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海權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

2021-03-07 08:35:10 字數 3217 閱讀 4379

1樓:記憶時光

海權論誕生於19世紀末的美國,由馬漢將軍提出,把海軍建設上升到同國家命運的高度,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大戰略角度認識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艦外交」、「海軍威攝作用」等觀點,認為海軍在戰時與和平時期同樣重要。起初沒有定義,但共同解釋點為:海權從來不是一個只關于海洋的概念,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概念,它具有時代特徵。

海權的意義不僅在於控制海洋,更重在利用海洋。在歷史和現實中,海權與陸地緊密相連,共涉及 政治、科技、自然資源、國際社會等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

「海權的歷史,從其廣義來說涉及了有益於一個民族依靠或利用海洋強大的所有事情,是一種有內外聯絡、統一使用軍事與民用力量于海洋,以使國家越來越強大」反應了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力量優勢,軍事力量~更具體地說海軍實力只是海權的一個支柱或關鍵因素。

2樓:蝴蝶

這個嗎,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資料就行了,我看看……

3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幾年,一方面是中國的能源緊缺狀況日益嚴重,另一方面中國與日本在東海,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爭議也日漸浮上表層。中國如何思考海洋策略,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眾所周知,中國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屬於內海,而黃海、東海和南海則都與其他國家存在爭議。尤其是石油儲量豐富的東海、南海爭議更大。相比之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最大的南海,問題也最為嚴重。

從周邊國家的反應來看,當東海、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尚未探明之時,各國基本上相安無事。上個世紀70年代,無論是越南***的宣告還是越南教科書和地圖,都說稱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然而,南海發現石油後,有關沿海各國的反應立時發生變化。

不可預設既成事實

針對中日東海以及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議,中國曾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但一段時間來的實際情況是:爭議擱置了,共同開發卻沒有;更有甚者,各周邊國家採取「先下手為強」策略,搶先攻佔有爭議海域和島嶼。

從表面上看,中國與涉及南海主權爭議的諸國近年來簽訂了一系列框架性協定,為主權問題解決之前的各國行為作了一個大致的規範。但實際情況卻是,包括《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內的一系列共同檔案幾乎已經成為一紙廢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倡議不但得不到迴應,反而被他國利用中國按兵不動來實行「先下手為強」的策略。

在這方面,中國有必要確立基本原則和底線,即:

一、國家利益一定要維護;

二、若有妥協,一定要在談判之後才能接受;

三、絕不可接受或預設既成事實。

中國企業須主動出擊

鑑於中國目前的國力和其他實際情況,希望一蹴而就解決所有海洋爭端既不現實,也不符合中國最終利益。因此,迫使有關國家同意並真正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應該是中國在過渡階段的主要戰略。

這一戰略的第一步,是將有關國家逼到談判桌邊;而雙邊談判的目的,是迫使有關國家同意「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這方面,中國須改變以前只是提出動議,一味等待其他國家迴應的消極做法;中國必須走出去,主動在有爭議地區採取開採行動,將爭議的問題主動提上臺面。中國只有主動提出議題,才能在這一爭議中獲得主動,也才能在雙邊或多邊談判中取得主動權。

國家須有統籌機制

如果說,中國採取主動,提出議題的目的,是逼迫周邊各國回到雙邊或多邊談判桌邊上來,那麼雙邊或多邊談判的目的則是迫使有關國家同意並開始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近年,中國國內有學者提出「先深海後淺海」、「先遠海後近海」的開採建議,大體也是順著這一思路。

在這方面,中國和日本以及與東南亞國家的爭議,實際上處於兩個不同的階段。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議,由於東南亞一些國家「先下手為強」而使得「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幾乎成為一紙廢文,因此這一問題實際上尚處於初步階段;中國須做的,是通過主動出擊,提出相關議題,從而將這些國家拉到談判桌邊來。而與日本在東海大陸架問題上的爭議,實際上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中日談判雖然勢必曠日持久,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可以再次就「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問題提出詳盡的思路,從而使得領土爭議談判和「共同開發」蹉商同步進行。

要實現上述思路,中國方面必須有一個統籌的機制。作為中國方面的石油開發公司,其首先是一個企業,即便採取主動在有爭議領域開始開採行動,但考慮的也首先是商業利益,其風險的覆蓋必須由國家進行全面統籌。在這方面,國家企業和能源管理部門,以及交通、外交都須有一個統籌的機制。

4樓:南通是個好家園

海洋,在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裡,有我們發展的希望,有人類得以延續的豐富資源。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子孫後代的繁榮延續,保護海洋的安全,維護海洋的主權,充分利用開發海洋經濟是當代人所必須關注的,也是後代人所要繼承的。自先秦時代「徐福東渡」為早期海洋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帶來了早期的海外交通和移民;兩漢時期中國南北沿海通向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發揚了中華的文明,這給當時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和大發展;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開放了數百年,陶瓷業的發展又一次拓寬了海上**的航線;宋元時期指南針等科技文化的發展,使海上瓷器之路再次拓寬了,也促進了中國走向了遠洋航海的新階段,使中國海洋事業到達了一個轉折點。

明朝永樂年間,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於2023年開始率領艦船百餘艘,七下西洋,足跡遍及亞非30餘國,其航海規模之大,所到大的國家地區之多,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標誌著中國古代遠洋事業、造船事業等海洋科技文化的發展到達了當時世界的頂峰。但是明皇仁宗朱高熾的「禁海令」破滅了鄭和下西洋的願望,也斷送了中華民族海上的命運。自仁宗至清末,幾百年間,中華民族似乎遺忘了當年的強盛,似乎遺忘了我們還有海洋,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開始變的淡化、薄弱,中華民族的發展也變的封閉內向。

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的版圖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而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許多大學生更不知道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海洋國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識文化水平的大學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文化水平相對低的群眾了。在中小學初級的地理歷史教材中對中國海洋歷史地理的講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國的版圖描繪,只是以陸地疆域為主,而我們管轄的海洋呢?

領土可以派駐軍隊進行駐守,而海洋恰恰相反,沒有大規模的部隊,安全自然得不到保障。近年來中國與鄰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在東海南海的領海和資源方面發生很多分歧。海洋意識的缺失導致人民對海洋權益合法地位的爭議蒼白無力,而在這方面日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國家,兩國人民的海洋意識可謂是當今海洋國家最高最強的。

韓國著名的「獨島光榮」事件值得我們深思。韓國青年洪淳七,一個人一杆槍登上「獨島」趕走日本人,插上國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終在個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聲中,韓國**出兵收復管理,這是全民海洋意識的體現,對國家海洋主權維護的意識。美國用事實告訴世界:

海權維繫著一個國家的命脈,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所以海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以及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5樓:魂衛中華

還是看看馬漢的海權論吧

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鐵路在 中的戰略與安全作用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與投資市場之一。我國是東亞地區 也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鐵路建設就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 火車頭 一方面,我國已有和正在規劃 建設的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對於資源 物資的輸入輸出,具有重要的經濟 政治 軍事意義 另一...

簡述經濟對教育的作用,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係

國家經濟發達程度決定國民受教育程度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變化引發教育結構發生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引發教育形式的變化。經濟的發展要求教育向著資訊化方向發展。1 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教育是提高經濟效益的...

如何縮短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政治經濟學

1.努力縮短勞動期間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勞動期間越長,資本週轉速度就越慢。勞動期間的長短在一定的限度內是可以改變的,縮短勞動期間的主要方法有 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改進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使用效率高的機器裝置 發展合理的分工協作。提高管理水平等。2.適當縮短產銷距離 一般來說,產銷距離近,流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