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於國學的認識態度感受

2021-03-06 23:10:12 字數 6075 閱讀 4896

1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修身養性,是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根本,失去對國學的認識,容易在社會的現代化大潮中失去自尊和自信,所以國學很重要,經典四書五經很重要。

附:漫議人文與國學教育——兼談當前中小學教育的病症(郭齊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民教育、中小學教育對一代代國民的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目前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個人以為最大的問題是:

知性教育太過,德性教育不足;科技教育偏勝,人文教育不及。本人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於方家。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

我舉兩位大科學家的例子: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202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在回憶錄《曙光集》中說:在十

一、二歲讀初中一二年級的兩個暑假,其父克純先生(芝加哥大學博士,回國任數學教授)讓他讀《孟子》,並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了一位歷史系的優秀學生丁則良來給他教《孟子》,丁還講了很多上古知識,是在教科書上沒有的。在中學的年代,楊振寧可以背誦《孟子》全文。《孟子》使楊先生一生受益無窮。

楊先生回憶合肥老家舊宅,每年春節換上新的堂聯,寫的都是「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他的父親很強調「純」及朋友之交的「信」與「義」。

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徵鎰教授,九十多年來一直恪守父母親「五之堂」的家訓。這「五之」,就是《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吳家六兄弟中出了三個院士。

《中庸》使吳家子弟高尚其志,又掌握了很好的思想方法與治學之道。吳教授恪守其母的家訓,又把這治學格言傳給了後輩的科學家。

......

孔夫子尚且「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我們更是要如此。王靜安先生講人要有三心:敬畏之心、惻隱之心,感恩之心。讓我們共勉吧!

(應湖北省教育學會邀請,郭齊勇教授於10月30日上午在湖北飯店舉行的「2023年基礎教育創新與發展高階論壇」上向三百多位來自六個省的基礎教育的教育部門與中小學領導作報告,此為講稿。)

真心祝願你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能熱愛上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上面回答希望你滿意。謝謝

2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所有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國文化,科學,哲學,歷史以及國情。中國古代沒有產生像西方分類具體的學科,其典籍包含的是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這些方面是渾然一體的。這就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

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而要解讀中國的國情走到何種地步,仍需從中國的歷史中需找借鑑和答案。因此,應重視國學的發展。

3樓:黃玉海

中國國學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課程招生

4樓:邸戈剛白曼

談談對於國學的認識、態度、感受辦法總比困難多,看了南柏論壇講座,讓我們知道企業家怎樣才能擁有平衡的真正的成功,突破經營格局的陳舊思維,東方智慧南柏引領我們深刻剖析企業發展經營中所遇問題

談談對於國學的認識、態度、感受

5樓:enjoy蘰踄繧鍴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兩千多年的**主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立場、觀點看待國學,是關涉到國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毋庸諱言,中國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一樣也有自身的侷限與不足,民主傳統缺乏、權利意識淡薄使我們在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提倡,人們在講「同情理解」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對傳統文化負面內容的檢討與反省,從這一點講,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積極意義。

但我們提倡批判,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所以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並不矛盾的。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傳統,如「大一統」的政治思維方式,追求統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處之道等等,它們構成了中國國情的一部分,對於這些內容就不能簡單地貼上王權的標籤了事,而應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機制、社會原因並加以調適、轉化、引導,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中國道路」來。

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國學,文化是有階段性、時代性的,「經濟發展的程度大體也決定了文化的發展程度」,而國學、儒學的內容「是上個歷史時期的東西,從中國現代化程序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養分,但從體系看,更多是阻力。

當前國學的使命就是創造出與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的民主、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這當然需要通過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同時吸取外來先進文化並加以融合、創造之來實現。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積極弘揚,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客觀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對傳統負面內容的批判。我們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傳統的積極面,哪些是消極面,然後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揚。

同樣,我們提倡、弘揚正面的價值觀,也就是對傳統消極內容的批判和否定。例如,我們提倡仁愛、和諧的價值觀,就是對傳統的「窩裡鬥」、「醬缸」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我們提倡民主、人權的政治理念,就是對**政治漠視人的生命,踐踏人的尊嚴的**和控訴。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創造轉化中「從歷史中走出來」,並發展為當代的新文化。

劉先生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旨和核心價值不可能來自於國學、來自傳統文化」,又說古人講的和諧是差別、等級下的和諧,與今天的社會是不相容的,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劉先生講沒有一成不變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對的。但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對古人的思想有繼承同時有發展,「剔除糟粕,吸取精華」,「注入新的生機,昇華新的境界」,使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延續、發展,否則,哪還有民族文化精神呢?

劉先生何必要畫地為牢

6樓:最北的季節

何謂國學?

曰:國有學之謂國學。(《禮記•學記》:「術有序,國有學。」)

如何對待以國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曾提出明確主張:總結整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有一句名言: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所以我們有時學的也不僅僅是知識,是學習別人怎樣學,怎樣用。

2.前二天看分類,國學被分為歷史文化的分類,如果這樣,國學真沒有前途了。國學是中國的綜合學科,僅剩下文化了,原來的國學的基礎學科都被排除了,那國學就離實用越來越遠了。

學國學的意義不在於國學本身,而在於如何應用國學。

3.國學融百家,百家融360行,家家有長,行行有所精,國學只有百家,而卻遠離360行,國學無足矣,日漸遠矣。

4.國學與西方,本來就是中國與各國的對比。只是西學被整合成了一個西學,細分是各國,各民族。

5.***反對拘於一家一派之言,主張「庇千山之材而為一臺,匯百家之說而成一學,取精用巨集,根茂實盛」。循「博學於文」的學習之道,***博覽群書,對各種學說「挈其瑰寶,而絕其淄磷」。

6.國有百姓,民有百言,百言之和即國學。

7.國學是網,要不斷的填充,才能實;西方是畫,要不斷的堆,就會豐滿。一個是虛中求實,一個是實中實大。

一個是全域性中找細節,一個是細節連成全域性。到一定階段完全相同,只是過程不同而矣。國學體系甚至比西學的更完整,更能變通。

國學是假證結果,由因求果的證明過程,西學是已知結果,由果求因的倒解釋過程。

8.看不起國學的,要好好從頭學。國學是講邏輯的,只是現在的國學大師都不講。

從「道」到「名」就是邏輯的開始。「名」的出現是混沌到清晰的開始,名的確立是分類、順序的開始,「名」的作用是把不清楚的說清楚,講明白。一切邏輯從有「名」開始。

這才是真國學。

9.道為術破,術為道用。術之高,可以破舊道,道之高,可以道御術。

10.有派者,狹自現,無派者,心無邊。《道德經》國學之父,《周易》國學之母,諸子百家比生於此,無論那派皆為其子孫。

即使外來學說,也有在翻譯與理解時受其影響,被其變化。強今勢,各派相爭,索本歸源,派無爭。

11.五行八卦在國學中的作用,相當於西學中數學的作用,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科,基礎沒有了,所有的體系就瓦解了。

12.道本容百家,當成為道家裡,就容不下了。道為國學之父,易為國學之母。

《道德經》是議**,講其何來何去,如何定義,是定義法;《易》是說明文,講如何推演、替換,是窮舉法,也叫列舉法。固定定義生百家。

13.承認無知是認識世界的開始!每一種觀點,每一類分析、每一個體系其實都有侷限,類同盲人摸象。瞭解真相,必聽百家之言。

14.西方固然好,但國學不能少。西學主講如何立,國學主講如何破。不破不立,不立不破。

15.道為無知,對於道的求解,取決於已知。已知越多,則未知數越多,即變數越大;已知越少,則定數越多,變數越小。

道之解,在於用已知,求無知。識無知者,方會問道,知有知者,常關心於名。即問道者尋規律(忽略於名,關於邏輯與替換),而學知者常關心名(概念、名詞)。

16.想法=思考力,辦法=執行力,做法=行動力。想法=道,辦法=法,做法=術。

其實事事皆有法可依。依法而行。所有翻譯西方的相關管理、營銷的書藉都要以用最傳統的國學翻譯,形成東西對照,從而合二為一。

17.關於國學中的道、術,許多人都常提及,但其實都未能真正理解,何為道,何為術。其實很簡單,同一件事可以是道也可以是術,道在術中,術在道里。

它們是不斷相互轉化的。學與思時為道,行與用時為術。道與術存於任何的思考與行動之間。

18.抽象是思,具象是行。思行結合,才效果最好。

按國學的說法,抽象是道,具體是器。論具像就是以器論道。其實這個背後,還暗藏了二樣沒說,一個是法,一個是術。

法是判斷,在思考變行動中的取捨,術是抽象變具象的技術。我在學習以具象思抽象,以抽象做具象。

19.一部《道德經》寫盡天下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一個代名詞,用來代表未知,所有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道。道沒有具指,也不是具象。道是一個假設,一個未知量,可以設為x,道是一個規律,一種結果,一種現象,一個方法。

在不同的時期,道是不同的,因為未知,已知不為道。

20.莫把國學也變成國術。中國的國學與國術一樣,在幾千年內是具有實際作用的,而在現在社會,國學變成與國術一樣花拳繡腿,這種研究是可怕的。

所有的哲學源自於生活,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就去論哲學,把哲學當成知識來學習與推廣是可怕的!

21.關於百家的說法,其實馮友蘭有總結司馬談的意思:儒家者流蓋出於文士;墨家者流蓋出於武士;道家者流蓋出於隱士;名家者流蓋出於辨士;陰陽家者流蓋出於方士;法家都流蓋出於法術之士。

對於其它未說,其實類推應是農家出於農士,佛家出於僧侶。所有百家其實是不同階段的各類人。

22.研究國學與研究科學一樣,要心無雜念。善於假設去尋找事物關係,從面實現道存萬物的關聯。

不要試圖用用已知的知識去後拼湊完美的世界,要明白所知有限,而知無限,學會用現有知識去拼圖,在不懂處留有空白,從而更加的準確還原世界。

23.國學研究是要「尋出中國之魂」,在充分吸收外來學術文化的前提下,重鑄中國傳統學術與教育之魂,在世界之林闖出一條中國之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百年孤獨中的國學命運,我們可以看到國學的消長升降與中華文明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24.國學的尊儒是因為管理者推崇,實際上中國提倡的還是百家爭鳴,和爭鳴後的萬法歸宗。西方提倡的是哲學,辨證法,思辨;而國學提倡的是易,相生、相剋、相侮,是思變。

辨注重的是論,而易注重的思。

25.國學與西學的最大差別不在於哲學觀上,在於對世界的認知假設上。國學的基礎是道,道其實是一個對結果的假設,即無窮大或無窮小。

道存於萬物,道法自然。已知結果去找規律。西方的哲學源於對驗證的假設,先假設再證明,最後得到結果。

所以差別在於一個假設原因,一個假設結果,所以方法與驗證方式不同。

26.論中醫首先得論國學,因為中醫的醫理在於中國的道,即全息世界觀,所有的萬物皆有聯絡。研究西醫需研究科學,但要知科學除了已知技術,還有未知的探索與證明,只有證明有關係後才能成為技術。

中國的道與西方的體系完全不同,所以無法用西方的技術論證,但西方的科學假設其實就是狹義的「道」,小假設!

27.2023年***在一封信中寫到:「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佔個半壁的地位。

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 」

28.***曾說過這樣的話:《詩經》,是2000多年以前的詩歌,後來做註釋,時代已經變了,意義已不一樣。

這或許是「詩無達詁」的意思吧!點評:知識沒有應用邊界的侷限,任何一種知識思維都抽象為邏輯,可以通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但都只適用於不同的條件與階段下。

29.***幾乎都有所涉獵。正如他與黎錦熙的信中所說:

我對於學問,尚無專究某一種的意思,想用輻射線的辦法,門門涉獵一下,頗覺常識不具,難語專攻,集攏常識,加以條貫,便易達到深湛。

30《.淮南子》是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作。那麼,什麼是「雜家」呢?有系統、有宗旨、成專門學術的,可稱之為「家」。所謂「雜家」,就是雜採諸家之言而成。

談談你對責任的認識談談你對上帝的認識

對責任的理解如下 1 首先責任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負責,首先要對自己的人格負責,作熱愛祖國 誠實守信 有愛心的人,有損人格的事不做。2 其次對自己的名譽負責,做自尊 自愛 自重 助人為樂的人,受社會譴責 非議的事不做。3 其三 對自己做的事負責,敢於承擔責任,敢於承認錯誤,實事求是 不...

李賀對於作詩的態度是什么,李賀對於作詩的態度是什麼

李賀,字長吉,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七歲就能寫出好的辭章,韓愈 皇甫湜開始聽說還不相信,就去造訪他家,讓他寫詩,提筆一揮而就,就象預先構思 草擬過的,自己取名字叫 高軒過 他們兩個大吃一驚,從此李賀出了名。李賀長得纖瘦,兩個眉毛相連,手指細長,能運筆如風。每天早晨出門,騎著瘦小的馬,跟著一個小男僕...

談談你對宗教的認識

1 宗教 英語 religion 是聯絡人與神祇或超自然 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可分為多神論 泛神論 一神論 自然神論和不可知論等多種體系,包括個人行為 傳統儀式 價值觀念 世界觀念 經典作品 朝拜聖地 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2 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敬。人類學家克利福德 格爾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