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亦狂亦狹亦溫文
城市形成的因素
城市是村落或田園聚落的對稱。城市在狹小的地域上集中了大量非第一產業人口,居民以從事第
二、第三產業為主;城市是其周圍地區從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活動的中心。拉採爾在《人類地理學》中曾指出:「城市是人類及其居住地永續的密集地區,而且位於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集聚的一個社會經濟實體。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間範圍。但是它又是一個地域的實體,成立於一定的地域上,為地域的一個點,或中心,所以地域的自然條件對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 社會經濟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1.社會發展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城市是由於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以及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開始形成的(當然也有些地區到封建社會才有城市的出現)。因此,城市不是產生於一切社會階段而是產生於一定的社會階段中。
只是由於生產發展了,生產者生產的東西自食而有餘,可以供給別人食用,因此有了剝削者的出現,使剝削者有可能不勞動而群集於城市中;同時由於手工業和農業分離的結果,手工業者可以脫離廣大土地而集中於城市生產,而生產者也有多餘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換時,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質基礎。
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它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生產的變化而變化。每個時代的生產方式決定著該時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所以我們對「城市」的含義必須根據各個時代生產方式的特點,即生產的特點來理解。由於每個時代和社會的生產方式不同,每個時代和社會的城市也就有著不同的特點、性質和作用。不同社會不僅城市形成的條件不同。
城市的規模、內部結構、城市佈局也都不同。這是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技術發展、運輸狀況以及社會需要決定的。
古代的城市發生於世界古代的文明發祥地區。最早的城市雛型可以說是耕地城市,在城垣之內,耕地牧場並存,而它們往往超過宅地和家屋的面積。如我國發掘公元前2023年左右的殷代城市遺蹟,埃及發現的公元前2023年前的古都卡芬遺蹟,均有簡單的圍壁,內部為簡略宅地及大片耕地。
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有可能建造大城市,於是城市的規模和佈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國早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的周王朝,就有計劃地建設了都城,城市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在《周禮》《考工記》中有「匠人營國……面朝後市」的記載。
所謂「國」便是都城,「面朝」就是前面為宮殿,「後市」則後面為市場。這是我國有計劃地建設都城的開端。後來發展到洛陽、長安等古代聞名於世的,規模巨大、規劃井然的大城市。
從歐洲看,到15世紀末,許多城市尚不具備大城市的規模,城市仍帶有半農、半牧的性質。當時德國的法蘭克福、萊比錫等城市內尚住有大量牧民,晚間將牲畜趕入城內以至室內。
產業革命以後,由於工業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世界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的規模擴大,城市內部也產生了明顯的地區差異,現代城市規劃也隨著發展起來。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形成象倫敦、巴黎、紐約、波士頓、芝加哥、東京、莫斯科等等的大城市。
從美國城市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看出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狀況。美國從1625~2023年只有24個2500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沒有一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當時運輸方式是馬車與水運。
這24個城市絕大多數分佈在沿海、沿河、沿湖地帶,都是一些商業城市。只是2023年以後由於沿瀑布線地帶的城市利用瀑布作動力才發展起具有工業性質的城市。由於2023年後鐵路的敷設,工業的發展使美國經濟逐漸向內地發展。
到2023年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發展到236個,而且出現6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但城市多為港口或者鐵路樞紐。2023年以後,隨著煤、鐵礦的開採,歐洲、亞洲移民的大量移入,以及鐵路網的逐漸形成(2023年總長度達26.
3萬千米),在東北部地區形成了大量工業城市,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發展到939個,10萬人以上城市達20個,紐約人口已超過100萬,芝加哥、費城也向百萬城市發展。
2023年以後(尤其是2023年開始利用汽車以後),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處於暴漲的時代,2500人以上的城市2262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50個,已有3個百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洛杉磯、底特律也都向百萬城市發展。同時還形成了大城市地域和大量衛星城市。到2023年,由於飛機的利用和直升飛機的普及,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達3464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9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有5個。
2.政治因素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一些政治事件對某些城市形成、發展影響極大,甚至對某些城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巴西2023年成立共和國時憲法規定要在戈亞斯州建首都。
2023年才開工在荒無人煙之地建立首都巴西利亞。2023年時巴西利亞人口僅1.2萬人,2023年國家機關正式遷入,使人口增到14萬,2023年人口躍增到41萬。
我國海南省的通什鎮,解放前還是一片高山密林、荊棘叢生、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山谷。解放初該地也僅有幾間茅草房。202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決定遷此後,人口開始迅速增加。
現在城區人口已達3.4萬人;加郊區人口已達4.3萬人。
3.交通條件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交通是地區聯絡和物資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為交通樞紐,並以交通網使它與腹地聯絡起來。
交通建設可促使其些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例如二連浩特,原為一荒村,建國後由於北京至烏蘭巴托鐵路的建設,使它成為中蒙邊界的重鎮,並設市制,現在人口已達7萬人。
再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與墨西哥接境處有一條90號公路,未建公路前只有鐵路,從公路建設後鐵路運輸的作用日益衰退。格朗特里18世紀末曾是鐵路上的一個運輸基地,人口曾經達到3000人。隨著公路建設,鐵路運輸受到嚴重打擊,2023年人口降至400人,2023年僅有40人了。
4.文化因素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人類的文化活動,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宗教活動,使世界形成許多宗教城市,如耶路撒冷、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成田(日本)、伊斯坦布林、布達加雅(印度)等等。
教育科技也可以促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例如,英國的劍橋、牛津,美國的普林斯頓,比利時的盧旺等均為著名的大學城。日本的筑波,蘇聯的普希諾,美國的矽谷,法國的南法蘭西島科學城等均為世界著名的科技城。
歷史古蹟,旅遊勝地等等都可以促使城市形成和發展。
(二) 自然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社會經濟條件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而自然條件則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基礎。社會需要而發展城市,而城址又往往選於自然條件優越、符合社會需要的地點。
1.地質條件與城市的形成 地質條件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固體基礎。岩石裸露處不便於城市的建設,岩石風化形成的砂、礫、粘土層便於人類活動和城市的發展。
一般城市的發展,建築結構等都受地質務件的制約。例如建築物層數,一層地基承壓力要求為 7.5~10噸/米2,四層以上者要求25噸/米2以上。
不同基礎地質地基的承壓力差別很大,如沿海地區淤泥僅4~10噸/米2,細砂(溼、中、密)為12~16噸/米2,碎石(中密)40~70噸/米2,粘土(固態)為25~50噸/米2等等。因此,地質基礎好對城市建設有利。當然,地質基礎不好的地區,也可以根據需要建設超過地質承壓力的建築物,但需要投入大量打地基的經費。
地質條件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影響較大。例如,日本建設平安京(現京都)時,當時建有左、右對立的二京,然而,左京很快就衰落荒廢。這與其地基由腐殖粘土組成,水質惡化,排水困難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當時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無力改良水質和排水)。
所以後來京都發展主要向由花崗岩風化的沙土地的東北部擴充套件。
2.地形與城市的形成 從地形上看,平原最適宜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地勢平坦便利市域擴大,利於各種交通的發展,也有利於發展農業。
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佈於平原區。如我國的上海、北京、廣州、漢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紐約、倫敦,柏林、巴黎、東京、芝加哥、莫斯科、加爾各答等也皆位於平原區。
據沈汝生2023年統計,當時中國有193個5萬人以上城市,其中90個分佈於平原區,83個分佈於丘陵地區(二者佔全國城市的90%)。
但是,熱帶國平原地區潮溼,氣溫高,不適於人類居住,人口和城市則主要分佈於高原或高山地區。如厄爪多爾的人口3/4以上居住在平均高度2500米以上的山間盆地。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墨西哥城2023年達1475萬人,就位於2356米的高地上;人口432萬(2023年)的波哥大城位於2640米的山間盆地中。
在兩種地形的接合點上,也有利於城市的形成。因為平地與山地之間,便利交通,而且不同地區產品的差異,易形成**中心。日本的東京、大版、名古屋都位於臺地與平原的接合點上。
另外,谷口或者溪口地帶也利於城市的興起。張家口位於華北平原與內蒙高原的交接點上,很早就形成貨物集散中心。
3.氣候與城市形成 從世界來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於適於人類生活的溫帶地區。氣候條件往往影響城市性質。
日本的大阪,英國的蘭開廈成為世界早期著名的紡織工業城市,與當地氣候條件(溫暖,多雨,空氣溼度大等)有一定的關係。
城市的小氣候對於城市發展也有重大影響。例如西歐的城市多受西風影響,大城市擴充套件時多向西方發展,處於「上風帶」不易受工業煙塵和汙染物影響。以倫敦為例,市區西部多為上流住宅,市區東部多貧民區。
4.水與城市形成 城市形成與發展和水的關係頗深。河畔、湖濱及海岸帶都是利於城市形成的地區。
河流歷來就是重要的運輸通道,而且又是工業用水和飲用水的最好源地,為城市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條件。
河口處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於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我國的上海、廣州、天津,印度的加爾各答,美國的新奧爾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於三角洲上。
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我國的天津、武漢、南京等,英國的劍橋,德國的法蘭克福皆形成於渡口處。早期由於英國經濟重心在東南部的太晤士河兩岸,商品**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倫敦附近狹窄,成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薈萃,商務漸盛,終於使倫敦形成一個重要城市。
大湖泊也利運輸業的發展,湖濱又是水陸運輸重要的交接點,有利於城市發展。如美國的芝加哥(密執安湖)、德盧斯(蘇必利爾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我國的岳陽(洞庭湖)、九江(鄱陽湖)、無錫(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
在海岸帶(尤其岩石海岸具有優良港灣的地區)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區都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我國的上海、大連、青島、泉州、福州、汕頭、廣州,美國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日本的東京、大阪、橫須賀、佐世保等海港城市都屬此類城市。
在海峽和運河的兩端也有利於城市的興起,例如直布羅陀和丹吉爾(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與塞得港(蘇伊士運河),巴拿馬與科隆(巴拿馬運河)等城市皆屬此類。
總之,水對城市發展關係密切,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5.礦產與城市 產業革命以後,某些大的礦物產地迅速發展成為新建的工業城市。
在礦產資源中,最早大量利用的是煤炭。我國的大同、鶴崗、雞西、撫順、開灤、陽泉、淮南、淄博等都是重要煤炭工業城市。英國的五大工業中心區,除倫敦地區外,其餘四個均是由煤炭基地發展起來的:
第一,中部的黑鄉,以伯明翰、曼徹斯特為代表;第二,北部以哥拉斯哥、愛丁堡為代表的蘇格蘭低地;第三,英格蘭東北部的紐卡斯爾;第四,威爾士東南部的加的夫地帶。其他國家以煤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也很多,如原蘇聯的庫茲巴斯、頓巴斯等。
以鐵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如巴西的見奧裡藏特;我國的鞍山、包頭、攀枝花等。另外,南非的金伯利以產金剛石聞名於世,約翰內斯堡以產金著稱;伊朗的哈爾克以盛產石油而興起;我國大慶原為「北大荒」的一個小居民點,開採石油後,現已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此類例證之多,不勝列舉。
但是在礦產地發展起來的城鎮,一旦礦產耗竭,城鎮有可能逐漸衰落下去,澳大利亞西部的金礦城市,就是如此。
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影響人格形成及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人格特徵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專家這樣說,你怎麼看 簡述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1 生物遺傳因素 2 社會文化因素 3 家庭環境因素 4 早期童年經驗 5 自然物理因素 6 學校教育因素 7 個人主觀因素。影響人格形成及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關係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
影響麵糰中麵筋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麵糰中麵筋的形成因素有面粉品質 加水量 調製溫度 攪拌強度和靜置時間。1 麵粉品質 只有含較多面筋蛋白質的麵粉才有可能形成較多的麵筋。一般來說,高等級的麵粉麵筋蛋白質含量高於低等級麵粉。受過蟲害 黴變影響的麵粉,其麵筋蛋白質不如正常麵粉。2 加水量 水是麵筋生成反應的必備反應物之一。水量不足意味...
杭州城市標誌構圖要素及寓意,杭州城市標誌的意義是什麼
杭州城市標誌以漢字 杭 的篆書演變,巧妙地將航船 城廓 建築 園林 拱橋等諸多版要素融入權其中,標誌整體形似航船,杭 字古義即為 方舟 船 杭 又通 航 反映了杭州取名自 大禹舍舟登岸 的歷史典故,體現了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 又象徵著今天的杭州正揚帆起航,展現出積極進取 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