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看海夏天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教師起到引領的作用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具有哪些角色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
進者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裡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
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複雜化了,不再是隻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定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
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並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複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裡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
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倡導的「行動研究」,它是為行動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即這種研究不是在書齋裡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物件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遊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係;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鍊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鑑,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群的關係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群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群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群生活毫無聯絡,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群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絡。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群開放,引導和參與社群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群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與社群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群化,社群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群的互動,重視挖掘社群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
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侷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群的一員,是整個社群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群型」教師。
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群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的區別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1、定義不同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髮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3、關係不同
教育目的與教學目的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反映社會成員在教育上總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導著教學目的,教學目的必然受制於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轉化為教學目的,使社會需要具體化為教學主體的需要。
3、重點不同
教學目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4樓:白哥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雖然理論知識清楚了,難的是在工作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目的是課程系統中最抽象的成分,是需要通過一段時間教學活動所能達到的;
教學目標是一次教學的、最具可測的要點。教學目標是巨集觀的發展方向,而教學目標是一次活動的具體目標,具體可測。
教學目的與目標的關係:
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絡,教學目的是一段時間教學活動的綱領和依據,是設計教學活動計劃的基礎,是制定教學進度的依據,為達成教學目的而設計的一次有針對性的活動需要明確教學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
撰寫教學目標首先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教學目標的表達要力求清晰、簡潔、具體、準確。
教學目標是開展一次有效的校外活動的根本,通過分析教學目標,有助於理清教學活動的思路,及時發現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同時通過撰寫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師不斷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主動去分析學生情況,發現學生的需求,提升活動效果。
如何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
5樓:徐天來
現代教育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新的《國家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促進教學民主化和個性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標誌,更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標準。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升學率為評價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這樣就不得不使教師以分數為評價學生***壞的標準,教師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分數作為指揮棒。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倍加呵護,而對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往往諷刺、挖苦,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那些後進生便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成績愈來愈低。而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教師就要進一步明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激勵與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應當為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服務。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育只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綜合素質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揮的教育質量觀;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學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知識學習和潛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並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才能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提供可能。
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主體意識
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在參與學習活動中實現自我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學生主動參與自身發展,以達到身心充分、自由發展的開始。因此,教師應採用各種可行有效的方法,如討論座談法、樹立榜樣法、隨時教育法、旁敲側擊法、鼓勵法等,加強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
三、切實改變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改的需求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是以教師的課前預設為主導的,學習只是被動接受,是一種消極的學習。而新課程改革提出要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授受關係,在教學中,既要強調教的過程和作用,也要重視學的過程和作用,要改變學生的被動性和消極態度。
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問題為紐帶,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觀察、實踐中進行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
四、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誘發學生強烈求知慾望的源泉,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前提條件。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才會在課堂中去積極思考,自覺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又取決於教師創設的教學環境的寬鬆程度。
在課堂上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創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鬆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會自由討論,才敢於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討論中認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進步,在創新中提高;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學生才會大膽質疑,才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來。
五、創設情境,精心設計課堂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的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中教師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和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而又緊湊地參與學習與思考,較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總之,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為學生創設寬鬆愉快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的學生觀,分析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怎樣對待學生
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確立什麼樣的教師觀和學生觀 教師應有怎樣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對於學生,必須 發現學生 把學生真正地當 學生 用一種...
在國家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中,中學生該做些什麼
認真學習憲法 向家人 向朋友宣傳憲法的重要性 在國家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中,中學生該怎麼做 瞭解憲法知識,學習憲法知識,增強違憲意識。積極宣傳憲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知識。養成遵守憲法的習慣,自覺維護憲法的尊嚴。中學生應該瞭解下憲法的基本內涵,知道憲法是怎樣管理我們國家的,蘭州託普家教 某中學開展憲法宣...
中學生不應該參加課外活動的原因,有關《中學生是否應該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因,懂的快來
我認為吧,復 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差制不多等於積極bai實踐,所以找了幾個du關於實踐的名人名言zhi紙上得來dao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薩迪 波斯 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魯迅 中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