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出自何處

2021-03-06 23:39:49 字數 5884 閱讀 6461

1樓:哦**健健康康

這句話出自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悲哉六識,沉淪八苦,不有大聖,誰拯慧橋。」

佛教八苦是佛教用語,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八苦又可以細分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八苦中,生、老、病、死、怨憎會,均屬於苦苦,也就是由壞事所生的痛苦。

愛別離、求不得,屬於壞苦。

五取蘊屬於行苦,也就是由輪迴流散產生的痛苦。

2樓:尋聲救苦

應該是八苦,

八苦為:

一曰生苦,誕生之

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盤經-第十二》)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名為五盛陰苦,......

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種,1)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2)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二)老苦,有二種,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

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3樓:張華北

應該是八苦少拉個五陰盛苦

4樓:青鬱風舞

你們好厲害啊~ 真的是好深奧哦~

佛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後面三個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抱怨憎恨的人相會在一起,就是苦惱

6樓:快樂源於自己

想要的得不到,就是求不得

7樓:匿名使用者

怨憎會苦,就是你前世經常與別人過不去結了很多仇,

來世他們全都跟你過不去,要麼害你,要麼為難你,讓你過得生不如死。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愛別離、求不得。其最早出處是在**?可有真實的文獻記載?

8樓:刀劍斬相思

出自《大涅盤經》

八苦為: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

《涅盤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般涅盤經》、《大涅盤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

40卷,13品。經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盤常樂我淨;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於2~3世紀時成書。

晉宋時對中國佛學界影響很大,為涅盤學派的本據經典。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愛別離、求不得。」

這句其實少了一個,實則共有八苦。

原文出自《大般涅槃經》

八苦為: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

《涅盤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般涅盤經》、《大涅盤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

40卷,13品。經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盤常樂我淨;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於2~3世紀時成書。

晉宋時對中國佛學界影響很大,為涅盤學派的本據經典。

《涅盤經》主要闡述佛性常住不滅,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均得成佛。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10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佛教四萬八千法門的總綱,智慧觀照練心的根本要訣。般若即智慧,波羅蜜多又稱波羅蜜,為「到彼岸」的意思,經是道路的意思。

題目的意思就是通過智慧到彼岸心所經過的道路。 這篇短短的**的核心有兩句,一句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另一句是「以無所得故」。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愛憎恨,怨別離,求不得?

哪部佛經上講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5

12樓:佛經_僧伽吒經

直接上原文。你自己看。

《增壹阿含經》(節選)

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是謂。

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

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

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習.盡.道諦。

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

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

廣與人演。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及四部眾。分別其義。

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承事供養。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眾生之父母。以生已長養令大者目犍連比丘。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

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成無漏行。

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諦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

云何為苦諦。所謂

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

憂悲惱苦.

怨憎會苦.

恩愛別苦.

所求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

云何苦習諦。所謂愛結是也

云何為盡諦。所謂盡諦者。愛慾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諦

云何為道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諦也。彼眾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諦之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眾生聞此法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

是故。四部之眾。求於方便。行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以**原文。共是八苦。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13樓:量子菩提

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大毗婆沙論卷七十

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

總結出來應該是八苦,差了一個五蘊至盛苦。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有叫五陰的,如果你的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受到色聲香味觸等的強烈刺激,也是一種苦。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14樓:主兒愛

幾年內難男男**難男男**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在世,無人能逃的過人生七苦,眾位覺得

15樓:八臂修羅

求不得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眾多也。

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費盡心機,或使盡伎倆,或機關算盡,或明爭暗鬥,最終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裡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16樓:飛龍在天金剛心

人生是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和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就是內心的慾望強烈無法滿足導致痛苦。其實這八苦各有各的苦處,都無法避免,從折磨人的角度說其實要看緣。

因為因緣的差別,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有些人是病苦特別,有些人則是因為某些願望始終無法達成而痛苦不堪。。。其實因緣中含有時間的概念在裡面,有些苦是異常痛苦,不過我們已經或者還沒有經歷,比如生的苦,有駐胎期間的悶絕之苦,有剛出生時候全身**如同萬刀鈍割的痛苦等,我們都已經無法記得,另外有死之痛苦,有面臨死亡漸漸臨近的逼迫之苦,有畏懼死亡的恐懼之苦,特別是死亡時候的四大分解之痛苦異常異常的痛苦,我們現在都無法感受而已。

佛說人生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那麼佛對待這些苦是報以何種態度對待呢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當人很苦 想一想 紂王的烙刑 電擊牙根 凌遲而死 活體解剖 徒餵獅子 白髮送黑髮 人間也可以是地獄 誰敢保證輪迴了幾輩子之後 不會變成壞人?更多輩子之後 就更可能變成大壞人 然後下地獄 甚至是形神全滅 欠了債就得償還啊 這...

佛說的眾生皆苦是什麼意思,佛說眾生皆苦

眾生皆苦 是 佛教四諦 中的 苦諦 苦諦 即眾生皆苦,不論是天上的天道眾生,還是我們人道生靈,以及地獄的受難眾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質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於因緣聚合,輪迴無休,一切無常。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相傳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紀 藏傳佛教的記載中更早 便已產...

我問佛什麼是人生佛說,我問佛什麼是「緣」佛說

人生是輪迴的一段,所以要好好修行,解脫輪迴。生死在呼吸間。阿彌陀佛。合十。六道輪迴流轉,人天善道也是短暫的,如白駒過隙。我問佛什麼是 緣 佛說 佛說 不可見,不可奪,剪不斷,理還亂,很綿長。是歡樂,是憂傷。註定冥冥中,猶如千絲網。愛恨情仇皆是緣,一生一世在身旁。婆娑世界,佛渡一切有緣人。從佛法上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