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黎約踐踏豬
北周是中國歷史南北朝的北朝之一。557年,宇文覺篡西魏,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建都長安(即今陝西西安),但當年宇文覺即被晉公宇文護殺。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
581年,楊堅篡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亡。 北周(557年--581年) 諡號 廟號 姓名`````` 統治時間 文帝 太祖 宇文泰 未即位 孝閔帝 ``````` 宇文覺 557年--557年 明帝 世宗 宇文毓 557年--560年 武帝 高祖 宇文邕 560年--578年 宣帝````` 宇文贇 578年--579年 靜帝````` 宇文衍 579年--581年
2樓:手機使用者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 天和 建德 宣政 宣帝(宇文贇)大成 靜帝(宇文闡)大象 大定
魏晉南北朝皇帝列表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 魏
太祖武皇帝 曹操(追封)
世祖文皇帝 曹丕
烈祖明皇帝 曹睿
蜀 昭烈皇帝 劉備
後主 劉禪(十六國時被漢王劉淵追諡為孝懷皇帝)吳 武烈皇帝 孫堅(追封)
大皇帝 孫權
晉 高祖宣皇帝 司馬懿(追封)
景皇帝 司馬師(追封)
文皇帝 司馬昭(追封)
武皇帝 司馬炎
孝惠皇帝 司馬衷
孝懷皇帝 司馬熾
孝愍皇帝 司馬鄴
元皇帝 司馬睿
明皇帝 司馬紹
顯宗成皇帝 司馬衍
康皇帝 司馬嶽
孝宗穆皇帝 司馬聃
哀皇帝 司馬丕
廢帝 司馬奕 (無諡號)
太宗簡文皇帝 司馬昱
孝武皇帝 司馬曜
南北朝北魏
道武帝 拓拔珪(386~409年)明元帝 拓拔嗣(409~423年)太武帝 拓拔燾(423~452年)安南王 拓拔餘(452年)文成帝 拓拔濬(452~465年)獻文帝 拓拔弘(465~471年)孝文帝 元巨集(471~499年)宣武帝 元恪(499~515年)文景帝 元愉(508)
孝明帝 元詡(515~528年)幼帝 元釗(528年)孝莊帝 元子攸(528~530年)北海王 元顥(529年)長廣王 元曄(530~531年)汝南文宣王 元悅(530~532年)
節閔帝 元恭(531年)安定王 元郎(531~532年)孝武帝 元修(532~534年)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534~550年)西魏文帝 元寶炬(535~551年)廢帝 元欽(551~554年)恭帝 拓拔廓(554~556年)宋武帝 劉裕(420~422年)少帝 劉義符(422~424年)文帝 劉義隆(424~424年)元凶 劉劭(453年)孝武帝 劉駿(453~464年)南郡王 劉義宣(454年)武昌王 劉渾(455年)前廢帝 劉子業(464~465年)明帝 劉彧(465~472年)晉安王 劉子勳(466年)蒼梧王 劉昱(472~477年)順帝 劉準(477~479年)南齊高帝 蕭道成(479~482年)武帝 蕭賾(482~493年)鬱林王 蕭昭業(493~494年)海陵恭王 蕭昭文(494年)明帝 蕭鸞(494~498年)東昏侯 蕭寶卷(498~501年)和帝 蕭寶融(501~502年)樑 武帝 蕭衍(501~549年)臨賀王 蕭正德(548~549年)簡文帝 蕭綱(549~551年)豫章王 蕭棟(551年)元帝 蕭繹(551~554年)武陵王 蕭紀(552~553年)貞陽侯 蕭淵明(555年)後梁宣帝 蕭詧(555~562年)敬帝 蕭方智(555~557年)永嘉王 蕭莊(558~560年)明帝 蕭巋(562~585年)靖帝 蕭琮(585~587年)北齊文宣帝 高洋(550~559年)濟南閔悼王 高殷(559~560年)孝昭帝 高演(560~561年)武成帝 高湛(561~565年)後主 高緯(565~576年)安德王 高延宗(576年)幼主 高恆(577年)任城王 高湝(577年)范陽王 高紹義(577~580年)周 孝閔帝 宇文覺(557年)明帝 宇文毓(557~560年)武帝 宇文邕(560~578年)宣帝 宇文贇(578~579年)靜帝 宇文衍(579~581年)陳武帝 陳霸先(557~559年)文帝 陳蒨(559~566年)臨海王 陳伯宗(566~568年)宣帝 陳頊(569~582年)後主 陳叔寶(582~589年)
4樓:lan得取名
晉(265—420)西晉 (265-317) 武帝(司馬炎) 泰始⑽ 乙酉十二 265 咸寧⑹ 乙未 275 太康⑽ 庚子四 280 太熙⑴ 庚戌 290 惠帝(司馬衷) 永熙⑴ 庚戌四 290 永平⑴ 辛亥 291 元康⑼ 辛亥三 291 永康⑵ 庚申 300 永寧⑵ 辛酉四 301 惠帝(司馬衷) 太安⑵ 壬戌十二 302 永安⑴ 甲子 304 建武⑴ 甲子七 304 永安⑴ 甲子十一 304 永興⑶ 甲子十二 304 光熙⑴ 丙寅六 306懷帝(司馬熾) 永嘉⑺ 丁卯 307 愍帝(司馬鄴) 建興⑸ 癸酉四 313 東晉 (317—420) 元帝(司馬睿) 建武⑵ 丁丑三 317 大興⑷ 戊寅三 318 永昌⑵ 壬午 322 明帝(司馬紹) 永昌 壬午閏十一 322 太寧⑷ 癸未三 323 成帝(司馬衍) 太寧 乙酉閏八 325 咸和⑼ 丙戌二 326 鹹康⑻ 乙未 335康帝(司馬嶽) 建元⑵ 癸卯 343穆帝(司馬聃) 永和⑿ 乙巳 345 昇平⑸ 丁巳 357 哀帝(司馬丕) 隆和⑵ 壬戌 362 興寧⑶ 癸亥二 363海西公(司馬奕) 太和⑹ 丙寅 366 簡文帝(司馬昱) 鹹安⑵ 辛未十一 371 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⑶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⑸ 丁酉 397 元興⑶ 壬寅 402義熙⒁ 乙巳 405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⑵ 己未 419南北朝(420—589)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永初⑶ 庚申六 420 少帝(劉義符) 景平⑵ 癸亥 423 5 文帝(劉義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孝武帝(劉駿) 孝建⑶ 甲午 454 大明⑻ 丁酉 457前廢帝(劉子業) 永光⑴ 乙巳 465 景和⑴ 乙巳八 465 明帝(劉彧) 泰始⑺ 乙巳十二 465泰豫⑴ 壬子 472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 元徽⑸ 癸丑 473 順帝(劉凖) 升明⑶ 丁巳七 477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 建元⑷ 己未四 479武帝(蕭賾) 永明⑾ 癸亥 483 鬰帝(蕭昭業) 隆昌⑴ 甲戌 494 海陵王(蕭昭文) 延興⑴ 甲戌七 494 明帝(蕭鸞) 建武⑸ 甲戌十 494 永泰⑴ 戊寅四 498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⑶ 己卯 499和帝(蕭寶融) 中興⑵ 辛巳三 501樑(502—557) 武帝(蕭衍) 天監⒅ 壬午四 502普通⑻ 庚子 520大通⑶ 丁未三 527中大通⑹ 己酉十 529大同⑿ 乙卯 535中大同⑵ 丙寅四 546太清⑶* 丁卯四 547簡文帝(蕭綱) 大寶⑵** 庚午 550元帝(蕭繹) 承聖⑷ 壬申十一 552敬帝(蕭方智)紹泰⑵ 乙亥十 555太平⑵ 丙子九 556* 有的地區用至6年。* *有的地區用至3年。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 永定⑶ 丁丑十 557文帝(陳蒨) 天嘉⑺ 庚辰 560 天康⑴ 丙戌二 566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光大⑵ 丁亥 567 宣帝(陳頊) 太建⒁ 乙丑 569 後主(陳叔寶) 至德⑷ 癸卯 583 禎明⑶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⑾ 丙戌 386 皇始⑶ 丙申七 396 天興⑺ 戊戌十二 398 天賜⑹ 甲辰十 404 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⑸ 己酉十 409 神瑞⑶ 甲寅 414 泰常⑻ 丙辰四 416 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⑸ 甲子 424 神麚⑷ 戊辰二 428 延和⑶ 壬申 432 太延⑹ 乙亥 435 太平真君⑿ 庚辰六 440 正平⑵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餘) 永(承)平⑴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拓跋濬) 興安⑶ 壬辰十 452 興光⑵ 甲午七 454 太安⑸ 乙未六 455和平⑹ 庚子 460 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⑵ 丙午 466 皇興⑸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巨集) 延興⑹ 辛亥八 471承明⑴ 丙辰六 476太和(23) 丁巳 477 宣武帝(元恪) 景明⑷ 庚辰 500 正始⑸ 甲申 504 永平⑸ 戊子八 508 延昌⑷ 壬辰四 512 孝明帝(元詡) 熙平⑶ 丙申 516 神龜⑶ 戊戌二 518 正光⑹ 庚子七 520 孝昌⑶ 乙巳六 525 武泰⑴ 戊申 528 孝莊帝(元子攸) 建義⑴ 戊申四 528 永安⑶ 戊申九 528 長廣王(元曄) 建明⑵ 庚戌十 530 閔帝(元恭) 普泰⑵ 辛亥二 531 安定王(元朗) 中興⑵ 辛亥十 531 孝武帝(元脩) 太昌⑴ 壬子四 532 永興⑴ 壬子十二 532 永熙⑶ 壬子十二 532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 天平⑷ 甲寅十 534 元象⑵ 戊午 538 興和⑷ 己未十一 539 武定⑻ 癸亥 543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⑽ 庚午五 550 廢帝(高殷) 乾明⑴ 庚辰 560 孝昭帝(高演) 皇建⑵ 庚辰八 560 武成帝(高湛) 太寧⑵ 辛巳十一 561 河清⑷ 壬午四 562 後主(高緯) 天統⑸ 乙酉四 565 武平⑺ 庚寅 570隆化⑴ 丙申十二 576幼主(高恆) 承光⑴ 丁酉 577 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 大統⒄ 乙卯 535 廢帝(元欽) —⑶ 壬申 552 恭帝(元廓) —⑶ 甲戌一 554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⑴ 丁丑 557 明帝(宇文毓) —⑶ 丁丑九 557 武成⑵ 己卯八 559 武帝(宇文邕) 保定⑸ 辛巳 561天和⑺ 丙戌 566 建德⑺ 壬辰三 572 宣政⑴ 戊戌三 578 宣帝(宇文贇) 大成⑴ 己亥 579 靜帝(宇文闡) 大象⑶ 己亥二 579 大定⑴ 辛丑一 581
魏晉南北朝繪畫的發展背景,魏晉南北朝的繪畫發展怎麼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 區域文化的特色顯著。八王之亂後,東晉的建康成為當時文化中心。書法與繪畫成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伴隨著就是書畫收藏現象的推動。南北朝晚期,開始出現針對不同主題採取不同描繪方式的現象。如顧愷之人物繪畫,意在傳神,其 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 線條優美。而且出現了山水畫,雖然目前並未留下...
魏晉南北朝舞蹈的兩大體系是什麼,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的特點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舞蹈有兩個體系,一個是三國兩晉南朝的體系,一個是十六國北朝的體系。南北朝後期,有南北之分的 舞蹈趨於融合。這種融合,促進了 舞蹈的進一步發展。在 方面,這個時期對邊區各族的 兼收幷蓄。這是這一時期的特色。這些 是十六國至北朝後期自西域逐漸傳來的,中間又經過幾次演變。按其傳入的順序,先...
宗白華先生對魏晉南北朝的評價
我認為不僅魏晉是這樣,先秦 兩宋都是這樣,這些朝代不似漢唐那樣強大,但是政權的鬆散必然導致思想的自由,也是如此。宗白華 論 世說新語 和晉人的美,摘自 美學散步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 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 極解放,最富於智慧 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