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認識的宇宙,中國古人認識的宇宙

2021-05-20 19:14:40 字數 5385 閱讀 6054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係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張衡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

早期的蓋天說是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於是又有人提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自然哲學家們對宇宙問題的**,大多是在大地和天空的相互關係問題上。隨著科學的發展,後來又進入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上。

中國古代天文中有豐富的關於宇宙結構的設想。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中國古代就逐漸形成「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樸素的直觀見解。到了2023年前的西周時代,又逐漸形成了「蓋天說」。

蓋天說認為,大地不是平整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如一個斗笠,大地猶如一個倒扣的盤子。戰國時代的屍佼在《屍子》一書中對宇宙概念明確寫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意思是:

宇表示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即表示空間。宙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即表示時間。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一書中載有: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裡描述的是渾天說。這個學說最大成就是肯定了大地是球形的,同時大地是懸在空間的球體。

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和想象。它們帶有深刻的民族特點。比如,古代埃及人認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臘人則認為大地下有支柱支撐著;古印度想象大地是馱在大象背上的……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總結前人對宇宙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地球中心說」的宇宙模式。

202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又建立了「太陽中心說」的宇宙模式。到17世紀,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經典的宇宙學基礎。以上這些宇宙觀基本上只是侷限於太陽系範圍,還稱不上宇宙結構。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認為地是平面的,天像倒扣的鍋蓋在地上.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

根本沒有宇宙可言!

5樓:魚飛兒

古人認為地球就是中心,所有的星星都是圍繞地球在轉,目光真短淺

古代人說的宇宙是什麼意思

6樓:天天天藍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屍子》這本書,《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等,是無始無終的。

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他對於空間觀、時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並對「學積有生」、「從道必吉」、「重民」的觀點作過重要的闡述。對道家思想多有繼承和發展。

他一生中對於社會改革、對於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全書已亡,難窺其原貌思想。

在漢語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

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絡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7樓:桑葚味的小桑葚

1、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2、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則是高山。

3、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則是尼羅河。

4、古猶太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圍繞著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佈著其餘天體。有一個靜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內部,星球各居其位,轉動不止。

5、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

8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係就像蛋殼包著蛋黃。

張衡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

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則是尼羅河。

古猶太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圍繞著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佈著其餘天體。有一個靜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內部,星球各居其位,轉動不止。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之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

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9樓:天盡物語

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出自於《易經》。《易經》裡說「天玄而地黃」,這裡為了對仗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為明引。

「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裡說「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作《太玄經》的是西漢的揚雄,他在《太玄經》裡說過「洪荒之世」的話。

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

10樓:

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

古人的宇宙觀到底怎樣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宇宙觀:

早在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中國古人就開始了有組織的天文觀測活動。在授時和星佔兩個主要需求推動下,中國天文學在公元前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發展出以28宿和北極為基準的赤道天文座標系統,創制了圭表、漏壺、渾儀、簡儀和水運天像臺等天文儀器,積累了豐富的、連續的觀測記錄。

在三國時代就已編制了包括283個星座1465顆恆星的星表,史書中還保留有大量奇異天象記錄,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記錄、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記錄、公元前32年的極光記錄、公元前28年的太陽黑子記錄、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記錄。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研究,不僅為服務於政治和農業的歷法制定提供了基礎,而且也發展了具有獨特哲理的宇宙觀,包括無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結構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關係。

12樓:匿名使用者

1)天圓地方(蓋天說):大致形成於周初,是中國古代宇宙學說。字面的意思是說眼前的地面是平的,整個大地也就是平的且是且呈方形的,天空就像是一個大「鍋蓋」罩著大地,天地在地平線銜接,日月星辰此升又落,於是乎就有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但是這種情況下天與地就無法吻合了,於是又有人提出,天與地並不銜接,而是像一把大傘高高懸掛在大地之上,地的周圍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園穹形的涼亭。還有一種說法是,天地皆是球穹狀,二者距離8萬里,北極位於天穹的**,日月星辰繞之旋轉永不停息,只是有時距離遠了就看不見了。有關的古書記載還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滿西南」、「天塌西北、地陷東南」,不得不驚讚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值得一說的是,天圓代表時間,地方即空間。由此可以追溯宇宙一詞的**。「宇」指各個方向、各個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將來甚至是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等等這些所有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來曰宙。」簡單說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

2)渾天說:起源於戰國,「渾天」目前最早被西漢末年的揚雄提到,最初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所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全天恆星都不在一個天球上,而日月星辰都附在天球上執行。東漢張衡在《張衡渾儀註》中提到,天不是半球形,而是一個整體的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像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但是天球不一定是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還有其他的世界,所謂「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

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後來一行等人通過實地測量天地,否定了蓋天說。

3)宣夜說:起源也很早,清末鄒伯奇給出宣夜的字面解釋是,「宣勞午夜,斯為談天家之宣夜乎」,即整夜喧囂達旦,表示天文學家整夜忙於天文觀測、互相討論;晉代天文學家虞喜等人提到:「宣,明也;夜,幽也。

」,意思是天體執行晝夜變化。「宣夜說」這麼一個學說的確有其觀點:天沒有固定的穹,而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在氣體中漂浮游動或靜止,因此運動形態不同、速度各異;天無限高,顯得蒼穹,且無形體。

其進步性在於:認識到宇宙無限且無固定的形體,行星執行各有其規律。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晉書*天文志》中保留了宣夜說的唯一資料,才使得這一思想得以儲存下來。

4)中國古代「五行」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意思是五大要素的執行和變化構成了世界,這是中國古代學者對世界本源的一個探索,但是由於視野的侷限性,其觀點的**也只是侷限於地球自然界的表象而已,其實我們知道,世界並非像「五行」說的那樣簡單,自然界自有其執行機制,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時刻在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過程是十分複雜的。

5)中國古代宇宙觀的特點是宇宙進化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論點。《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模式。《易傳》認為天地萬物由「太極」生成,提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

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易緯·乾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為四個階段:未見氣的太易、氣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質之始的太素四大階段。最具科學意義的宇宙演化觀點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氣旋渦」假說,「這一氣執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許多渣滓;裡面無處出,形成個地在**;氣之輕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在**不動,不是在下」(《類經圖翼·運氣》)。

6)人地關係。中國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際」作為重要的思考問題,逐漸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觀。但「天人合一」並非如當今許多人所誤解的「天人一體」,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礎上的「天人同構」。

它的兩個重要推論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則和「天人感應論」。在天人關係問題上,道家強調「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戰國以來逐漸形成的天人感應論,沿著意志感應論和自然感應論兩個方向發展。

西漢(前206—公元23)哲學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認為天像人一樣有意志,人的行為,特別是帝王的行為和政治措施也會反映於天,使占星術具有了司法或預警的性質,天文學家成為天意的解釋者。東漢哲學家王充(27—97)認為天地是含氣自然,人不能以行為感天,而著力發展自然感應論,為物理科學和時間醫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哲學基礎。

中國古人是怎樣調心修德養生的,中國古人的調心修德養生是講的什麼?

古人認為 仁者壽 而要達到 仁者 則必須調心修養道德。故孟子曰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學 曰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視 聽 言 動不離正念,故大乘 起言論 曰 苦心馳散,即當攝來往於正念。練功者的一思一念皆應合乎道德規範,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惑。若有一絲邪念即當警覺,應有 ...

中國古代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中國古人關於讀書的名言

1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出自 北宋詩人蘇軾的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解釋 經典的書籍不要怕麻煩,要多次的品味以後,你才能知道其中蘊涵的真正意義。2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出自 清代詩人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 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 南宋詩人陸游的 冬夜讀書示子聿 解釋 ...

古人的名與字有關係嗎,中國古人的「名」和「字」的關係是什麼?

古人的字確實是從名上派生出來的,它對名有表述 闡明的作用,所以又叫 表字 字所解釋的是名的性質和含義,所以也叫 表德 古人的名和字聯絡在一起,更能理解上一輩為子孫起名之寄託。范仲淹的 淹 字,禮記.儒行 淹之以樂好。鄭玄註解 淹,謂浸漬之。以 希文 應 淹 意思是說願 浸漬於文 范仲淹的道德文章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