漢語。
慈禧年代的時候,滿族基本上被漢化。滿族文化逐漸權貴中消失,官方所用語言都是漢語,對於普通朝臣大家都使用漢語言進行交流溝通,但是對於皇帝而言,因不能遺忘自己的先祖,所以清朝的皇帝們都也被要求要會滿語。但逐漸到清朝後期,說滿語的人愈來愈少,甚至皇帝也逐漸不再說滿語。
7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除了聖旨上面,一般奏摺都不要求滿語,就算是聖旨也是滿漢雙語。
總之豬尾巴整個王朝,滿語就沒普及開來,當然他們自己認為好貴封閉,也是原因之一。
反正下面老百姓,可不認識你豬尾巴話,科考也用不上,除非鑽營,否則誰去學。
8樓:半悲_湖底砂
在清代的朝堂上有許多大臣都是漢族人,而且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民族融合,所以滿語和漢語都是要求掌握的語言,說滿語說漢語都可以
9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語。比如元朝的官方用語是漢文,但是元朝的漢文不是普通話;再者,元朝大臣在朝堂上也不一定說漢文。因為元朝懂漢文的大臣並不多,所以他們一般說的是蒙古語。
要注意的是,普通話是在清朝雍正才普及的,那時候清朝設立的正音館就是為了普及普通話的。但是當時並不叫普通話,普通話的說法是清末才說開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漢語,因為滿族人入關以後關內算是漢人,而且朝廷中漢人也會慢慢的增多,漢語是標準語言。
11樓:隨風逐日浪
應該是漢語吧畢竟漢人遠多於滿人滿人入關後很容易就會被周圍的漢人同化。但滿語肯定也是必須的,這是為了加強滿漢交流文化更加方便皇帝治理國家。
12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和滿語通用的,他們都是一人會兩種語言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是漢語吧,因為滿語根本沒有普及。
1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元朝的漢文不是普通話;再者,元朝大臣在朝堂上也不一定說漢文。
15樓:25年老球迷
應該是漢語,畢竟漢人比較多,滿人需要學習漢人的文化,保證其統治地位。
16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 . 由思想固化..實則是被同化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國語吧我猜的畢竟漢人多啊
古代皇帝上朝的時候,哪些**才有資格參加?
18樓:漫長年輪的風呀
以唐宋明清為例,唐朝至少需要地方官五品以上,相當於現在的市級別幹部。因為唐朝的**數量不是很多,所以唐朝時候,在長安的當地**都得來上朝。地方上的市級幹部要是被召見,也得來。
但是五品以下就沒有什麼面聖的機會了。
宋朝時,**比例增多,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才需要上朝,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幹部。所以宋朝上朝的條件要比唐高很多。
明朝的時候,京官都需要上朝,而地方官四品以上可以上朝。在明朝,上朝的**之多可以說是蔚為壯觀。成百上千的人一起上朝,在殿外都佔滿了人。
**小的靠外站,能不能聽到朝堂內容全靠打探和口口相傳。
清朝則是三品以上**可以上朝,皇親國戚中有爵位的也是可以上朝。清朝實行**集權制,真正的早朝其實只有三品大元以上,或者有爵位的皇親國戚。所以真正意義上清朝上朝只有二三十個人。
相當於現在省廳以上、副國級幹部。
上朝並不是每個**都可以有幸參加的,面聖議政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一件需要門檻的事情。但是每個朝代的**等級劃分,參政程度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等級越高的**,越靠近皇帝。
19樓:一生一闕歌
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看的最多的就是上朝這一部分,對於上朝這件事來說,是每一個**都很重視的事,但是並不是每個**都能上早朝。我們都知道古代上早朝的太和殿空間是有限制的,明顯就容不下那麼多的人上早朝。但是國家的領土又有很多,還舉辦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入朝為官。
於是朝堂也分為很多等級。
但是每一個朝代的上早朝制度又不一樣。比如說唐朝;唐朝的統治者要求所有的**都要參加早朝,最低就是九品**。但是宋朝的時候就不一樣,這時候的朝堂等級體現出來。
這個時期能夠參加早朝的都是一些官階比較高的**,至於像唐朝那種九品**就不用想著上早朝了,除非是皇上召見。宋朝能夠上早朝的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
而且古代更是注重禮儀的,上早朝的禮儀更是繁多複雜。根據歷史記載早朝要求**必須在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三點上朝**在午門外等候,直到凌晨五點左右才開始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皇帝駕臨太和殿,百官一跪三叩頭禮,之後開始早朝。
早朝的繁瑣真的是讓我們現代人佩服不已,但這一直在每個朝代延續著。
清朝皇帝,龍袍一般什麼時候穿,清朝皇帝的龍袍一般都在什麼時候穿?
正式場合,如接待外國使節,大型的會議就是朝會,還有祭奠,慶典等。皇帝禮服有幾個樣式,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功用,穿不同的衣服。平日裡不會穿龍袍的。龍袍 l ng p o 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 右衽 黃色...
相親的時候男方一般會介意女方家境一般或者收入低嗎?會比較重視哪些方面
都到了相親這一步,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是會看對方物質條件方面的東西,感情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所以會多多少少看你的這些條件。比較重視長相,身材!家境之類的是其次!相親的時候男方會在乎女方家境和收入嗎?會更看重哪些方面?樓下講得好,還是門當戶對吧,不然會很累 男方有錢大多會,因為富養的女孩氣質行為也不一樣...
月經一般幾歲的時候才來啊,女人一般幾歲停月經
看個人吧,有的遲點,有的早點,就11到13的樣子 現在一代比一代早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來的時間就越早啊 一般12,13歲就可以拉 女人一般幾歲停月經 圍絕經期指月經完全停止前數月至絕經後若干年的一段時間,一般婦女從45歲開始到55歲左右。一般都在45歲以後.這只是大部分人的情況.其他就因人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