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湖公園內的人工湖周長為640m,在湖邊每隔10m栽一棵柳樹,然後在相鄰兩棵柳樹之間每隔2m栽一棵

2021-04-19 08:01:57 字數 2058 閱讀 7009

1樓:平陽虎

柳樹:640÷10=64(棵)

楊樹:(10÷2-1)×64

=4×64

=256(棵)

2樓:匿名使用者

柳樹:640÷10=64(棵)

3樓:伊人所加

不應該是640÷10=64 64+1=65

在一個周長為600米的湖邊每隔12米栽一棵柳樹,又在每兩棵柳樹之間每隔3米栽一棵桃樹,那麼沿湖邊共

4樓:匿名使用者

湖可以是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或不規則圖形,但肯定是一個封閉圖形,即首尾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算出湖邊有多少間隔就是栽多少棵樹。

每隔12米栽一棵柳樹,一共有:600÷12=50個間隔,即栽柳樹:600÷12=50(棵)

在兩棵柳樹之間栽樹,是在一不封閉的線上,就存在兩個端點是否栽樹的問題,

如果兩個端點栽樹,需要栽樹的數量等於間隔數加1;如果兩個端點不栽樹,則需要栽樹的數量等於間隔數減1。本題因為兩個端點已栽上了柳樹,顯然端點不栽樹,兩棵柳樹之間有間隔:12÷3=4(個),需要栽桃樹12÷3-1=3(棵)

一共有50個間隔,共栽桃樹3×50=150(棵)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小學奧數的間隔問題。

原理、說明、解題如下

原理,樹和間隔之間的關係。二端都種,則樹=間隔+1;二端不種,則樹=間隔-1;一頭算一頭不算,則不加不減。其他類似的情況,如放燈、放旗什麼的,都是此原理。

一個湖邊種樹,就是第三種,一頭算一頭不算的情況。因為湖是個環形區域,第一棵樹種下了,最後一棵樹又在同一位置,不可以種了,所以是一頭算一頭不算的情況。不加不減。

中間加種是第二種情況,二頭不算,因為二頭已經種了柳樹,同一位置不可能重複種。所以應該是間隔減1。

按上所說:

600/12=50,50個間隔,也是50棵柳樹12/3-1=3,4個間隔,3棵桃樹

50*3=150,50個間隔,每個間隔裡面3棵樹,共150棵桃樹。

6樓:樂為人師

栽柳樹:

600÷12=50(棵)

(12÷3-1)×50=150(棵)

答:沿湖邊共栽桃樹150棵。

7樓:愉悅吧拉二閃

在一個周長為600米的湖邊每隔12米栽一棵柳樹,又在每兩棵柳樹之間每隔3米栽一棵桃樹,那麼沿湖邊共栽桃樹(150)棵;

(600/12)*(12/3-1)

=50*3

=150(棵)

8樓:幾度迎門

柳樹有:600÷12=50棵(圓周的就不要加1,如果是直線的就要加1)

每兩棵之間有:12÷3-1=3棵 桃樹

桃樹共有:50*3=150棵

9樓:靈8玲

算式:(600÷12)×[12÷(12÷3)]=150

解析:每隔12米載一棵柳樹,共有(600÷12)個間隔 每個間隔裡隔3米在一棵桃樹,桃樹間隔為12÷3個,可載12÷(12÷3)棵桃樹。

總結:總棵數=間隔數×每間隔桃樹數

10樓:匿名使用者

600/12*(12/3-1)

=50*3

=150(棵)

沿湖一共栽桃樹150棵

11樓:匿名使用者

(12÷3-1)×(600÷12)

=3×500

=150棵

12樓:白鹿靜軒

600/12=50

50x 3=150

答: 共栽桃樹150棵

一個人工湖的周長是2000米,在湖邊每隔8米栽一棵柳樹,一共要栽幾棵柳樹?

13樓:匿名使用者

2000÷8=250棵

14樓:紅ぁ玫瑰

算2000÷8=250(棵)

15樓:雨中百合秋雲

250 2000÷8

趵突泉是什麼公園內的主景

趵突泉是趵突泉公園內的主景,遊客來就是衝著看趵突泉來的。另外,趵突泉公園內還有其他景觀,比如各種泉,李清照紀念祠等。趵突泉 簡介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趵突泉公園位於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其名勝古蹟,文化內涵...

《自然地理》我的人工控制氣候,人工改造氣候,人工設計氣候,人

如果認為 中國不但即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人工控制氣候的國家,而且中國還可以即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人工控制天氣的國家 那就是認為你是領先世界第一人 因為這些 人工控制氣候 之類,全都是你的啊。為什麼不露一手,調節一下全國雨量分佈。自然地理 你看我的人工控制氣候,人工改造氣候,人工設計氣候,人工規劃氣候,人...

AgI的人工降雨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

雲是由水汽凝結 而成 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雲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結核的數量 雲內的溫度所決定。一般來說,雲中的水汽膠性狀態比較穩定,不易產生降水,而人工降雨就是要破壞這種膠性穩定狀態。如何才能破壞這種狀態呢?一是降低溫度,使水蒸氣達到飽和狀態,只有達到飽和狀態,水蒸氣才能冷凝形成雨滴。二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