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

2021-03-08 20:48:04 字數 5579 閱讀 2265

1樓:匿名使用者

①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是基礎,政治、文化屬於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影響經濟基礎.既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反作用於經濟.

②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上看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政治制度都是社會存在,文化則是社會意識.所以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經濟、政治.

2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主張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不過是狹隘的唯物主義和狹隘的辯證法而已。比如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強調看待資本主義時,一定把私有制視為走向自我毀滅的萬惡之源,視公有制前途光明必然將人類帶往理想的桃花源。事實上,私有制至今生機勃勃,公有制、大禍飯妨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可以說,除非擴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允許正確看待私有制和公有制,否則它與當今的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將繼續脫節。

個人看法,真正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來看待事物,那麼私有制和公有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兩種所有制並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是最好。

3樓:遼聖宗

三者都是馬克思主義。高一政治必修就是分為以上三類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價值和政治經濟上的價值有何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史上關於價值問題的**由來已久.從詞源上說,「價值」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掩蓋、保護、加固」,後來演化成「可珍貴的、可重視的」等.可見,這個詞是人表述事物與自己的關係、對自己的意義的概念,是一個主客體關係的範疇,是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的特定關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沒有形成關於價值問題的系統論述,但有一系列的基本觀點.如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價值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實踐是價值的源泉和基礎等.循著這個前人的基礎,我們先來

分析一下價值及其特徵:(1)價值作為哲學範疇,是對價值的最一般本質的科學抽象.它不同於某種具體的價值形態,也區別於具體科學中的價值概念.

價值是指主體對客體的屬性的需要,以及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的統一,可見價值是主客體關係的一種表現,它既不能單純歸結為客體所固有的屬性,也不能只歸結為主體的需要或願望,而只能存在於主客體關係之中.(2)價值是相對人而言的,所以價值關係的主體只能是人,客體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價值產生的根源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從人的實踐中產生的,所以,價值關係形成的現實基礎是人的實踐活動.

人及其社會實踐的社會性、客觀性決定了價值也具有社會性、客觀性.(3)價值是多元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價值按照區分的標準不同,可以分為正價值,負價值;人的價值,物的價值;物質價值,精神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對個體的價值,對社會、對集體的價值等等.

講清了哲學上的價值概念,自然就能與具體科學中的價值相區分了.經濟學中的價值是指商品的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與這個價值相關聯的還有價值量、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等.

歸結起來,哲學上的價值與經濟學中的價值,其區別主要表現為兩點:(1)價值表示的關係不同.哲學上的價值表示的是一種主客體關係,是對價值的最一般本質的抽象.

而商品的價值是撇開了勞動的物件、使用的工具以及生產的方式、方法等具體的東西,所剩下的惟一的一個共同的東西——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即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表示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係,即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2)價值大小的評判標準不同.

哲學上的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效用關係,那麼,判定一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價值大與小,當然就要考慮主體的需要和利益.由於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是幹差萬別的,面對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價值評價.所以說哲學上的價值評價帶有很明顯的主觀性.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大小,及由它決定的商品的**不是由任何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所以商品的價值明顯地帶有確定不移(一定條件下)的客觀性.

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5樓:善者仁心樊映川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之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意義重大。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本身就內在的包含了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前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後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式。兩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程序中都至關重要。

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實際的結合,造成我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自己的歷史、哲學、文化缺乏應有的學習和研究,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翻開今天的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和專著,見到的大量的是外國人怎麼說,從中難尋中國傳統哲學的蹤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國古語以作點綴也很少。

而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導作用。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源地來說,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

其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歐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並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必須賦予這些理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通過理論創新來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強調,「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針對某一國的學說,而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早在2023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付諸實踐,只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其指導意義。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加強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程序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程序中所產生的幾大理論成果,無一例外的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巧妙的結合。事實上,***很早就意識到要注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2023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

「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是要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

***的著作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合,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民族語言形式。例如,***用中國古代哲學的「矛盾」概念表示「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說明對立中有統一;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說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戰勝的;用「愚公移山」來說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用「路遙知馬力,馬力是質,路遙是量」,來說明質和量之間的辯證關係;用「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說明具體情況必須具體分析;用「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來說明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等。由此可見,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就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思想。

(二)***理論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也非常鮮明

***理論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但它又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中。比如,***沿用中國古代的「小康」概念,創造性地把「小康」理想運用於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最早對傳統小康社會給予系統闡述的是《禮記·禮運》。

《禮記·禮運》把「小康社會」與「大同世界」聯絡起來,作為未來社會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康」理想的基礎。

(三)「****」重要思想,繼承併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子認為統治者要順應民意,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則提出了「無民不為本」的思想,其重視民眾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有相通之處。

而「****」重要思想所闡述的,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華的整合。   (四)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的精華

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源是儒家文化。其中,「和諧論」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與群己和諧。

***總書記指出,「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把馬克思主義的和平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推向了新階段。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中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應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且也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概括。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那麼,現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學而言,較為普遍的理解和做法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用一些中國古代的思想資料以證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現行的哲學體系為框架去整理中國哲學。

這種結合形式,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絡有一定意義。但它是一種淺層次的結合,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關係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實質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註解和證明,而不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去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因此,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從內容到形式上進行全面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義和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把握好三項要義:第一,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

應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作風的社會主義文化。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立足於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與各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第三,培育開放相容的世界眼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層次的問題。

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需要我們樹立一種開放相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

當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終究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國度的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中,不可能沒有矛盾,不可能是絕對一致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其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發展中具有廣泛的 多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 在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它從世界觀和方 的高度,從社會歷史發展客觀必然性上,幫助人們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這樣,就能增強社會成員在政治上的團結和統一,更加自覺地 積極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如何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認copy真 系統地學習bai它,才能正確對待它 du第二,認真 系統zhi地學習其他西dao方哲學,才能發現馬克思哲學與傳統西方哲學以及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哲學的異同 才能正確對待它 第三,認真 系統地學習中國古代先賢的哲學智慧,如 周易 道德經 莊子 論語 大學 中庸 等道 儒包括佛家的思想,...

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有何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特點主要有哪5種

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客觀 物質性活動 首先,實踐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回接現實性.其次,實踐是答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最後,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特點主要有哪5種 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性,歷史性,直接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