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古方紅糖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舞蹈有兩個體系,一個是三國兩晉南朝的體系,一個是十六國北朝的體系。南北朝後期,有南北之分的**舞蹈趨於融合。這種融合,促進了**舞蹈的進一步發展。
在**方面,這個時期對邊區各族的**兼收幷蓄。這是這一時期的特色。這些**是十六國至北朝後期自西域逐漸傳來的,中間又經過幾次演變。
按其傳入的順序,先有天竺、龜茲、西涼等樂。天竺樂,是前涼張重華時自天竺傳入的。龜茲樂,是前秦末呂光自龜茲傳入的。
西涼樂,是後涼、北涼時在龜茲樂的基礎上,結合「胡、戎」**形成的。西涼樂,當時號為秦漢伎,而其所用「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其樂器聲調,悉與書史不同」。
在舞曲當中有于闐樂曲,其「楊澤新聲、神白馬之類,生於胡戎」。其**雜有于闐、羌胡,不以龜茲為限,但與華夏卻關係不多。北魏平定河西之後,把秦漢伎改稱為西涼樂。
龜茲樂的聲調也有很多變化。北魏平定北燕和通西域之後,又輸入了疏勒、安國、高麗等國的**。北齊時,龜茲樂盛極一時,樂工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之徒至有封王開府者,魏、周之際,西涼樂地位提高,取得國技的稱號。
北周武帝納柔然皇后,輸入了康國樂。周武帝時,有龜茲人蘇祗婆,長於彈琵琶,傳來七調和五旦。七調相當於 中國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官,五旦相當於十二律中的黃撞、太簇、林鍾、南呂、姑洗等五均。
隋代鄭澤在蘇祗婆的基礎上,測定了其他七律的調聲,更立七均,與十二律完全配合。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合八十四調,糾正了多年以來太樂所奏樂律中的錯誤。這是 中國**史上的一件大事。
舞蹈和**是密切聯絡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的特點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發展與變革的推動力是什麼?
2樓:九賢居士
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發展與變革的推動力是:1、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2、南北文化大融合3、江南經濟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發展有怎樣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舞蹈是怎樣發展的?
3樓:漫閱科技
魏晉時期,在聲色迷離的宮廷樂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間樂舞活動也十分活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上就有淺浮雕的樂舞影象,一北方服飾裝扮的舞人正弓步回頭,逗引一隻獅子,這顯然是《獅子舞》。由於戰亂不斷,人們習武風氣很盛,也直接影響了樂舞藝術。
在三國時期的文物上我們就能夠見到兒童對舞花棍的形象。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西域樂舞的東傳成為影響了中國古代舞蹈發展的大事。南北朝各代統治者似乎都對「胡伎」「胡舞」很感興趣,有的甚至成了一種嗜好。
《隋書·**志》就記載了曹妙達、安未弱等人因善「胡伎」而做了**,「封王開府」,享受**厚祿,可見社會上西域樂舞得勢的風氣!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漢族禮儀和胡樂互相滲透的情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南史·齊本紀》中曾經記錄了齊廢帝鬱林王在武帝蕭賾大斂之日,讓胡伎奏樂,所奏之樂卻是「鼙鐸之聲」,官苑內外傳遍了樂音。
陳朝的章昭達,「每飲會,必盛設女伎雜樂,備盡羌胡之聲,音律姿態並一時之妙」。陳後主時期,流行一種叫「代北」的樂舞,其實是後主耽於聲色享樂,為了得到真正北方歌舞藝術,派遣專人到北方學習「簫鼓」,回來後在宮廷內演出。在今遼寧省內的集安發現的一座約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墓葬中,有珍貴的樂舞壁畫重現於世。
在實際的表演場合裡,我們還可以見到「胡」「漢」合舞的情況。陝西一尊古佛的基座上,就刻劃有這類形象。
舞史學者們一般認為,張騫通西域,即漢武帝時期,是中原地區和外域進行樂舞文化交流的起始時期。而李延年根據西域傳來的樂曲造「新聲」二十八解,被當作西域樂曲正式傳人中國的標誌。南北朝時期,偏安江南的王室豪家,擁有眾多歌姬舞人。
府內所養的胡人伎樂越多,奢侈豪華的場面也越大。一些出土的生活器具上,刻劃了「胡樂」表演的生動形象,說明了人們對此的喜愛程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舞蹈理論的初級形式
4樓:白若琪是隻貓
大多賦予抒情性,舞姿較為輕柔曼妙,大多繼承了漢代的舞姿舞容.如「舞袖、折腰」等,但是並沒有缺少了漢代的粗獷豪放,可能是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歷史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樂舞的交流。
5樓:匿名使用者
是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漢族民間樂舞的總稱。清商樂舞的主要特徵為抒志言情、飄 逸閒雅... 開了民間舞的寶庫,為民間舞蹈做出了貢獻。 古代舞蹈理論
一、韓邦奇的《苑洛志樂》
6樓:小小子
魏晉南北朝的舞蹈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政權林立的時代,北方很若干好多數平易近族入主華夏,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南北朝時,原北方的統治者向江南遷移,北方則歸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平易近族統治。因為南北兩地統治者的風尚習尚、文化娛樂餬口迥異,其樂舞的氣概和特色也截然分歧。
第一節 南北方樂舞的交流
跟著三國鼎峙排場境界的竣事,北方漢族政權的南遷,精髓夏的樂舞帶到了江南,北方的雜舞與南方的荊囂張西聲相連繫發生了新的樂舞品種,也就是《清商樂》。同時北方少數平易近族入主華夏,也帶了他們的樂舞,與華夏原有的舞蹈相連繫,形成後來北方地域的舞蹈特色。
一、漢族的清商樂
三國時代,曹操統治的北方,雜技百戲仍流行不衰,「魚龍曼衍,弄馬倒騎」,曹操死後,其陵墓銅雀臺的歌舞即是《清商樂》的初步,是來自平易近間經宮廷加工清算的樂舞。曹丕稱帝成立魏國(220年)後設立了「清商署」。此後,跟著東晉南遷,一部門樂舞領受了「江南吳歌」、「荊囂張西聲」,這是清商樂進入江南後的較著轉變。
總之,魏晉、南朝的漢族俗樂總稱之為《清商樂》。
1 北方的雜舞
雜舞是魏晉南北朝創作類舞蹈的總稱,雜舞中有前代遺留下來的《明君》、《聖主》,均由鞞舞成長而來,《公莫舞》則由巾舞成長而來。此外,還有按照平易近間傳佈的舞蹈創作的《杯盤舞》、《拂舞》等。
西晉石崇在洛陽建金谷園,養蓄眾多舞伎,恆舞於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綠珠,石崇作《明君舞》,綠珠飾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厥後也歸入《清商樂》中。晉太康時風行的《杯盤舞》(又稱《晉世寧》,祝願晉世獲導儷瀨),舞者用手棲身杯盤,一再而舞。晉人謝尚的《鴝鵒舞》是模擬鳥的舞蹈,他在公開場合之下,舞起來屈伸俯仰,旁若無人。
南京西崗出土的西晉鳥獸人物瓷罐,良多災類聚於罐頂,造型斑斕,下面有似帶面具的男舞人,揚起長袖和吸腿起舞。
魏晉文人崇尚清談,褒衣博帶,手執塵尾贍桑他們常懷有人生無常、實時行樂的人生不美觀,喜愛輕盈超脫、抒情委宛之美,這在必然水平上影響了那時的舞風。東晉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中,洛神修頸細腰,手執塵尾扇,飄帶縈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恰是這一時代審美的典型。另一幅是一男人立於飾有羽葆流蘇的雙鼓前,手執一雙鼓棰正在吹奏。
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閘魏、晉墓出土的《燕居行樂圖》也有華夏舞風,舞伎頭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顯得輕盈瀟灑。
2 南方的吳歌
吳國的樂舞也相當興旺,西晉武帝平吳之後,收納樂伎3000人,足見吳國歌舞伎人人數之多和歌舞之盛。出格是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所作的《白紵舞》一向流行不衰,良多詩歌都曾歌詠過這個舞蹈。
《白紵舞》
白紵舞最早呈現於三國時代的吳國,舞伎著江南白紵製成的舞衣,質輕如雲,色潔如銀,廣袖長裙。晉《白紵舞歌》:「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
」《白紵舞》後收入清商樂一向留傳到隋唐。到了晉代,白紵舞逐漸受到封建貴族的喜愛,以至南北朝的齊代和樑代以來,已經成為宮廷豪族的常備娛樂節目,表演極為頻仍。白紵舞衣不僅質地輕軟,而且袖子很長。
這種長袖最能浮現白紵舞舞蹈動作的特點。舞女雙手舉起,長袖飄曳生姿,形成各類輕盈的姿態。
在表演白紵舞時,往往有聲樂和器樂伴奏。晉代張華的《白紵舞歌詩》有「齊倡獻舞趙女歌」的詩句,南朝齊代鮑照的《白紵歌》有「秦箏趙瑟挾笙竽」的詩句,正聲名在統管交響、輕歌流唱之際,舞女如斯起舞的場景。南朝梁代沈約,曾經奉梁武帝之命寫成《四時白紵歌》,分為《春白紵》、《夏白紵》、《秋白紵》、《冬白紵》、《夜白紵》五章。
表演《四時白紵歌》時,凡是為五個舞女集體起舞,表演竣事後,這些舞女還要向**鑑賞表演的王公貴族進酒。
因為白紵舞是在勞動中發生的,而且先在平易近間傳佈,所以早期氣概清爽。晉代往後,白紵舞進入了宮廷朱門,受到綺靡奢華的貴族風尚的感染,變燈揭捉豔起來,這時舞女已經不穿素雅的白紵舞衣,而穿起帶有各類花紋圖案的絲織舞服,全身還佩飾著珠翠,連舞鞋上也綴有明珠。
《玉樹後庭花》
南朝陳後主好歌舞,自己創制了《玉樹後庭花》,這個樂舞可謂南朝最聞名的宮廷女樂歌舞。陳後主讓後宮上千的宮女在豔辭書配伴下如斯起舞,柔曼**。後來陳後主成了亡國之君,這個樂舞也成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這個舞蹈傳到唐代時,人們藉以慨嘆歷史興衰和國家運勢,曲調多了深邃深摯哀婉的意味,舞蹈的氣概也徐緩深邃深摯起來。
二、北朝的樂舞交流
年夜十六國混戰時代到北魏統一中國北部,約100多年時刻裡,漢、魏傳統樂舞日趨式微,而西域樂舞逐漸東來,進修胡舞已成風氣,遂開隋唐樂部之先河,隋年夜業年間的《九部樂》中,西域樂部據有6部,也就是說,隋唐樂部中的諸多樂舞,是在南北朝時代的文化交流中堆集下來的。北方高句麗舞蹈已甚繁榮,遼寧集安高句麗墓壁畫在舞史上佔主要地位。
華夏和西域樂舞交流的另一成不美觀,發生於北朝的交戰時代。西晉喪亂,關中人士紛紛出亡涼州,帶去了漢魏傳統樂舞。氐族呂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遜把平西域獲得的《龜茲樂》與傳於涼州的華夏舊樂相合,發生了新型樂舞《西涼樂》,甘肅敦煌是西涼國都,敦煌石窟壁畫記實了《西涼樂舞》的風貌。
出自中亞的《柘枝舞》,傳佈到宋代還流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與華夏的年夜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變了胡舞的原貌,成長成一種新的平易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繼漢代《盤鼓舞》、北朝《西涼樂》之後又一中西樂舞連繫的典型產兒。
魏晉南北朝繪畫的發展背景,魏晉南北朝的繪畫發展怎麼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 區域文化的特色顯著。八王之亂後,東晉的建康成為當時文化中心。書法與繪畫成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伴隨著就是書畫收藏現象的推動。南北朝晚期,開始出現針對不同主題採取不同描繪方式的現象。如顧愷之人物繪畫,意在傳神,其 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 線條優美。而且出現了山水畫,雖然目前並未留下...
魏晉,南北朝和六朝有什麼區別魏晉,南北朝和六朝有什麼區別啊如題
1 時間跨度不同 魏晉 公元220年 420年。南北朝 公元420年 589年。六朝 公元222年 589年。2 朝代不同 魏晉 魏晉中 魏 指的是三國北方政權曹魏,而 晉 指的是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南北朝 南朝 420年 589年 有劉宋 南齊 南樑 南陳四朝。北朝 439年 581年 則包含北魏 ...
兩魏南北朝被統稱為什麼時期,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筆分途」對公文寫作的影響
東漢結束到隋統一中國的歷史時期一般被稱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漢族的黑暗時期那時候五胡亂華,視漢族為豬狗,還烤而分食,大將冉閔釋出殺胡令,可以說沒有大將冉閔的殺胡令消耗了五胡的力量就沒有隋朝。不過這段歷史被篡改了,沒有具體詳情 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 文筆分途 對公文寫作的影響 5 眾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