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1、儒道互補是一種人生智慧。
人生難得,不知多少機緣的湊合才會產生一個生命;而這個生命又需要家庭的撫養,社會的培育才能成才,所以人生不可虛度。如何認識人生,如何度過人生,這是一門大學問,無邊無涯,深不見底,同時又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有不同的見解和選擇。儒道互補的人生觀應當是一種較佳的選擇,因為它是一種大智慧,其妙處在於指導人們在現實與超越、前進與迂迴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從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後續力。
按照儒家的「儘性之說,一個人應當把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潛能,包括德性、才智和情意,充分發揮出來,並且儘可能去幫助他人發揮其潛能,還要推動萬物各盡其用。這便是《中庸》所說的「盡己之性而後盡人之性,盡人之性而後盡物之性」。性之所有,大小側重各有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要盡最大努力去做。
儒家主張「盡人事而後聽天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事情的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因素為人力所不能支配,所以不能強求。「天命」是指人生所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故人事未盡不可以言天命。按照儒家的人生哲學,人們應當積極地對待人生,利用一切條件去學習、深造、修養,使自己在「仁、智、勇」諸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並以此為出發點,主動參與社會改革和建設事業,關心他人,關心群體,為大眾做有益的事情,這就是「成己成物」。
不過人生又是一個艱難跋涉的旅途,不僅道路迂迴曲折、千難萬險,而且不如意的事十有**,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如果急於求成,或者事事求好,或者固執強行,必然到處碰壁,一身煩惱,弄不好會走向悲觀主義,放棄生活。
所以人的性情一方面要主動求進、剛強不屈,另一方面又要舒緩從容,柔韌難折,這就需要道家的智慧。道家智慧至少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示。其一是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不僅要學會爭取,還要學會放棄。
《淮南子》說:「辭所不能而受所能」,有所放棄才有所收穫,這與老子「欲取固予」的智慧也是相通的。其二是順應自然,因時制宜。
事情經過努力仍未成功是由於機緣未至,不妨退一步等待,直到水到渠成,而不強行妄為。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這句話應牢牢記住。
其三是保持超脫瀟灑的心態,對於世事看得開放得下。同那些日常的是是非非保持距離,在做生活的主人的同時也不妨做個旁觀者,站高一步,對事物採取「以道觀之」的姿態。身不為形體所役,心不為外物所使,自得常樂,這樣就會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的生活態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縮性,幫助人去承受各種打擊而不喪失生活的樂趣。
儒道兼修,互補為用,實在是一種較理想的人生。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有些事情積極,有些事情消極;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同時又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精神空間。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補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去信奉一種宗教。
儒道互補仍將為現在和未來的人們提供一種積極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學,人們將從其中獲得教益。
2、儒道互補是一種政治藝術。
政治是集團利益的集中體現,是現實性最強和鬥爭最尖銳的領域。當政治手段不能解決問題時,往往發展成為軍事衝突,造**間的許多悲劇。儒道互補可以提供一種不同於鬥爭哲學的政治理念,它主張用高度理性化的智慧去處理複雜的現實問題,以造福於人類社會。
儒道互補的政治理念,首先在社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提倡分工協作,各得其所,使政治管理迴旋於有為和無為之間。政治管理必須有所施為,現代社會管理尤其需要管理者日理萬機,全身心地投入。按照儒家的理念,管理者要「為政以德」(《為政》),關心民眾疾苦,實行仁政,使民眾富裕起來並受到良好教育。
是否管理越多越好呢?並非如此。按照道家的理念,政治管理又必須「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也就是說管理者不專斷不包辦,其職責是為民眾創造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和社會保障,這樣民眾自然就會各在其位,各謀其職,各盡其才,形成共同管理、共同參政的局面。
其次,在國家、民族、集團之間,提倡通和之學。儒道兩家都反對侵略戰爭和以強凌弱,主張和平友好。儒家提倡「和而不同」(《子路》)、「和為貴」(《學而》)。
儒家認為人類是一個大家庭,休慼與共,痛癢相關,因此人們應當有一體之愛。王陽明說:「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大學問》),人們不僅應該愛同類,還應該愛自然萬物。
人們之所以彼此隔膜和敵對,是由於得了病,才「麻木不仁」。道家提倡慈德,堅決反對戰爭。老子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三十一章)。又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道家認為「道通為一」,世界上的事物本來是一個整體,互相聯絡,彼此依存,不應人為加以割裂。
儒家的「和」,既反對「鬥」,也反對「同」,它主張多樣性的和諧。為了和,必須溝通。中國近代思想家譚嗣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仁學》),用道家的「通」解釋儒家的「仁」,所謂「通」,是指開放、交流、溝通。
仁愛通和之學最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現在的人類由於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資訊、交通的發達,已經成了名符其實的地球村,國家、民族、集團之間的共同利益開始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所以在處理國際和族群間的爭端時,必須用仁愛通和之學來取代鬥爭哲學,開展對話,促進溝通,淡化宿怨,實現和解,此外人類沒有別的出路(參看牟鍾鑑:《宗教在民族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大學學報》2023年第3期)。
3、儒道互補是一種文化理念。
人類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包括具有價值體系和審美功能的哲學、宗教、藝術,也包括十分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技文化在提高人類素質和生活的同時,又使人類外向化和工具化。現代人可以擁有汽車、樓房、電腦,但難以擁有真情、純厚和青山綠水,這是令人悲哀的。
這裡需要兩個平衡:一個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平衡;一個是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平衡。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
事實上科學屬於工具理性,它是造福人類的手段,卻不能解決意義世界的信仰失落和道德滑坡,科學的成果被用於不正當的目的,還可以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儒家重人文重教育重親情的文化精神,可以糾正科學主義帶來的人情淡薄、人心冷化的弊端,恢復理想、信仰、道德的尊嚴與熱情。人文主義當然是好的,它可以促進文化的繁榮。
但是過多的人為,過度的人情,過重的教育和過繁的法律法令又會造**與自然的疏離,人與純樸真情的疏離。道家重自然重質樸重回歸的文化精神,又可以彌補偏面的人文主義帶來的人情拖累和生態惡化的弊端,恢復人性的純樸和優美的環境。儒道互補可以在這個重理輕文、重物輕人、重現實輕理想的現代社會,為人類文化的未來發展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向。
人類必須重視儒家的「仁義」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設一種新型的生態文明,這種文明包括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人文生態要求人性內部的德性、才智、情感的平衡,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然生態要求人與自然之間形成和諧互動的良性關係,自然界自身形成生態鏈條之間的良性迴圈。
下個世紀的人類應當借鑑儒道互補的文化理念,走出一條新路來。
2樓:慕容燕然
儒道互補的現實意義儒道關係有很長的歷史。春秋末戰國初,顯學是儒墨,道家不是顯學。原因是當時道家不遊學諸侯,不聚徒講學。
孔子注重講學。可以說講學是孔子的首創。可到了漢初,道家是顯學了,應該說甚至超過了儒家。
儒道互補是一種人生智慧。 人生難得,不知多少機緣的湊合才會產生一個生命;而這個生命又需要家庭的撫養,社會的培育才能成才,所以人生不可虛度。如何認識人生,如何度過人生,這是一門大學問,無邊無涯.
文化的發展是對立統一的。儒與道二者構成了一種陰陽互補。一陰一陽不僅是宇宙存在的規律,也是文化存在的規律。
但我要 ... 從佛家、道家、道教都吸收了很多東西,變成了新儒家。漢初,儒道對立的格局形成了,但後來的發展還是比較互補的。
馮友蘭先生講,到魏晉時,有些道家試圖更接近儒家。到宋代,有些儒家試圖更接近道家。說明儒道不是那麼對立的。
馮先生本人就是儒道互補。聽說他在西南聯大時是一副仙風道骨的形象。好像還有「馮老道」之名。
馮先生認為道學不是先秦的古典儒家,而是吸收了很多道家思想的新儒家。他認為古典儒家功利性強,太現實,超脫不夠。道家又太玄虛了一點,不夠現實,容易消極。
所以當有學生問他「你是不是最喜歡儒家」時,他說:「我最喜歡道學。」
道家所肯定的是返璞歸真的自然主義,返回到璞、素、真。這是道家的基點。儒家則是倫理教化的人文主義。
如果用「一陰一陽之謂道」來比喻儒道兩家,顯然儒家是陽,道家是陰。這應該是能夠接受的。但我認為不一定把老子的思想溯源到母系社會,因為目前還找不到明顯的線索。
而儒家繼承、總結、提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這是有明顯線索的。儒道兩家表現出的對立統一的格局,甚至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基因,存在體現於各個方面。馮先生就講過,唐代兩個大詩人,杜甫、李白,一個儒一個道,同時代表了兩種文化思想傾向。
種文化文明發展延續,推動力需要很多東西。我們中華文明靠什麼發展到今天?很明顯,儒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代文明在**體現?在《六經》。三代文明傳承的動力在**?
在孔子。從孔子開始,以及孔子門人,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把《六經》加以傳承、總結、發展、提升。我們的中華文化有古有今,幾千年未間斷,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這不能不歸功於儒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傳承及努力實踐的強烈意識。否則,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就沒有了著落。對於「禮」,老子有很多批判。
「禮」本身也有很多問題,在發展中有流弊。但不能說「禮」作為一種文化沒有意義。老子主張文化批判,推崇自然狀態。
而儒家有進化意識,人不能停留在自然狀態,不能說自然狀態是最好的。儒家把「禮」看成一種文明的形式。比方說,喝生水就是自然狀態,喝開水就是「禮」,放點茶,就是「禮」。
禮從**開始?你擺脫了自然狀態,就進入了「禮」,禮把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凝結為一些具體的形式。儒家始終重視並強調這一點。
所以儒家主導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儒家的這種文化自覺,某種程度也是因為道家的存在。道家對於儒家,外部有批判和提醒;內部輸送了很多營養。一個文化的發展,除了動力系統還要有調節制約系統。
道家的批判是帶有根本性的。因為道家站在外面。儒家也有批判意識,但比較溫和。
儒家的發展本身就有道家的作用,有道家的功勞
我們講無為的好處,講與民休息的好處,到了今天還是有現實意義的。我們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很多經濟學家很關注老子的智慧。其實儒家有時候也看到這個問題。
無為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做到,孔子也是贊成的,他講「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但是儒家為什麼不強調這個問題呢,主要是由於儒家是現實主義的態度。它總是覺得,「無為而治」並不容易達到。
面對現實,儒家走的不是超脫的路子,而是從現實入手,從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實際途徑。對於現實世界,孔子始終不滿,所以總是講有為,講入世,現實感很強。他更關心經世濟民。
這樣的儒家就比較少地考慮另外的問題,正如你剛才所言,也許就比較累。這是事實。對此,道家的思想就是一種有益的和必要的補充
從歷史上講,早期儒家,是比較強調現實入世的方面。經過儒釋道互相的對立融合,宋元明清道學裡面其實已經容納了很多超越的東西。我們清晰地刻畫出的儒道區別,其實是理想型的對比,但是在宋以後的發展裡,儒中有道,道中有儒,他們不一定都融成一個了,但是確實有融合的部分。
最明顯的就是道學,道學從佛家、道家、道教都吸收了很多東西,變成了新儒家,為什麼是新儒家呢?新儒家的新字是說,不僅是理論思維上吸收佛道提高了,另外在人生的境界和氣象上也都對佛道有所吸收。所以中國的文化各家各派都不是孤立發展的。
比如中國佛教,它之所以有中國性,那是因為它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特別是心性的境界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境界。禪宗對人文日用的關注則受到了儒家的影響。
《史記》有什麼現實意義,史記的現實意義
修辭不為辭美,敘事不為事明 以史為鑑,吸取教訓!史記的現實意義 20 那裡抄什襲麼豆有。品讀孟子告子下,史記,談談憂患意識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比較閱讀甲 乙兩則文言文,完成1 5題 10分 甲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
紅色經典的現實意義,紅色經典的現實意義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紅色經典是 工農兵文藝 它把幾千年來一直被忽略和蔑視的普通民眾塑造成英雄,這區別於 五四 時的俯視和憐憫平民,平視加仰視,使得平民特別是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從未有過的細膩方式展現於讀者面前。紅色經典表現的家國情懷 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其追求和創造的超...
五四運動現實意義五四運動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性質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意義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 青年雜誌 次年改稱 新青年 舉起 民主 和 科學 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 文學革命 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