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篧鷦鋍
人們在看待西方入侵前的中國與日本時,往往認為這兩個東亞近鄰是相似的——不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國情也差別不大,其實這完全是受了她們外殼的迷惑,這兩個國家在本質上有極大差別。
首先,日本過去的一切主要是從中國學習過去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日本既能善於向中國學習,肯定也能善於向西歐學習,他們有這方面的經驗,也不存在這方面的心理障礙。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與公元2023年的明治維新,實質上沒有區別。
其次,日本是個狹小的海洋國家,它歷來視大海為天然樊籬,他們不怕蒙古的鐵甲騎兵,但非常怕西方的鐵甲**。日本人對西方的恐懼在這方面大大超過中國,因為中國有遼闊的腹地可供迴旋,但他們沒有;因此,當美國人的艦隊出現在日本海面上,並揚言要動武時,這一訊息很快即傳遍了日本國;而中英鴉片衝突的隆隆炮聲,卻沒有在整個中國社會引起震動,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都不知道發生了這回事,即便知道了,大概也只是搖搖頭嘆口氣,那畢竟是在遙遠的海邊發生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因此,日本對西方人侵的反應既一致又迅速,而中國的反應既緩慢又複雜。
當廣州、上海地區的人們已經會說半生不熟的洋話的時候,生活在古老傳統中的河南、陝西人可能連洋人是什麼模樣都沒見過。中國近代的俊傑人物多出於東南沿海各省,就是這個原因。而中國是高度崇尚統一的,少數沿海的先進思想,新勢力總是被內陸的舊思想和舊勢力所吞沒,所統一。
再者,日本社會結構的性質與中國社會根本不同。日本人在大化改新時期從中國引進的王朝郡縣制,到十二世紀時就被破壞瓦解,退回到了封建狀態。天皇雖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際與中國皇帝不同,他沒有真正的實權。
西方人侵前夕,日本社會由德川幕府控制,它挾天皇以令各地方的封建主,勉強維持國內的秩序。各封建主有點類似於中國東周時期的各封國,它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及私人武裝力量——武士。**的權力不是那麼強,比中國容易推翻。
日本的社會結構上還有一點和中國不同而和西歐類似,那就是他們的政教是分離的。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天皇是最高宗教領袖,最受日本人尊敬。
幕府將軍是最高**領袖,最受日本人畏懼。兩者的不同和矛盾有助日本人不對其中之一產生絕對的服從。
明治維新之後天皇掌握了一些政治權力,產生了對天皇的絕對崇拜,埋下了隱患,使日本在二戰吃了不小的惡果。
而中國的天子是最高政治領袖兼最高宗教領袖(即儒教的最高首領),所以是政教合一的。
除了社會結構和心理,我覺得還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不利之處就是獨尊儒術,實際上是獨尊儒家中的朱熹
一個人的學說,而反對儒家中其他的如心學,實學等,從明代開始
把朱熹的觀點和科舉考試結合起來,成為所有重要事情的標準答案更是束縛了思想。標準答案已經有了,大家都不用再思考了,也沒有進步的必要。
而日本的幕府雖然也傾向儒學,但卻沒有能力把思考固定在朱熹一個人的身上,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和復古的漢學都有不少人學習。儒學之外還有佛教和神道教,甚至荷蘭的蘭學都有不小的影響。所以,當時日本人的思想遠比中國的大多數人和統治精英的思想要靈活和寬泛的多。
另外一點就是日本的知識分子階層沒有中國那麼高的地位。大部分知識分子還不是處於社會的頂端。在幕府時期知識分子的數量和影響都在增長,但武士階層和大名的影響由於傳統的慣性仍然巨大。
所以日本的知識分子都希望維新和變革,希望繼續吸收新的知識和思想,因為他們對新知識最敏感,可以強化他們在日本社會的領導地位。
而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既得利益階層,是**和統治階級,他們當然希望保持現狀,阻止變革和新思維的傳播。
為什麼中國人的體質比西方人的弱,為什麼中國人體質要比美國人差好多。
從人bai體構造的理論上講du,三大人種在體質zhi上是有一定dao差別的。但請注意,這內些身體機能的容差別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黑種人的肌腱發達,肌肉密度高,所以他們一般在力量 彈跳及爆發力上較其它人種更勝一籌。白種人的肌肉在三大人種中密度最低,所以他們在水上的專案中幾乎所向披靡。同時,他們身材普...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屢屢想西方學習卻為什麼總以失敗告終
看問題不能如此簡單。第一,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的啊,不是成功了嗎?第二,成功與否不是以向什麼學習作為標準。第三,也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就是失敗。例如,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沒有解決中國的政治問題。而且也不能說完全失敗,儘管富國強兵沒有實現,但是是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一種刺激因素。這不是挺好的嗎?對於...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
封建傳統根基太深,再加上閉關鎖國思想保守很難讓先進思想有紮根的土壤,就算有萌生維新的春芽也因力量薄弱猶如螳臂舉車難以撼動!只有量變才能生質變,後來的辛亥革命也才終於成功!歷史背景,實際情況完全不相同,結果不一樣很正常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呢?越詳細越好,謝謝!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