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讀音,可劃分為以下用法與意義:
與yǔ〈動〉
1、給予
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又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4.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北宋·蘇洵《六國論》
抑以斯人不足與而有取於鬆也。—— 明·宋濂《看鬆庵記》
〈名〉1.黨與;朋黨;同類
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
2.盟國,友邦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荀子》
〈介〉1.跟;和;及
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連》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與 yù
〈動〉1.參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與 yú
1、同「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與 jǔ
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2樓:快去學吧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通過文言文,弘揚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立人"教育,奠定精神的底子。
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樓:院長
◎ 【是】 【shì】〈形〉
(1)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 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場所)
(5) 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代〉
(1) 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動〉
(1) 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 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 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
(7) 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 又如:他不是學生
(9) 表示陳述的物件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裡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 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 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嘗試。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 【是】 【shì】〈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 「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
(3) 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 【是】 【shì】《連》
(1) 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雖則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 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
(5) 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
」「…還是…?」「是…是…?」 [(whether)…or]。
如:今天誰值班?還是你還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選擇問句,要重複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
(8) 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範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4樓:原來是知恩
1、頰毛;鬍鬚。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鬍鬚。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係。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係。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錶轉折關係。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1、概述:
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髮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5樓:匿名使用者
1.【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義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用法 介詞,相當 於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 意義 1 表示疑問或反問。2 表示選擇的疑問。3 表示揣度。4 表示祈使。5 動詞字尾,作用跟 於 相同。6 形容詞或副詞字尾。乎拼音 h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 胖乎乎 p ng h h 狀態詞。形容人肥胖。2 套近乎 t o j n hu 和不太熟識或關...
文言文其的用法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其 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見的虛詞之一,也是 考試說明 規定的高考考查的重點虛詞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 遊褒禪山記 一文中,其 字出現了20次之多,較全面地體現了虛詞 其 的用法。通過本文,我們對虛詞 其 進行歸納,以便更好地掌握 其 的用法規律。一 其 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在句中作主...
文言文「之」的7種用法和意義,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補充音節 2的 3主謂之間無實意 4代詞5表示對地點,時間的限制 6賓語前置標誌 7定語後置標誌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 之 字有幾種用法?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