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萬里長城
漢武帝那樣用推恩令削藩適合漢朝的國情,並不適合後來的明朝。明朝的藩國和漢朝有很大的不一樣,漢朝的藩國君主有很大的權力,他們有土地,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子民,就像是一個國中之國。明朝的所謂藩國是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派到各個地方把守,他們手中只有少量的軍隊,他們手中的權力已經被大大的削弱了。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曾經問過建文帝關於削藩的建議。建文帝提出的做法是逐漸的削減藩王手中的軍權,同化地方將士的思想,讓他們和**保持一致,聽從君主的號召。朱元璋聽了覺得很滿意,認為建文帝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去做,能夠順利的削藩,但是建文帝登基之後沒有采取這種做法。
建文帝登基以後直接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方法削藩,強制性的要求藩王交出手中的軍權。這就觸及了很多藩王的底線,這就是公開在向他們示威,**和地方的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很多的藩王站出來不同意,這也給了朱棣一個機會能夠組織軍隊對抗朝廷。
建文帝本來是信心滿滿的,畢竟地方勢力和**勢力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建文帝畢竟年輕,經過的風浪太少,朱棣是從小就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的軍隊不是朱棣的對手。更讓人想不通的是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建文帝下令在戰鬥中不能傷害朱棣的性命。
2樓:喵喵喵大臉貓
因為朱棣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而且建文帝這個推恩令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用。
3樓:change倩己娃娃
因為兩人所處的時代是不一樣的,面對的局勢也是不一樣的。
4樓:in可口可樂
因為建文帝目前還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就不能做這個。
5樓:匿名使用者
畢竟不同時期情況也不一樣,再者藩王的實力也不相同。
建文帝為什麼不用溫和的推恩令削藩,反而逼得藩王朱棣造反?
6樓:歲二冷
建文帝沒有實行推恩令,就是不想增長他人勢力,不然也不會等到朱棣造反了。
7樓:jj紫色軟糖
沒那麼多地給藩王。藩王太多,而且要是實行推恩令的話,就得分地。但是建文帝肯定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沒有推行的,不然哪等得到朱棣造反。
8樓:yu妍
推恩令削藩是之前的王朝的做法,而明朝的藩王不想之前的擁有土地,而是負責打仗的。
9樓:咖哩拌黃瓜
大家都是讀過書的人,建文帝如果想用推恩令,那他的叔叔一看就明白了。而那些有野心的,不想失去權力的,自然要反抗。比如朱棣就很積極的聯合其他兄弟來靖難,然後不小心稱帝了。
10樓:離寫
因為七王之亂把大漢朝搞得十分動盪不安。漢武帝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必須推行推恩令進行整治。
11樓:滴滴達菲呀
作為建文帝肯定是想用溫和的政策的,那這個政策肯定是嘗試過,但是沒有什麼效果。反而激起了他的叔叔們的反抗,最後只能通過武力方式,但是叔叔們太強了,所以自己被打敗了。
12樓:笑的最放肆
明代的藩王沒有封地,建文帝的親近大臣又多崇尚儒家思想,朱棣也是無路可走才造反。
建文帝為何不仿效漢武帝推恩令呢?
13樓:齋龍靖武
漢朝七國之亂時大漢已經建國60多年了,漢朝的劉氏諸侯王經過呂后**時期的打擊已經所剩無幾了,剩下的大多都是庸碌之輩,缺乏擁有戰略眼光的諸侯。而且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的「文景之治」足以說明他們是有為的君主,像叛亂者吳王劉濞等缺乏統帥之才,準備數十年但是叛亂只經歷三個多月就被周亞夫率領的大軍鎮壓下去。至於說匈奴當時的目的是想坐收漁人之利,想等到雙方兩敗俱傷之時再出兵,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收穫。
出乎意料的是漢朝只用了3個多月就將叛亂鎮壓,等到匈奴再想有所動作時漢軍主力已集結北方防備匈奴了,一切都晚了。
而明朝的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成功既有僥倖,也有必然,僥倖的是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奪取了天下,必然是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相比無論是政治水平和軍事指揮能力都高出很多,而且建文帝削藩的時候被朱棣裝瘋騙過,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在戰爭中又一再宣告不準傷害朱棣的生命,束縛了前方將士的手腳,又任用了像李景隆這樣的草包將領,在具體指揮過程中又一再失誤,多次錯過了消滅朱棣的時機。還有就是經過朱元璋對有功之臣的殺戮,到建文帝時能征善戰的將來大都被斬盡殺絕,後繼無人;而朱棣長期鎮守北方與蒙古軍隊作戰,手下有一大批優秀將領。所以朱棣能成為皇帝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第二個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指一個社會中哪個階級控制的財富最多誰就是統治階級。不是指打仗誰錢多誰就能贏。七國之亂時吳國是很富饒,但經濟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戰爭勝負的關鍵是人。
吳王劉濞***才能比不上漢景帝,論軍事才能比不上周亞夫,結果叛亂3個多月就被鎮壓。還有富國不一定就能打敗窮國,後來的北宋比周邊國家富多了,還經常要向遼國、西夏支付「歲幣」來保持邊境安寧,作戰也是敗多勝少,最後被金兵攻破都城開封,宋徽宗和宋欽宗兩個皇帝被俘虜;北宋滅亡。
朱棣從建文帝繼位後就準備謀反了,在此期間物質方面肯定是做了一番充足的準備,而朱允文實在沒料到朱棣會謀反,在朱棣謀反之後又流放了主張削藩的齊泰、黃子澄等人,在作戰中任用了許多草包將領,又指揮失誤。而且各地的勤王軍隊大都保持觀望態度,當時的明朝還處在修養生息的狀態,所以朱允文儘管在經濟上略佔優勢,但是由於政治能力不足,用人失策,指揮失誤等諸多原因,最終還是失敗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推恩令的實行需要穩固的政治基礎,漢武帝已經具有了這個條件。
說白一點就是,建文帝自己皇帝位置還沒坐穩,而他的叔叔朱棣手握兵權,這個時候推行推恩令不是逼著朱棣明著造反嘛!
明明有漢武帝《推恩令》削藩成功的先例,建文為什麼不用?
15樓:雲夢淺藍
建文帝不採納的原因就是他想快速解決,但行事過於操切,即便他爹朱標登基,也不敢採取如此激烈的削藩措施。況且,這個計策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的建文帝認為這個法令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說他認為不能夠用這樣一個法令法規。
17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原因其實很簡單的,那就是情況不一樣啊,西漢的封藩制度,是西周分封建制的一種延續,但又有所不同,諸王分封到封地,對封地擁有軍政大權,但國相卻需要朝廷委派,雖然是**朝廷出於制衡諸王的一種手段,但在西漢前期的時候,效果不明顯。
18樓:菌笑笑
他們兩者面對的處境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可以用一樣的方法,但是一定不會達到漢武帝那樣成功的效果,因為漢武帝那時正好是西漢鼎盛期。
1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建文認為那樣的先例是屬於先人的,在他現在所統治的國度裡,並不適用,如果簡單的照搬先人的事例,可能會引起反面的效果。
建文帝為什麼強行削藩而不用推恩令的辦法呢?
20樓:匿名使用者
我就不貼上了 用自己的一些看法來說說 當然 說的不準別噴我就成 權當參考了
1 他認為自己是正統的 天子說話就應該遵守 既然當權了 就可以為所欲為 政治上的短視促使他做出這個昏招的決定
2 他認為自己的軍事實力也夠強 藩王作反成功率在歷史上相當低的 他擁有近乎全國的資源和軍事力量 換誰其實也是想這麼做的
3 推恩令需要他付出的成本和時間太長 也體現不出他天子的威嚴4 有幾個狗頭軍師的建議讓他選擇這條路
21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哪種方法,當時的藩國不服從**命令,一切都是白搭,最後的結果依然是一站!
22樓:匿名使用者
藩王太強了,建文帝自己也想不到推恩令
23樓:求敗殿下
推恩令要求藩王得有兒子,而且還要長大,時間太久了
24樓:小奇
推恩令跟削藩有本質上的差別麼??如果藩王不敢反,那麼削藩他也不敢反。
如果他敢反,不削藩不推恩他也一樣反...
你當朱棣是個不學無術的老流氓?連史記漢書都沒讀過,連推恩令都不知道的?
25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一直疑惑這問題。也許他只知道斬草除根卻不知道狗急跳強吧
靖難之役時,為何朱棣身邊少有叛徒,而建文帝大臣卻紛紛投降
靖難之役,是一段很神奇的歷史,為什麼呢?因為朱棣竟然以藩王身份,去對抗強大的 勢力,最後還成功了。後來明朝有幾位藩王效仿他,可是都失敗了。朱棣為老朱家子孫開了個壞頭,卻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長達四年的戰爭中,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明確瞭解到為何朱棣會贏,建文帝會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靖難之...
千古謎團,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到底下落何處
朱允炆的下落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朱允炆被朱棣殺害。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當年朱棣率軍進入北京時,就曾下達過不許北軍進入皇城的命令。很顯然,這是因為朱棣不想揹負殺害侄子的千古罪名。他選擇圍困皇城,這是在逼迫朱允炆退位,然而朱允炆的做法出乎他的意料 朱允炆燒燬了宮殿。這說明他很有骨氣,並不想退位。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