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原來是知恩
1、頰毛;鬍鬚。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鬍鬚。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係。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係。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錶轉折關係。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1、概述:
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髮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2樓:匿名使用者
1.【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3樓:古今漢語教育
句一、表示並列,遞進或承接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而且","就""然後",其中表示並列關係時,一般不必翻譯。
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
2.學而(然後)時習之
3.溫故而(然後)知新
4.任重而(並且)道遠
5.有一言而(連詞)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6.墮而(並且)折其髀
7.此不為遠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漣而(並且)不妖
9.啟窗而(來)觀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隨波而(不必翻譯)逝
12.溯迎而(並且)上
13.餘強飲三大杯而(然後)別
14.執策而(然後)臨
15.潭西南而(表遞進)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之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陰
19.泉香而(表並列)酒洌
20.人知從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並列)歌者
二、錶轉折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
1.人不知而(卻)不慍
2.為人謀而(卻)不忠乎?
3.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
4.而(但是)日中時遠
5.後狼止而(錶轉折)前狼至
6.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卻)不染
7.而(但是)樂亦無窮
三、表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有時可不翻譯。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
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
3.紅裝而(表修飾,不翻譯)蹇者
4.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並舉上典型例句
4樓:曉龍修理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難於。
5樓:好無聊啊
在不同的語境中「以」有不同的意義。
1、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2、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3、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4、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5、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6、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7、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擴充套件資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制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以湯止沸】:亦作【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
《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文言文「之」的7種用法和意義,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補充音節 2的 3主謂之間無實意 4代詞5表示對地點,時間的限制 6賓語前置標誌 7定語後置標誌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 之 字有幾種用法?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麼,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 作代詞 2 做助詞 3 連線主語 謂語,不譯。結構助詞,的 結構助詞,不譯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 施行 進展。例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白話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 有才能的人選出來 給大家辦事 人人 ...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義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用法 介詞,相當 於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 意義 1 表示疑問或反問。2 表示選擇的疑問。3 表示揣度。4 表示祈使。5 動詞字尾,作用跟 於 相同。6 形容詞或副詞字尾。乎拼音 h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 胖乎乎 p ng h h 狀態詞。形容人肥胖。2 套近乎 t o j n hu 和不太熟識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