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

2021-03-21 03:15:48 字數 4784 閱讀 6959

1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是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看什麼都不順眼、老以為一代不如一代!其實,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水平一直在上升!千百年前的「上古」,70歲就已經成為「古稀」了;現代的70歲老男人還去泡妞唄!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第一句,後面的對話給了答案,樓主繼續看下去吧

《黃帝內經·素問》,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3樓:竹節

1.上古之人是指黃帝和岐伯生活的那個年代之前的年代。

2,「《黃帝內經·素問》,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只是提問部分,還有回答部分呢。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此來看百歲為衰是真的。

4樓:淚海潰堤

在黃帝時代流傳著一些練氣士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廣成子、赤松子、容成公等等一幫人,據說這些人都做過黃帝的老師,所以黃帝口中的上古應該是我們口中的百萬年前。

5樓:匿名使用者

上古天真論中的。

上古就是很久以前,如果以時間來算是以萬年為單位。

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衡量,也就是人心,上古也就是當人們都不失天真的活在這個世上的時候。與現代人糾結與財富名利相比較就大概知道那時候有多麼久遠了。

《黃帝內經》中:「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

這首詩出自《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

漢文帝時,習醫者淳于意因不與難纏的王公貴族治病,招惡意誹謗,被狀告至文帝,皇帝親手審理此案,留下醫界佳話。

這事可能是對《內經》用對話式文稿的啟發,而現代許多學者從考古及出土醫學文物分折,內**稿也應該產生在此之後。

內經古本在流傳過程中也不斷地被整編,如唐代,學者王冰對留存的已經損壞、散亂、遺失缺如以及醫學術語中涉及《道》學等等文稿,重行整理編著並補充了內容,這樣使文稿顯得更系統化、完善化,據說是現流傳的《素問》一部八十一篇版本。

擴充套件資料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體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長壽的條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裡的德,是古代對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

人體功能沒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沒有喪失的危險。

人體各種功能存在而不喪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種運動能夠不斷進行。

如原文所說:「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功能發揮、功能訓練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確途徑。

而試圖通過光學的、電學的、化學的、基因學的技術來直接提升人體生理功能,而不是考慮人體在任何過程中的某種訓練,對增強人體功能來說都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事實來證明。

真正的科學必須接受如此人體訓練之後功能會得以提高的事實。

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什麼意思

7樓:文以立仁

意思是:

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壽命都能超過一百歲,而行動、勞作不比年輕人差。

8樓:匿名使用者

我聽說很久以前的人,年齡都能超過一百歲,而且活動能力不減退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是什麼意思

9樓: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

這首詩出自《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

全文具體如下: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10樓:

? 詩中鄉情? 作者出處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請問這是真的嗎?

11樓:

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只是提問部分,還有回答部分呢。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所以,「其知道者」,才是關鍵哦。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春秋皆度百歲的,長壽的只是那些「知道者」。

知:懂得

道:養生之道

此外,內經的整篇內容中充滿了崇古的思想,所以不要奇怪古代的人非常厲害。

12樓:匿名使用者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怎麼解釋? 上古之人就不用解釋了大家都懂,其知道者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分開來讀還要逐字的解釋理解,其—講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思,知—就是真正瞭解的意思,不包括其他解釋。道—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里的道,用現代話說最貼近的意思道就是《自然規律》,者—指的是人的意思。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上古有一部分真正懂得自然規律的人。不知道這樣的解釋你能明白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上古時代的紀年方式和現在是不同的,古時實行,小花甲計歲法源於「六十甲子日」。 就是古代所傳六十個星宿神挨次值日一圈的時間。民間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壽命皆與星宿對應,便以六十個星宿神輪流值日一週的時間為一歲。

所以當時的的「百歲」換算到現在不過是十六歲多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任務便是傳說中的彭祖,據傳說彭祖活了880歲,就是以「小花甲計歲法」計算的,換算成現在的紀年法,彭祖其實只活了146歲。

黃帝內經說上古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指古代人很容易就活幾百歲?

14樓:匿名使用者

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只是提問部分,還有回答部分呢。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所以,「其知道者」,才是關鍵哦。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春秋皆度百歲的,長壽的只是那些「知道者」。

知:懂得

道:養生之道

此外,內經的整篇內容中充滿了崇古的思想,所以不要奇怪古代的人非常厲害。

15樓:匿名使用者

是餘聞,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因為不少的中外古籍都有類似的介紹。提到很早之前的人類或部分人的壽命很長,甚至達到我們今天認為是神話的地步。就此猶太教的聖經,人類至今最早的遺留書籍--摩西五經的創世紀透露了人類早期的地球環境,大氣的結構,人的身體的健康程度等等都在一個特好的情況之下,但是在諾亞的洪水之後,全球的地質,氣候,大氣成分,等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其中最致命的就要算之後的近親婚姻了,在諾亞和他的子孫後代幾代人壽命猝然由950歲到600歲,四百,二百,一百多歲,至七八十歲而止。

而現今保持特好的只能活一百多點兒而已了。看來這是發生在肆千二百多年前的事了。結果先人只能從有限的記憶裡獲取一些資料,如一個人(彭祖)活了八百多之後出西關隱居,商代不知所終。

這個人很可能是存在的而非神話。。。這裡寫不了那麼多,而我本人所知有限,不知道是不是能回答您的問題?

16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為了宣揚上古時期的聖主明君,刻意把他們的壽數說的很長。比如,黃帝110歲,少昊100歲,顓頊98歲,帝嚳105歲,帝堯118歲,帝舜100歲,大禹100歲,商湯100歲,周文王97歲,周武王93歲。(以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人不可能有這麼長的命)更早的天地人三皇時期,據說壽命都有成千上萬歲,當然就更是胡說了。

其實到春秋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40多歲,孔子享壽73已經算是長壽了。

默寫《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餘聞上古之人……病從安來」

17樓:帥氣的小宇宙

西漢佚名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

白話譯文:

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活到一百歲,而且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現在的人,年齡才到五十歲,行動就已經衰老了,這是時代變遷的呢?還是現在人違背了養生規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大都瞭解養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於陰陽之道,並採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身體,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輕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夠使形體和精神協調,活到他們應該到的壽數,到一百歲以後才去世。

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當作漿水一樣縱飲無度,經常沉迷於荒亂的生活中,乘著酒興縱意房事,因過度色慾而耗竭精氣,造成真元敗散。正是由於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氣,經常過分使用精神,貪圖一時的快意,背棄了養生的樂趣,生活全無規律,所以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他的人民:對一年四季中的各種病邪,要根據節氣的變化而謹慎躲避;同時在思想上要安閒清靜,不貪不求,使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這樣,疾病又怎麼會侵襲你呢?

上古天真論的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原文及其詳細解釋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 折楊柳 能不鉤起思鄉之情嗎?題解 全詩用輕快流利的語言,表達了淡淡的思鄉哀愁。折柳 即 折楊柳 古代曲名。思鄉之情 用了融情於景的表達技巧 用了所聞所見來襯托自己的孤獨 從而為思鄉做伏筆 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在詩中的...

春夜洛城聞笛注音版式,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注音版

ch n y lu ch ng w n d 春夜洛城聞笛 t ng l b i 唐 李白 shu ji y d n f i sh ng s n r ch n f ng m n lu ch ng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c y q zh ng w n sh li h r n b q g yu ...

《春夜洛城聞笛》中為什麼詩人「聞折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呢

折柳即 折楊柳 笛曲,樂府 鼓角橫吹曲 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曲中表達了送別的哀怨感情,所以詩人 聞折柳 後產生了濃濃的 故園情 因為折柳即 折楊柳 笛曲,樂府 鼓角橫吹曲 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樂府雜錄 雲 笛者,羌樂也。古典有 折楊柳 落梅花 故謫仙 春夜洛城聞笛 杜少陵 吹笛 詩 故園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