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不住相佈施與住相佈施在形式上沒有差別,只是「心態」不同。一個是人間的善舉,一個是般若智慧的隨順慈悲;一個是迷中行,一個是悟中行。金剛經雲:
「菩薩不住相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雖山河大地常在,凡夫迷中所見,皆為惑見,迷惑顛倒,不見真相,實為無目。
有目是指慧眼觀世界,真空妙有,自性寂照,為觀真實相,實為有目。以喻助解:夢中能看的『眼』,是虛幻的『眼』,而非真眼,而是心眼在作用。
用般若智慧來觀,才名為『有目』。
2樓:手機使用者
如何才能做到不住於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的一切事物。認識到它的因果性,無常性,緣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間萬事萬物的實質,你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於假相,這樣就可以避免貪嗔痴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就是宣說不住相修行,經中須菩提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全部**都是回答這兩個問題,去何應住是問修學佛法者心如何住?去何降伏其心是問通過什麼方法降伏其心。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
無住是不住於相,比如在修佈施時。經上說:「菩薩應無所而行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又說:「如果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菩薩心不住於相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相而行佈施,就是在修佈施時要觀三輪體空,不住於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佈施時心有所住,則佈施無限,則功德出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經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眾生,卻不能住於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眾生相,就沒有資格稱為菩薩。
在學習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經上說:「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通常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於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後,又住於佛法相,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為修道的障礙,譬如沙子放在眼中,與金子放在眼中,都會影響眼睛。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於世間相,也不能住於佛法相。
在修證佛法中不能有修證相,經上說: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相。因為阿羅漢如果認為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相。
又說: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須陀洹等四種是聲聞乘的四種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佛果。
三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智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和真理不相應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相者即是非相」「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都說明了相是虛妄不實,實相是無相,要證得實相,就不能住於相,因此,經中處處以般若去觀察一切:
「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則名三十二相」,「言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 禪宗發展到五祖之後也以《金剛經》的思想做為修證上的指南。
六祖就是從聽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也體現了般若空無相的道理。 後來,六祖在《壇經》上也以無住相修行教授學人。比如對於煩惱與菩提的區別。
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與菩提就在於執境與離境,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即是菩提。又如見性成佛。
祖曰:「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
」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用般若觀照一切,不住於相,就能見性。
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六祖指出了禪宗的幾大要領。《壇經》上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念是念著於境。
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無相者,實相無相,行者要能離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證得清淨法性。無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為無住。 在具體修行上,禪宗也表現出與其它宗派在方法上的差異,比如參禪向來都強調打坐,而六祖卻呵斥坐相,如《壇經》說:
善知識,道要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呵。善知識,又有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從,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道是通過無著的心境才能證得,如果住著於坐相,勢必不能證得大道,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也是反對住著坐相。
祖門下南嶽懷讓對打坐出持不以為然的態度。馬祖道一在南嶽坐禪,懷讓禪師知道他是法器,於是就到他那裡問:大德坐禪圖什麼?
道一說:圖作佛。懷讓禪師就拿一塊磚頭,在他面前石頭上磨,道一問:
磨作什麼?懷讓禪師說:磨作鏡,道一問:
磨磚豈能作鏡? 懷讓禪師說:磨磚不能作鏡,坐禪又豈能成佛。
道一問:那應該怎麼辦?懷讓禪師說:
如牛駕車,假如車不駛,打車,還是應該打牛。同樣的,你學坐禪,希望成佛,可是禪非坐臥,佛無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因為如果執於坐相,不僅不能通達禪,永遠也不能成佛。 在參禪修道時心也不能有所住,在禪宗興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禪觀,都是以繫心於境為方法,而禪宗則以為坐禪要心無所住。
如《壇經》說:此門坐禪,既不著心,也不著淨,也不是不動。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來是虛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麼好著呢?
倘若主張著淨,人的自性本來清淨,因為妄想覆蓋真如,才顯得不清淨,你現在起淨著相,這本身就是一種妄想,是會障礙本性的,又如六祖接引懷讓禪師因緣中:懷讓禪師禮祖,六祖問:「何處來?
懷讓曰:嵩山。祖問:
什麼物憑麼來?懷讓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問:還可修證否?懷讓曰:
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說:就是這個不染汙的東西,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
這個公案說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有一顆不染汙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禪師之間也相互檢驗彼此是否住相。趙州遊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路上有牛腳印,寒山說:
你看到牛了嗎?趙州說:不識。
寒山指著牛腳跡說:這是五百羅漢遊山留下來的,趙州說:既然是羅漢怎麼會留下牛腳跡呢?
寒山說:蒼天蒼天。趙州呵呵大笑。
寒山問:你笑什麼,趙州說:蒼天蒼天。
這段對話如果從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顯示了道人與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腳跡是牛腳跡,羅漢腳跡是羅漢腳跡,而禪者處處以本份事相見,在法性上,牛腳跡就是羅漢腳跡,羅漢腳跡就是牛腳跡。 基於這些前提,禪者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不取不捨的無著生活,因為他們不住著相,始終過著極為簡單儉樸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頭陀,居住石巖,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
通慧禪師入太白山,不帶糧草,居住樹下,餓吃樹果,渴飲泉水,一裙一被,一雙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終身不換。智則禪師性格落魄不羈,總是披著一件破衲,房間裡除了床單,瓦缽,木匙,其他什麼都沒有,房門從不關閉,大梅法常禪師不吃鋤頭下之菜。慧休禪師三十年著一雙鞋。
他們把物慾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卻從寧靜的心境中得到極大的法樂。 禪者的修道就是在簡樸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務中,他們從吃飯,穿衣,種田,採茶,掃地,砍柴,除草去體會道。因此,當你問禪師們如何修道時,他會告訴你吃飯穿衣不同我們一般人,凡人吃飯不好好吃,挑挑揀揀,睡覺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轉反側。
而禪者則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處處隨緣,處處自在。 不住相能解脫生命的痛苦,《心經》上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去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盤。
涅盤是永恆的幸福寧靜,只有證得涅盤,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佛教中的「不住」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不著相,不執著。
不住即住,住即不住。意思是說不要被外界的聲色名利慾望等所迷惑,不住就是離,心離了色聲香味觸法,不向外追尋,心就止住了。
如果心被外界所牽,痴迷於任何一個事件,著了相,入了迷,在外緣上追尋,這樣心住在外緣上,反而在追尋中不能得止。
4樓:海里渠
上樓說的對,住,是(心)停留的意思;不住,是(心)不停留的意思。
其實,「不住生死,不住涅磐」這兩句中,難以理解的是「生死」與「涅磐」。只因為對「生死」與「涅磐」不能理解,才對「不住」這樣易於理解的詞語也就沒了把握。
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磐」者,不是有生死而不住,不是有涅磐而不住,實在是無生死可住,無涅磐可住。為什麼呢?生死、涅磐皆本空故。
若無生死而住生死,無涅磐而住涅磐,則成迷倒。經雲:「若見老死,若見人老死,皆是邪見」。
生死既空,云何可住?是故說不住。
5樓:點錯相
不住 - 不停留在
住1 〔zhù ㄓㄨˋ〕
〔《廣韻》持遇切,去遇,澄。〕
〔《廣韻》中句切,去遇,知。〕
1.停留;留。《後漢書·薊子訓傳》:
「見者呼之曰:『 薊先生 小住。』」 宋 張元幹 《漁家傲》詞:
「春光已向梅梢住。」《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向年我丈夫在 盛澤 賣絲,落掉六兩多銀子,遇著個好人拾得,住在那裡等候。
我丈夫尋去,原封不動,把來還了。」《再生緣》第十六回:「不知卿有心思否,再在上,寫首詩篇住個名。」
佛家的佈施是什麼意思佛家佈施是什麼意思,佛教網
佛家的佈施 1 佈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蓋佈施原為佛陀勸導優婆塞等之行法,其本義乃以衣 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 至大乘時代,則為六波羅蜜之一,再加上法施 無畏施二者,擴大布施之意義。2 亦即指施與他人以財物 體力 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脫之一種修行方法。大乘義章卷十二...
文似相如貌勝潘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相如 潘安兩人 相如 指的是西漢大辭賦家 司馬相如。他被後人稱之為賦聖,著有 子虛賦 等。而他以一曲 鳳求凰 博得卓文君愛慕,而後私奔,的浪漫愛情故事更是民間流傳的佳話。史記 中有 司馬相如列傳 潘安 指的是西晉文學家 潘岳 字安仁 潘安 則是杜甫 花底 詩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中為了對仗...
醉裡吳音相媚好的醉裡和相媚好是什麼意思
醉裡 是醉酒中的狀態,相媚好 指相互逗趣,取樂。這首詞的意思為老翁和老婦在微醉之後,互相用吳地的方言逗趣,取樂。這句詞出自辛棄疾的 清平樂 村居 全詞運用白描的手法,活靈活現地描繪出鄉村的風土人情,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拓展資料 辛棄疾 1140年5月28日 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