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以「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問「實無有法」是什麼意思

2021-04-30 20:58:22 字數 4817 閱讀 5731

1樓:t深深海底行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般若經典,其義甚深;非是末學未悟之人能解。以熏習所得知見,勉強解答,若有錯誤,願得善知識斧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菩提,區別於二乘菩提;此無上菩提,是究竟成佛之義。佛於菩提樹下得道,就是證得此無上菩提。這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所證是一樣的,但是,佛是最後身菩薩示現成道,而祖師之悟可能是無始以來第一次開悟,也可能是前世多次開悟,此次為菩薩再來;但是,尚未修除全部汙染種子,不是最後身菩薩,還需要「悟後起修」。

二者雖有這個差別,所悟卻是一樣(皆為此不生不滅之真心);所以,祖師之悟也可以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上略說「無上菩提」;那麼,為什麼說「實無有法」得此無上菩提呢?

「實」者,非同虛妄,非同未悟凡夫之思維戲論;乃是悟後依據「諸法實相」,如實而說。所以聞者應當生「實信」:「無有任何一法可得無上菩提。

」這樣說來,佛與祖師是否真實證得無上菩提呢?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前後就矛盾了!

其實問題也很簡單:「得」者,「前無今有」之謂也!此真心本來自在,不是「前無今有」,故不可名為「得」。

以此義而言:真實不壞之法,具有「無所得」性,而無上菩提,正是這樣的「真是不壞之法」。舉凡能「得」之法,既有得則必有失,既然「前無今有」,則必然「今有後滅」。

世間一切法,莫不如此,皆是生滅無常;唯有此無上菩提「不生不滅」「本來自在」「人人具足」。故不可說為「得」。

其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心又名「菩提」,又名「諸法實相」,又名「如來」,如來得如來,於理不通!故不可說為「得」。

這一句翻譯為白話:

以真實而言,沒有一種方法可以獲得「無上菩提」這個「真實不壞」之法;因為這個法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可能由外而得;因為這個法,本來就是如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僧眾聲聞入教,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這是為了破除法相所說。

簡單的來說,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要教授其入門的基本方法,並一步步的引領學生進步。時間久了,學生會執著於依賴方法去達到目標。而佛法是一個境界,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不是用一個固定的方法就能達到的。

所以,當學生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老師就要著手破除學生心中的執著了。老師告訴學生,當初教授的方法只是為了讓你入門,在你入門之後就不應該再死抱著方法不放手了,真正的佛法境界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形容的,也不是依靠某種固定的方法就能達到的,是要靠自己去體悟的。他還告訴學生,他當初向他的老師討教的時候,只是印契此心而已,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東西。

如果你覺得有一個法可學,有個道可得,那就是錯誤的。如果你悟道還有一個東西可得的話就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3樓:匿名使用者

法尚不生,法本非法,法尚不得,何況非法?即心即佛,不得而得,悟無實體,菩提無樹,離假即悟,何迷非假?過則不及,如同未悟,以得而得,如浪求水,未識空性。

4樓:泥頌

實無有法:去除法執。自性一塵不染

抱一個有所得的心,求得一個無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錯誤。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

5樓:本願達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意為 「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無上也就無所謂下或者中間的 定位

第一種解釋:像這樣一種無相之智 怎麼能夠通過一定的有為法或無為法從中獲得呢?有為法或無為法始終還是心識的生滅法呀。所以,實在不能從心外求得無上正等正覺。

這句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那句: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完全相應了

6樓:正定小康

沒有什麼辦法,得無上正等正覺

7樓:匿名使用者

無為法的終極,看起和凡夫幾乎有點一樣了,參考臥輪禪師的,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見境心不起,菩提日日漲。

慧能大師的。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見境心數起,菩提作麼漲。

把這個弄透了,則如香象過河,一足到底。這個詩,你仔細想想,為什麼說的和凡夫一樣了。

請問佛經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啊?

8樓:匿名使用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梵語也。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菩提雲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耨" 讀拼音"nou" 音

"藐" 讀拼音"miao" 音。

9樓:

【解】「無著」者,無執著之念。如《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樓:船長卡戎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11樓:霧裡幽蘭

翻譯成漢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

12樓:匿名使用者

an-uttara samyak-sambodhi補充一下

a是否定詞,即無。uttara是上。因此詞前是母音故在否定詞後加n成an,這是梵語規則

sambodhi是遍覺,所以也譯為正遍知

總譯即是樓上幾位所說的 無上正等(正)覺

表示覺悟狀態

心經中,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是諸佛皆由般若而成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則是發願得此正覺的心

13樓:蒙山夜雨

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

釋迦佛說的「法無定法」是什麼意思?

14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佛講的「法無定法」的真正涵義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層次是如來,包括後來許多僧人都沒有悟到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層次、他的思想境界中的心態、他講的法的真正涵義,他說出話的真正涵義。所以後來人這麼解釋,那麼解釋,解釋得很混亂,認為法無定法就是你別講,講出來就不是法了。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功開悟之後,不是一下就達到如來這個層次了。他在整個49年的傳法當中,也是在不斷地提高著自己。他每提高一個層次的時候,回頭一看自己剛剛講過的法都不對了。

再提高之後,他發現講過的法又不對了。等他再提高,他發現剛剛講過的法又不對了。

整個49 年,他都是這樣不斷地昇華著,每提高一個層次之後,發現他以前講過的法在認識上都是很低的。他還發現每一個層次的法都是法在每一層次中的體現,每一層次都有法,但都不是宇宙中的絕對真理。而高一層次的法比低一層次的法更接近宇宙特性,所以,他就講了:

法無定法。

最後釋迦牟尼還講: 我一輩子什麼法都沒有講。禪宗又理解為無法可講了。釋迦牟尼晚年的時候已經達到如來的層次了,他為什麼說什麼法都沒有講?他其實講了一個什麼問題呀?

他是說:達到我如來這樣的層次, 我都沒有看到宇宙的最終的理、最終的法是什麼。所以他叫後人不要把他講的話當作絕對的真理、不變的真理,那樣會把後人侷限在如來或者如來以下的層次中,不能向更高層次突破。

後來人理解不了這句話的真義,就認為法講出來就不是法了,這樣去理解。其實釋迦牟尼是講: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法,每一層次的法都不是宇宙中絕對的真理,但是這一層次中的法在這一層次中是有指導作用的。

他其實是講了這麼一個理。

15樓:手機使用者

釋迦牟尼佛所在的

層次是如來,包括後來許多僧人都沒有悟到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層次、他的思想境界中的心態、他講的法的真正涵義,他說出話的真正涵義。所以後來人這麼解釋,那麼解釋,解釋得很混亂,認為法無定法就是你別講,講出來就不是法了。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功開悟之後,不是一下就達到如來這個層次了。他在整個49年的傳法當中,也是在不斷地提高著自己。他每提高一個層次的時候,回頭一看自己剛剛講過的法都不對了。

再提高之後,他發現講過的法又不對了。等他再提高,他發現剛剛講過的法又不對了。

整個49 年,他都是這樣不斷地昇華著,每提高一個層次之後,發現他以前講過的法在認識上都是很低的。他還發現每一個層次的法都是法在每一層次中的體現,每一層次都有法,但都不是宇宙中的絕對真理。而高一層次的法比低一層次的法更接近宇宙特性,所以,他就講了:

法無定法。

後來人理解不了這句話的真義,就認為法講出來就不是法了,這樣去理解。其實釋迦牟尼是講: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法,每一層次的法都不是宇宙中絕對的真理,但是這一層次中的法在這一層次中是有指導作用的。

他其實是講了這麼一個理。

還有的人說:極樂世界的經書和下面的簡直面目皆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不但字不一樣,涵義、意義全都不一樣了,發生變化了。其實就是同一個法在不同層次上都有不同的變化和顯現形式,對修煉者在不同層次能起到不同的指導作用。

大家知道,佛教中有一本小冊子叫《西方極樂世界遊記》,說有一個僧人打坐**,元神到了極樂世界看到了景象,轉了一天,回到人間已經六年過去了。他看沒看到呢?看到了,可是他看到的不是真象。

16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緣起性空,並無絕對的「有」或者絕對的「無」,而是「妙有」或者「妙無」,所以才說法無定法。而且人的認識是不斷的深入的,每一個層次的法都是法在每一層次中的體現,每一層次都有法,但都不是宇宙中的絕對真理。

《金剛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17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沒有固定的法,一切法都是轉瞬即逝的,沒有固定的套路。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中的一作何解釋

古文第三十九章 一人得道,十方得利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 以寧,神得一以霝 靈 浴 谷 得一以盈,侯 王得一 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胃 謂 天毋已清將恐 裂 胃 謂 地毋 已寧 將恐 發,胃 謂 神毋已霝 靈 將 恐歇,胃 謂 浴 谷 毋已盈將將恐渴 竭 胃 謂 侯王毋已貴 以高將恐蹶。故...

阿以衝突時怎麼回事,簡練些,謝,介紹一下 阿以衝突

阿拉伯人認為 你猶太人60年前就象吉普塞人一樣,是個流浪的民族 要不是靠美英等國,你們還能立國嗎!立就立,為何在我阿拉伯的地盤佔了一塊!以色列人認為 立國咋的啦!那是你們的土地嗎?那是地球上的野地!就是現在,巴勒斯坦也沒立國啊!那還是一塊野地。看我們以色列 太小了,有野地還可以搞一些嗎!介紹一下 阿...

以生活中的《阿長》為主題寫作文,以生活中的《阿長》為主題寫一篇300字作文

在你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我的童年生活中是有這樣的人的.我家的鄰居大嬸是一位馬路上的清潔工,每天早上天剛矇矇亮,城市還沒甦醒,路燈還在綻放,我就能聽到樓下的馬路上傳來沙沙的聲音,那是清潔工大嬸用竹掃帚掃地的聲音,也可以說,每天早上我都是隨著這種聲音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