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清正廉潔,忠順勤勞。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
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
),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
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今湖北襄陽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當時為南陽郡轄區]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3樓:真評周老虎
說真的,諸葛亮是個有大志和大智慧的人
但說到高風亮節,還真說不上。人都有缺點的,包括諸葛亮。
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以蜀漢疲憊之國力數伐魏國,對當時蜀漢人民來說,並非是什麼好事,連年戰端,平民不能修養生息,導致諸葛亮治蜀的成效大大降低,蜀漢人口低迷,面有菜色,這都是有記載的。
不論諸葛亮成功或失敗,都是建立在一堆堆的白骨上的。
還有諸葛亮是個搞政治的人,道德上高風亮節的人是搞不了的,諸葛亮能二十年權傾朝野,合橫連縱,不多不少手中都得沾上不光彩的事,比如孫權稱帝一事,愚儒自然大叫一天不能共二帝,但諸葛亮身為漢之丞相,為了復興大漢,卻能虛與委蛇,承認既定事實。這事說真的,如果真按照當時風氣,承認一天共二主,那是失大節的,而不是小節,諸葛亮那有高風亮節可言?可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
4樓:匿名使用者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是諸葛亮在 後出師表 中親自說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選)翻譯!!!!
譯文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 劉備 在永安病情加重,於是 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後事囑託給他,劉備 對諸葛亮說 你的才能要十倍於曹呸,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稱帝吧。諸葛亮哭著說到 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後已!先主又傳詔,命令後主對待丞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的總評
這類遊戲都還好吧。三國志中如何評價諸葛亮 三國志 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空洞的。以治國來說,多為溢美的總結之詞,除了有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之類的以外,並沒太多具體措施的記載。以軍事來說,諸葛亮平定南中,三國志 中一句 其秋悉平 就沒了...
《三國志 諸葛亮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 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 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 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