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秀秀把
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如何理解人性?
2樓:高太爺
東西方先賢對於人性,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但總體說來,可以分為兩個截然相反的態度: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無獨有偶,古希臘三賢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都主張「性善論」。蘇格拉底認為,善的理念本來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人們之所以會做惡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惡的。
相反,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馬基雅維利也指出,人類愚不可及,總有填不滿的慾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係的左右,趨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義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們偶爾行善只是一種偽裝,是為了贏得名聲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負義、心懷二志、弄虛作假、偽裝好人、見死不救和利慾薰心的」
。但是實際上,善與惡本身,就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很難去做一個絕對的衡量。
生物學上有一個詞,叫「本能」,指的是人出生後最基本的本性。而在心理學上,本能則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和鞏固下來的一系列無條件反射活動」。
呼吸、飲食、睡眠等等,都屬於維持生存的必要需求。如果這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麼人就會面臨死亡,這些需求是最為基本的,也就是本能。
然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成年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堅持,或是忍受,甚至違背自己的本能行事,而嬰兒卻不能。
所以,善惡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逐步去構建。
我們日常的很多行為從成年人的視角來看,是分善惡的,但對於嬰兒來說,他們並無法分辨。
嬰兒不過,隨著時間發展,他們會逐漸開始接觸到道德、法治等社會規則,這些規則會讓他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剋制,並逐步學會反思。
當然我不否認,我們每日都會耳濡目染各種人性的陰暗面,但是如果理解了善惡的社會學概念,就能知道,善惡並非本性使然,而是每個人自我的一種選擇。
3樓:美好
當我們對人性,有了這樣一個靈動而整體的觀念之後,在生活中,我們才有可能變得更加的包容和坦然。對他人身上的那些人性中的弱點或陰暗的部分,也更容易多一些理解和接納。而當我們內在對萬事萬物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接納之後,就算我們和他人一樣,生活在一個有好也不好的當下,我們卻更容易獲得一種生活的幸福感。
這就是所謂的認知改變世界。
4樓:會吃鏈的貓
人性人性,人之天性、人之本性。我們現在講的人性絕大多數是指人的善惡、貪婪、懶惰、嗔恨等,但實際上,人有三種天性。
第一是動物性,人是靈長類動物,具有一切動物的本能,困了要睡覺,餓了要吃飯,遇到危險要跑,需要性的體驗等,這些都是本能,不需要我們的意識起作用,自然的條件反射。
第二就是現在人們所講的人性,人們知書達理,待人親切,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知善惡、識冷暖,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為等。這些是作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也是最具有普遍意義對人性的識別。
第三個是神性,也就是人之天性、自性,也是釋迦摩尼所說的正知正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世人因為各自的迷悟程度不同,所顯現的心性也不一樣。大部分人的神性是無法顯現的。
我們通常會聽到「靈性」這個詞,有靈性的人比一般人要有智慧的多,這就是神性的顯化。我們要相信,神性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並是每個人都能顯現出來,現在很多人喜歡修行,希望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智慧,像佛陀那樣。實際上,他自己就有,只是被自己的眼睛矇蔽罷了。
想要獲得神性,就要開悟。這個太難了,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一往無回的決心,再加上各種因緣巧合,才能可能獲得開悟。
很多人實際上都會有那麼一時半刻突然獲得了心靈的寧靜、自由、極樂、豁達,但是這一個過程非常短,可以三五分鐘就沒有了,這就是神性的顯現,西方國家稱之為「高峰體驗」。
如果你想要時刻都能達到這種狀態,那就需要修行,需要開悟。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人性,但談的都是人的善惡、自私、貪婪,忽略了人的本性中還是神性的一面。這就是悲哀。
5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固定不
變的人類天性。人性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作為中性詞在中國文化中對人
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也有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以
儒家荀子為代表一種含義是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
在社會上我們比較多的是將人性做後者解釋作為一種道德尺度般的
存在。符合了某個利益體的行為規範就叫「有人性」同時換個利益體角度又
可以叫「沒人性」。在當下人性越來越被賦予其社會性。以下將淺述對人性
的一些理解與討論。
一 人性在不同學術方面的定義
在哲學方面人性就是人的本質。馬克思給出的定義是「人的本質不是
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實際上
人的本質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個人和他人的關係即外因也包括每
個單個的人所具有的個性。所以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固然是人性的一個重要方
面但不是全部還應該加上個人所具有的個性比如自私、自由等。
一般來講人性即人的本性。人為了生存而佔有空間以及食物等從其以
外的其它物角度講可以有善和惡這個由利益的得與失而產生的兩種說法
從人自身角度講並無善惡可言其得以生存並非因為善得以終結亦非因為惡
而從社會學角度講人性這個詞被賦予了種種行為規範。
1.人性的本質
人性從字面而看即可知無論如何定義人性其本質都與人相關。人是從
物梯次進化而來的此種簡單的事實決定了人性必然與物性有相通之處因此
人性應當與「求我生存」相關聯。然而那個代表著物性全部內容的「求我生存」
對人來講卻遠遠不夠了因為人與物有著本質的不同。
人是一種能動的存在這點是與物的本質的不同。人可以主觀的改變其存
在的方式、形態、目的等人生存的最根本意義在於「求我幸福」它是人類固
定不變的天性並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人類行為這也就是對人性最本質的詮
2.人性的社會化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意識到研究自身以後他們所面臨的人類無
一不處在有機的社會組織之中。很自然地他們便由此得出結論人天生就是一
種社會性動物。馬克思就曾這樣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固然「人天然地是一種社會存在物」這是現實。但是僅僅描述這種現實
好像是不夠的更不應因此就把社會性當作人性。這是因為人的社會性只是告
訴我們人只有依靠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而我們關心的卻是人這種存在物為
什麼是社會的、他們在社會中是用何種行為以及為什麼用這種行為來生存發展
的。一個「社會性」只是指出了問題本身而沒有告訴我們它的來由。
3.自在人行和自為人性
人的社會性雖不能當作人性卻會給人性以影響。人類組成社會之後個
體幸福必然與他人、群體幸福並存。既然每個人都是求我幸福不同個體的幸福
存在矛盾就使必然的可能。此時求我幸福這種不變的、普遍意義上的、頗有抽
象色彩和超驗味道的自在人性將有著無限豐富的自然演變其結果便是自為人
性。三人性的表現和定律
①人性作為人的本質的表現分為五個方面
1.自我批評 自覺地針對自己思想和行為上的缺點錯誤作實事求是的檢
討以期達到改正的目的。
2.自我表現 顯示或宣揚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突出。
3.自我意識 通常指人對自身意識活動本質的認識。由康德最早提出後成
為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黑格爾以及現代存在主義哲學都對此有所論述。
4.自我中心 皮亞傑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
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
物。如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
與利己主義不同。
5.自我陶醉 謂自己沉醉於某種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賞。 自我就是內
心深處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飾的一面。
②人性的定律分為兩個方面一為自然屬性一為社會屬性。
1.自然屬性的三個定律
1人的生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擁有快樂而不是痛苦。」
2人的心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貶抑。」
3人的心靈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希望有長久的目標而不是虛度
一生。」
2.社會屬性的三個定律
1對行為後果的考慮。
2對自己長遠目標的考慮。
3對人生價值的考慮。
四人性的實現
人性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能動的力量雖然強大但絕對沒有
強大到顛覆人性的程度因為能動正是造成那種人性的力量之一沒有了能動
人則成了物人性也就成了物性。
人性其實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只有通過人性才能最直接、最完滿地實
現人在反過來人性如果得以足夠伸張人在必然會得以順利佔有和實現。
那麼如何更好地實現人性呢
物性的實現主要是依靠物自身在自然界的選擇和尋找來完成的這是自然
界的規律。例如芳草自然不會選擇沙漠老虎餓了就去找食。
人性的實現則複雜化了根本原因在於人是一種能動之物他固然可以通
過到自然界去選擇和尋找來求得幸福還可以通過自身能動本能的發揮創造出
自身的幸福來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髮展人性的實現越來越依靠後者乃至
到了今天我們幾乎都忘記了前種途徑的存在。既然人類更多地依靠創造來求幸
福那麼如何創造如何組織這種創造才能更有利於求幸福呢這就是前面所
說的第三個問題如何才能使人類更好地組織在一起。這也是我們做這種**的
根本目的。
我強烈地認識到一個社會所推崇的目標不是統治階級標榜的、而是全社
會成員身體力行的目標對其運作效果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一個社會的實際
奮鬥目標與合理目標之間的吻合度將直接決定著社會要素協調的性質和水平。
那麼這個合理目標應當是什麼呢答曰
求我幸福。因為人是一種能動之物人性就是「求我幸福」人類組織起社
會絕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實現 「人性」、進而實現「人在」的手段。任何一個
社會如果不把那個目標當作它的目標就有悖於人性就有悖於「人在」的完滿
佔有和實現。任何一個社會都應當以「求我幸福」作為唯一的合理目標否則
必然帶來社會異化。
「求我幸福」這個唯一的合理目標必然要通過某種手段來實現而這個
手段又可能成為下一層次的目標。例如迄今為止人類為「求我幸福」便
要採取「發展物質和精神生產」這樣的手段而為了物質和精神生產便要採取
手段「組織好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這樣的手段進而為了組織好物質和精神
生產活動便要採取「建立社會制度」這樣的手段依次類推。人類的整個奮鬥
活動就這樣由一個「目標手段鏈」構成了。小到每個個體的行為大到一國的
國家行為都可以用這個「目標手段鏈」來分析。
我們注意到在人類奮鬥的這個「目標手段鏈」中卻存在著目標與手段之
間的不協調。此種不協調是帶來眾多現實問題的根本原因。如何使每個層次的目
標與手段之間充分協調起來當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我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第三層次中存在的不協調如何建構、運作我們的
社會制度才能更好地組織好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而其中的核心問題就
在於如何才能更好地組織好人類的行為。我曾經作過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一
旦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好比你擁有了一匹千里馬。餘下的問題僅在於練習騎
馬本領、尋找合理的目標方向。
那麼如何才能組織好人類的行為呢這實在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的
問題。不過我卻以為以上對「人在」、「人性」等問題的**可以為我們解
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可資利用的思路或方式社會運作的根本任務就在於順應
「自在人性」的本然要求充分發揮人類的能動力量塑造健康的「自為人性」
如何理解人的心理的實質,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實質
可以抄用四個字來概括 趨利避害。bai 人的心du理很複雜,但是任何的生物生zhi存繁衍至今dao 都離不開趨利避害這個中心思想。稍微提一點關於進化論 theory of evolution 的基本知識,進化的基礎是自然選擇 natural selection 為對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有利的特徵會被保留...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推bai動歷史發展的du決定力量,是歷史zhi發展的真正動力。dao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內會物質容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
如何理解“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1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2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