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
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
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
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
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
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 「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
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
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2樓:紫夢雪靈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3樓:匿名使用者
民本思想 仁政學說 道德倫理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
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5樓:天鳥海魚
主要還是仁政、民貴君輕
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你可以看一下百科下面我複製了一點心性論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
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義利之辨(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慾矇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養氣與成德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儘性」。「儘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道德天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
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
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德治觀念孔子論「仁」,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故主張「有德者執政」。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緩和社會矛盾,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反對霸力服人。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國家授田人民耕種,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當作納稅,因此,農民便有「恆產」(恆常固定的田產),國家自會安定。教育主張(貫徹始終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
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孟子時,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民本思想的意義
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 孟子民本思想的意義 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 如何正確評論孟子的 民本 思想?不止民本,還有 義 的關鍵性。正是當下之國所或缺的!魚,我所欲專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什麼,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家主張迴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全盤否定文化教育的價值。老子 一書中有關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 第一,文化墮落論 第二,人性 復歸 論 第三,絕聖棄智 論。一切都是假的,別那麼較真,別和自己過不去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 道生萬物 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 哲學思想 1 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 大宗師 和 齊物論 兩篇中涉及到。在 大宗師 中說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