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劉開《問說》節選

2021-05-22 10:39:09 字數 3326 閱讀 5724

1樓:連江一點萍

1.解釋括號裡的詞語。

①非學無以致疑(致)。 (提出)②而或不達於事(達)。 (應用到)③非問無以廣識(廣)。

(增廣)④舍問,其奚決焉(舍)。 (除了)2.下列括號裡的詞語的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a、d )。

a、①君子之學必好聞。(好)②非真能好學者也。(好)b、①舍問,其奚決焉?

(焉)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c、①而或不達於事。(或)②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或)d、①好學而不勤問。(而)②人不知而不慍。(而)(個人認為a、d兩項都是相同的。

a都是「喜好、喜歡」的意思。d兩項的意思都是「卻」的意思)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

4.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求學的人一定要好問)

********************=個人理解

2樓:然橪

問說 劉開(清)字明東、方來 號孟塗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諮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瞭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

(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

」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

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佔)十分之**。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

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

聖人所不瞭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瞭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聖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隻在某些人手裡,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

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整篇拿去!

明史劉崧傳文言文翻譯是,《劉崧傳》文言文翻譯

劉鬆,字子高,是泰和人。原來的名字叫劉楚。家境貧寒,致力苦學,天寒沒有爐火,手都凍裂了但是仍然抄錄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學,天性清廉謹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裡,有薄田五十畝。等到他顯貴後,也沒有增添任何田產。十年都用一條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壞,才更換掉,但仍然把它修補改成衣服給兒子穿。做官時從來不讓家人...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w i 即何,宋代人,春渚紀聞 作者。嘗於歐陽文忠公 歐陽文忠公 即歐陽修。諸孫望 諸孫望 孫輩家族。諸孫,指孫輩。望,門族 望族。之處,得東坡先生數詩稿,其和歐叔弼詩云 淵明為小邑 繼圈去 為 字,改作 求 字,又連塗 小邑 二字,作 縣令 字,凡三改 凡三改 據本文所述,應是 兩改 乃成今句。至...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 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 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 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 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