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意義,讀大學的價值和意義

2021-03-04 00:22:09 字數 5878 閱讀 5812

1樓:一個人的單行線

悉尼大學校長michael spence:

「大學必須成為這樣的一個聖地,不僅在這裡可以獲得資訊,同時你也可以在這裡學到最為核心的思考技能。」

「大學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憑什麼拿這麼多**的錢和公共的資金?」10月19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玉泉路校區,面對臺下數百名研究生聽眾,悉尼大學校長michael spence丟擲了這個問題。

spence當時是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119場報告會上發表演講。他稱下面的聽眾中就會有未來的大學校長,「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從年輕時就開始重新批判性地思考大學應該是什麼。你們的思想將會直接塑造未來的教育,並且直接塑造中國的未來」。

大學的四塊「基石」

spence認為,有四個和大學直接相關的基本特點必須維護和保持。這四塊「基石」對於大學的活力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大學的意義所在。

首要的就是大學對學生思考技能的培訓。在spence看來,很多大學都忽視了這一點,而只是強調工作技能的培訓。

「不管一個人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是什麼,但最為重要的是他要學會思考。」spence說,「大學必須成為這樣的一個聖地,不僅在這裡可以獲得資訊,同時你也可以在這裡學到最為核心的思考技能。」他認為現代大學的課程設定不應只以資訊為基礎,因為「今天所學到的任何資訊都會很快過時」。

「我們所需要的是有不同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能清晰進行思考的,能提出比較刁鑽問題的,能有效表達自己想法的公民。因此,在大學裡,我們非常希望學生能問刁鑽的問題,我們鼓勵學生進一步地去平衡、去考慮各種各樣他們所拿到的證據和論據,來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論點。」

他提出要建立一個評估學生能力的體系,該體系不僅考核教學結果、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學生學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評估學生學習的過程。

spence指出,為了更好地培訓思考技能,除了鼓勵學生批判性的思維、獎勵創新,還要平衡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平衡課堂內外的教育影響。

spence談到的第二塊「基石」是:大學應該是一個允許自由問詢的地方,他認為問詢的自由會帶來一系列的結果,這些結果則會引領一個大學的改革。

「教授治校」是spence比較倡導的觀點。他說,學術社會裡,應由學者自己來決定到底教什麼、研究什麼。他介紹,悉尼大學在改革過程中,尤其在一些大學事務決策會議上,儘可能多地讓學術代表參與,把他們的觀點融入最終決策。

「雖然這樣制定一個大學的共同規劃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但是這樣做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錯誤。」

充分開展跨學科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則是spence強調的大學的第三塊和第四塊「基石」。

沒人有資格對中國最好的大學指手畫腳

2023年開始擔任悉尼大學校長的spence本科和碩士就讀於該校,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獲得,歷任牛津大學法學系主任、牛津大學四大學部之一的社會科學部負責人。他深諳西方各國大學的特點和風格,現在與中國教育機構的交流也很頻繁。

一位聽眾請他談談中國的名校應該如何提高競爭力。他迅速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我不覺得世界上誰有資格可以站在中國最好的大學面前理直氣壯地指手畫腳。」

spence稱讚中國大學在過去20年中的發展非常好,「真的是非常抓人眼球」。

但他也指出,全球任何一所大學都可能面臨的挑戰是,去聘用可以找到的最聰明的人,並且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可以進一步蓬勃發展,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一點聽起來似乎顯而易見,但它正是最複雜、最難以實現的。」

spence認為,這涉及到對大學的資金投入,也涉及到他前面談到的四大「基石」建設。「這可能是大學成功的祕方。」

2樓:嗜血

大學被學生們稱讚為天堂 在不掛科的前提下 幹什麼都可以 但就看你自己想怎麼度過那四年

3樓:路6西6法

非常多。你要全面深入地去體驗,去思考,得到你自己的結論。不僅有學習。

從大學的起源和現今國外高校、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學的歷史任務終將結束,但仍會有一個對應的近似物來取代它,使得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與情商智商成熟、世界觀完善的成年人之間有一個過渡與銜接。

4樓:上課的先進青年

有心的人會讓自己蛻變,變**上人。懶人讓自己惰性更大。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是自我學習自我監督自我發展的好時期,要在大學裡學會自學,學會自己去適應這個小社會,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更好的掙錢。。。

7樓:abc腐腐腐

毫無意義,吃飯,睡覺,打遊戲

讀大學的價值和意義

8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讀大學的價值和意義: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和價值觀和促進人生觀的全面呈現。

衡量我們是否創造了價值,一個重要的尺度就是看我們在生活中能不能繼續生長,能不能促成新東西的產生。

決定你未來的是對變化把握的能力,決定你價值的是做好你自己。好好珍惜這個時代,珍惜你擁有的一切,特別是大學的這段時光。

畢業了,並不意味著離開大學、離開大學精神。學習,是對自己的教育,養成學習的習慣,迴歸到本心,好好思考,好好培育屬於自己的書卷之氣,讓知識提升你的胸懷和想象。

9樓:影月流輝的海角

1、大學將賦予你足夠的時間和實踐去認真思考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2、將重新樹立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3、讓你有機會釋放自己的能力,用實踐去檢驗你大膽,新奇甚至瘋狂的猜想。

4、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

5、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6、知道懂得再好的大學也有渣子,再爛的大學也能出人才。

10樓:boy我最靚

讀大學可以提升自己的學歷,學歷高了之後更好的找到好工作,這是非常容易的,現在好的工作都需要,學歷高,如果你沒有學歷,連給你展示自己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必須要讀大學。

11樓:紅木

你自己去做才能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你只往大學,什麼也不做,就沒有價值和意義,這也得靠你自己去做的

12樓:啦啦啦咯哦

在大學的數年之中,你可置身於真實世界之外,也能放下家庭和就業的包袱,用超然的角度去觀察並深思。

常有人說,大學是我心目中的神聖殿堂。然而,大學的價值究竟何在?讀罷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的真諦》一書,大學的神聖性躍然紙上,令人豁然。

隱伏於大**行中的內在機理和充盈意義逐漸凸顯,「知識社會」「學術共同體」「智識教育」「理性生活」「心靈的攀登」,這些常掛嘴邊卻不以為然的問題徐緩地明晰起來。

作者認為:大學的價值體現在以廣闊的人類意識關注人類命運,研究和探索宇宙的永恆問題、世界的整體問題、社會的普遍問題、事物的規律問題、人類的未知問題,藉此明晰人生乃至宇宙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則和基本規律。這既是大學科學研究的本位,也是大學的價值所依。

對此,作者以中國古代經典《大學》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及西語中「大學」的「宇宙」之意,闡明瞭大學這一特質的學理基礎。這一觀點正契合了德國學者雅斯貝斯表達的「尋找普遍性的事物、發現普遍有效的東西、形成普遍性的知識、為普遍人所認識和利用」的思想。

新近,在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得到驗證之後,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就此事致信全校。他說:「這個成就,始於愛因斯坦:

一種廣闊的人類意識,可以形成一個超越當時實驗能力的概念,而他的後人用了百年時間,發明工具,證明了其有效性。」他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今天慶祝的發現體現了基礎科學的悖論:它是辛苦的、嚴謹的和緩慢的,又是震撼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

沒有基礎科學,最好的設想就無法得到改進,『創新只能是小打小鬧。只有隨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社會才能進步。」復旦大學楊玉良院士也曾說過:

我們關注人類發展的根本問題,並對此進行研究和討論,給出我們的回答。有些問題看起來可能是非常規的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沒有什麼直接聯絡,但這些問題恰恰是為國家、民族、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的精神資源和新的思維方法。大學所關注的問題均屬於基礎研究領域。

基礎研究就是通過對基本事實和基本規律的觀察、分析與思考,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則和基本規律,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知和科學把握。可以說,基礎研究就是原始創新。如果在基礎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發現和理論突破,攜帶而來的必然是密集的知識大迸發。

這確是大學的價值所在。

關於大學為什麼傾注於基礎研究,作者認為這是由人類自身存在的侷限性所決定的。對於人類自身存在的侷限性,作者大致概括了三方面:從時間層面看,時間的流變性使我們每一代人都只是停留於時間的節點,我們能見到的只是我們所面對的「當下」,而難以形成「既往」和「未來」的連續認知;從空間層面看,空間的多維性讓我們所有人都只是漂浮於空間的微粒,我們能感知的只是我們所面對的「區域性」,而難以形成「整體」和「系統」的全域性認知;從現實層面看,社會的多元性讓我們所有人都只是遊移於社會的個體,我們能觸控的只是我們所面對的「實際」,而難以形成「群體」和「社會」的理性認知。

由於這些侷限,我們的思維往往具有「片段式」「零散性」「功利化」的特點,難以形成真正反映基本事實和基本規律的正確認知。倘若在基本事實和基本規律的認知上出現偏差,我們就會陷入狹隘的「思維暗障」而無法自拔。作者的概括切中要害。

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有過這樣一個比喻,他形容洞穴裡的囚犯只能看到洞壁上火光的影子,全然不知道洞外的大千世界。我們往往如同這樣的囚犯,身在黑暗的心獄而不自知,只見幻影不見真實,於是也就導致了一種自我膨脹、自我癲狂、自我強迫的心理傾向。現實社會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

不重視基礎研究,不清楚基本道理,不遵循基本規律,不堅持基本規則,更談不上為人類守望未來的長線考量。如果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群體的人或不同的個體)都侷限於狹隘的自我思維,那麼我們面臨的問題就如同化學形跡,隨時都會發生急劇變化,接踵而至的就是越來越多的次生問題、越來越複雜的矛盾糾葛、越來越混亂的思想狀態。錯誤認知的疊加,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真實;錯誤做法的迭代,會讓我們越來越悖逆規律。

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實現困境」。比如對待氣候變化,每當氣候一發生變化,就有人稱是極端氣候,於是,便在慌亂中採取許多人為的干預措施。如果我們對氣候變化進行長期觀察並給出變化曲線,便會發現短期內所顯示的陡然變化,若在長期內就是一個正常的週期性變化而已。

然而,恰恰是因為不斷的人為干預所產生的迭代效應,破壞了自然規律,極端氣候非但沒有遏制,反而產生了進一步加劇的傾向。一些社會政策措施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因此,恩格斯才字字入骨地警示我們: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正是在此意義上,黑格爾認為人們所說的現實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無根草」或「無實在性」的東西。

為了避免陷入自我欺騙的幻覺,我們必須對自身的侷限保持警醒,學會以長遠、全面、客觀的視角對事物進行冷靜的觀察和思索,從普遍性中**該事物的本質規律。

凡事須務本,本立而道生。如果沒有對基本事實的認知,沒有對基本規律的尊重,沒有對基本原則的遵守,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就會支離破碎。為了避免思維誤入歧途,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對基本事實的正確認知和對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觀察一切社會現象的重要方法。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指出:「科學不允許我們只為眼前這樣或那樣的一時需要去思考,而將重要的東西置之不顧。」美國學者皮爾遜也強調:

「在現代社會,一個理想的公民就是具有擺脫個人偏見的判斷。而科學的首要目的就在於在個人的判斷中消除自我,提出對每一個心智同樣為真的論據。在事實上形成不受個人情感偏見影響的判斷是我們將之稱為科學的心智框架的特徵。

」大學關注的是基本事實,從事的是基礎研究,傳播的是公共理性,謀求的是社會公益。因此,有人稱大學為國家之「公器」。既然是國之公器,大學就要以廣闊的人類情懷,追求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

大學可能對一時一地或無所貢獻,但持之恆久,必能增進人類之智慧與社會之福祉。

作者通過觸控大學的歷史、品咂大學的內涵、解讀大學的密碼之後,為我們明晰了大學的價值所在。誠如曾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的任鴻雋先生概括的那樣:「大學者,智識之府也。

對於既往,大學為其承受之地。對於現在,大學為其儲蓄之地。對於將來,大學為其發生之地。

」寥寥言語,意味雋永。正是大學的這一神聖性,大學才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不拔基石、人類社會創新的巨大力量。

大學從悠遠的歷史走來,雖在江流潮湧般的時代變遷中迭經千載,卻依然氣象興盛、雲蒸霞蔚、福澤萬千。我們心目中的神聖殿堂,大學當之無愧!

大學的意義,讀大學的價值和意義

回想自己奮鬥中的三年,有輝煌,有難過,有開心也有哭泣。在我看來大學是一定要上的,不要怕浪費幾年的時間,因為你得到的遠遠不止這幾年,還有以後,以後的以後。2 5在大學一定要多去了解自己不瞭解的領域,因為只有你試過了才知道你到底適不適合在這個領域發展,所以不要吝嗇你所謂的那一點點學習的時間,因為你在這學...

讀名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讀名著的意義

不必強迫自己去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按自己的興趣去讀就是最有價值的 因為名著太多,你一開始就漫無目的地讀肯定不行。喜歡故事性強的?福爾摩斯是個好選擇,喜歡詩歌?選擇多的很,泰戈爾等等。這樣照興趣讀下去,一點一點累積,當某一刻你從書頁上抬起頭你就會發現你的欣賞水平和範圍都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時你會發現以前那...

大學的目的是什麼?讀大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在大學裡,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礎 如何學習 培養獨立思考學習 獲得離開家庭獨立的機會 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把握自己需要的 並且主動去追求。需要明白和驗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以便逐漸確定今後的發展方向。大學從產生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起初,主要是從德國 英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