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母親河為什麼是黃河而不是長江

2021-05-22 01:01:52 字數 5746 閱讀 4629

1樓:狠倍兒爽

考古上雖然目前僅發現中國文明有3500多年,但中國學術界普遍主張中國文化已有2023年.

華夏文明直接源頭有兩個,即以北方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南方的長江文明,

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 ,形成了華夏族 .由於秦的統一中國,黃河文明進一步與別的區域的文明相融合,

融合過程經歷至今便為中華文明.

至於為什麼拿黃河流域為代表則是因為地球氣候的變遷,幾千年前氣候和現在差別很大.大致來說一直到漢唐,黃河流域的降水量都相當於現在的長江流域.魚米之鄉現在是形容江南的,最早的時候是形容山西那一帶的.

當時的長江流域降水量太多,三國時期長江流域還是沼澤密佈的情況,有點類似現在的南亞.

還有就是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泥沙量大,淤積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而且是平原,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這比起南方天生的貧瘠土壤和丘陵優勢大很多.

長江流域,現在湖南江西的土地還是很貧瘠,

江南地區土地肥沃則是幾百年人工培養的水稻土,不是天然的土壤.

而就朝代更迭來說,中國歷朝歷代由北統南也是個事實,考古學上黃河流域被髮掘的原始人也較有代表性.

夏商周也是活動於黃河流域.

故!~~~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具代表性.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流域的降水量都相當於現在的長江流域.

魚米之鄉現在是形容江南的,

最早的時候是形容山西那一帶的.當時的長江流域降水量太多,

三國時期長江流域還是沼澤密佈的情況,有點類似現在的南亞.

還有就是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泥沙量大,淤積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而且是平原,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這比起南方天生的貧瘠土壤和丘陵優勢大很多.

長江流域,現在湖南江西的土地還是很貧瘠,江南地區土地肥沃則是幾百年人工培養的水稻土,不是天然的土壤.而就朝代更迭來說,中國歷朝歷代由北統南也是個事實,

考古學上黃河流域被髮掘的原始人也較有代表性.

夏商周也是活動於黃河流域.

所以,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具代表性.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3樓:匿名使用者

1.因為中國的原始祖先,起源於黃河流域.不是長江流域.

2.經現有科學調查中原文化是在黃河,而長江是後期發展,才進行的.

在有關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問題的討論中,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然後才傳播到其它地區.這種一元論觀點是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上的傳統觀點;另一種觀點則是蘇秉琦倡導的「滿天星斗」說.

這種觀點

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猶如「滿天星斗」,最初分別由不同地點起源,然後不斷融合,逐漸形成統一的文明.長江流域文明的程序究竟怎樣,它在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總程序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關係又是怎樣呢?

中國古代典籍汗牛充棟,數不勝數,然而有關古代長江流域的記載卻十分貧乏.加之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本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以後,考古工作的重點一直集中在黃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及其大型遺址,而長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則起步較晚,沒有什麼大的發現.當黃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已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的時候,長江流域基本上還處在尋找考古學文化的缺環和建立考古學年代分期標尺的階段,這樣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長江流域真如古代某些文獻記載的那樣,在古代是所謂的「荒蠻服地」,不可與發達的黃河流域同日而語.

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長江流域考古工作的廣泛開展,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事實證明,長江流域如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有自己悠久的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大體處在同一發展水平上.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有元謀人、隕縣人、和縣人、馬壩人、柳江人、資陽人等,分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晚各期,幾乎可以連成一完整的發展系列.而且,通過對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文化的研究,發現其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是和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有一定區別的自成一個系統的舊石器文化.

公元前9000—2023年前後,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同黃河流域均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巖βκ等、遺址內出土有製作粗糙火候很低的陶片、獸骨、打製與磨製的石器等,和黃河流域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βλ反映的情況一樣、當時已使用磨製石器,掌握了製陶技術,但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人們依以生活的**主要還是採集和狩獵,農業可能剛剛發明,在整個經濟生活中還不佔主要地位.

大約從公元前2023年前後,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均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與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後李文化相對應,長江流域出現了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等新石器中期文化.與早期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穩定聚落的出現,水稻種植的普遍,成為長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突出的特點.

約公元前5000—2023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在晚期階段的前期,和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期)、北辛——大汶口文化(早期)βσ基本同時,長江流域有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考古材料表明,這時期生產規模較前擴大,農業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分工,生產品有了較多剩餘,私有制已經出現,作為記事的刻符廣泛採用,產生文明因素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可以說,這一階段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進入了文明因素的蘊育時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後期,大溪文化發展為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發展為崧澤文化.這時期,手工業內部有新的分工,制玉和金屬冶鑄成為新興的工業部門;社會財富急劇增加,開始出現貧富不均現象;遺址內涵和規模的懸殊,反映聚落出現分級趨勢.

總之,許多前此不見的新因素不斷湧現,而有些因素本身就是新產生的文明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約距今6000至2023年,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文明因素開始出現並得到初步發展的時期.

考古上雖然目前僅發現中國文明有3500多年,

但中國學術界普遍主張中國文化已有2023年.

華夏文明直接源頭有兩個,即以北方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南方的長江文明,

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 ,

形成了華夏族 .由於秦的統一中國,黃河文明進一步與別的區域的文明相融合,

融合過程經歷至今便為中華文明.

至於為什麼拿黃河流域為代表則是因為地球氣候的變遷,

幾千年前氣候和現在差別很大.大致來說一直到漢唐,

黃河流域的降水量都相當於現在的長江流域.魚米之鄉現在是形容江南的,

最早的時候是形容山西那一帶的.當時的長江流域降水量太多,

三國時期長江流域還是沼澤密佈的情況,有點類似現在的南亞.

還有就是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泥沙量大,淤積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

而且是平原,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這比起南方天生的貧瘠土壤和丘陵優勢大很多.

長江流域,現在湖南江西的土地還是很貧瘠,

江南地區土地肥沃則是幾百年人工培養的水稻土,

不是天然的土壤.

而就朝代更迭來說,中國歷朝歷代由北統南也是個事實,

考古學上黃河流域被髮掘的原始人也較有代表性.

夏商周也是活動於黃河流域.

故!~~~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具代表性.

4樓:陳再雨露姬

沒有什麼「中國的母親河」,這都是一些文人造岀來編出來的漂亮說詞而已,不是真實的物態。

為什麼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而不是長江?

5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流域的降水量都相當於現在的長江流域.

魚米之鄉現在是形容江南的,

最早的時候是形容山西那一帶的.當時的長江流域降水量太多,

三國時期長江流域還是沼澤密佈的情況,有點類似現在的南亞.

還有就是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泥沙量大,淤積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而且是平原,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這比起南方天生的貧瘠土壤和丘陵優勢大很多.

長江流域,現在湖南江西的土地還是很貧瘠,江南地區土地肥沃則是幾百年人工培養的水稻土,不是天然的土壤.而就朝代更迭來說,中國歷朝歷代由北統南也是個事實,

考古學上黃河流域被髮掘的原始人也較有代表性.

夏商周也是活動於黃河流域.

所以,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更具代表性.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為什麼黃河是母親河,為什麼叫黃河母親河

黃河,既是一條源遠流長 波瀾壯闊的自然河,又是一條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儘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

我們的母親河 淮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嗎?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區,流域涉及河南 安徽 江蘇 山東四省,流域面積 萬平方公里,流域內人口達 億。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淮河各主要支流受到日益嚴重的汙染,水質急劇惡化。90 年代初,淮河的 16 條主要支流,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質超過國家 5 類地表水的...

中國的母親河是什麼河,中國三大母親河是什麼河

copy黃河 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bai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國du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zhi 流,它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dao喀拉山,呈 幾 字形流經青海 四川 甘肅 寧夏 內蒙古 山西 陝西 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