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巧點裝飾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點
1、強調以法治國是法家學說的核心。他們主張一切按法辦事,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在全國要人人知法、守法。要嚴刑重罰,使人們不敢犯法,以達到令行禁止,信賞必罰。
2、絕對尊君,強化**。法家主 張國 君必須是至高無上的,臣民都只 能是 君主進行統治的工具和材料。 國 君說一不二,他的話就是法。
他們還主張採取一切辦法加 強國 君的權力,大權完全集中於一人之手,保證君主絕對地成為國家之「主」,有效地進行**和**。
3、人性好利與以法治民。法家把人性惡推向極端,認為人人唯利是圖,本性不可改。因而,不能信任任何人。
對待民眾的行動,只能用嚴刑峻法進行鎮壓,或者用高獎重賞,以利誘導,為我役使。對民眾說來,知法、守法是每個人在知行上最高的要求,其他一切知識、文化和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4、歷史進化與變化圖強。他們認為歷史是不斷進化的,今異於古,今勝於古。因而,他們主張治國之道,不能因循守舊,止步不前,而要有所變化,勇於革新。
治國的方略必須是「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二)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約前 390 ——前 338 年),姓公孫,名鞅,因是衛國破落貴族的後裔,故亦稱衛鞅,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封給商十五邑,因此而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商鞅從公元前 359 年到公元前 350 年,先後大規模地進行了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普遍推行縣制;獎勵告奸,建立什伍連坐制;統一度量衡。
商鞅進行的這場封建化改革運動,使原來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為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監視的基礎。但是,秦孝公死後,商鞅遭到一些在變法中受到打擊的宗室貴族的報復,被誣告謀反遭酷刑車裂而死。
商鞅既是戰國時期變法改革的實踐者,又是當時著名的地主階級的理論家。他繼承了前期法家李悝、吳起的變法思想,並在實踐中加以完善,進而形成了他自己較成熟的法家思想理論體系。現存《商君書》二十四篇,為商鞅及其後學所作,是今天研究商鞅政治思想的主要資料。
1、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 1 )歷史進化論
商鞅認為社會歷史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的社會是過去社會演變而來的。
( 2 )人性好利論
商鞅認為人們迫於生存的慾望和需求,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有名利,人們就會往**跑。他還進一步指出了人性好利的內容不外乎官爵田宅而已。商鞅認為人們有這些慾望並非壞事,當政者正可利用人的好利本性,操賞罰大權,以實施對社會的有效管理。
2、法治理論
商鞅在歷史進化論和人性好利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法治學說。
在商鞅看來,法對治國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法有下列作用:
首先,法律能夠「定分」,也就是用法律形式確定私有財產關係。
其次,法律使「權制斷 於 君」,也就是法律能夠君主的權力。
第三,法律能夠勝民,也就是說法律能**民眾。
3、富國強兵的農戰思想
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的目標,就是富國強兵。為此,他主張把「農戰」作為一項基本的國策。他認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耕」與「戰」,只要抓好這兩件事,就可以富國強兵。
總起來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適應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他的變法改革主張和農戰思想促進了秦國的富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他的人性論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鑑價值。
(三) 韓非的政治思想
韓非(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韓國人,是韓國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同師事於荀子。
韓非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觀往者得失之變,在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 封建 君主**主義理論,對當時和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 1 )歷史進化論
韓非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的,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使是「聖人」也無法改變的。
( 2 )人性好利論
關於人性,韓非發揮了他的老師荀子「性惡論」的觀點,也延續了楊朱、商鞅的利己思想,認為人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人與人的關係完全是一種利害的關係。
2、君利中心論
在君主與國家的關係上,韓非認為君主是國家的主人, 國家是 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體現著國家的利益。
在君主與臣下的關係上,雖然韓非也說過君主霸天下離不開臣下的輔佐,但在君主與臣下的利益誰重要的問題上,韓非則堅決主張一切以君主的利益為轉移,臣下的利益應該絕對服 從 君主的利益。
在君主與民的關係上,韓非認為民眾的價值就在 於能為 君主所利用。
總之,臣下和民眾,一切要以君主為中心,只有對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價值。這些思想比民貴說是一種極大的反動,這種君利高於一切的主張,是封建**主義的核心。
3、「法」、「術」、「勢」相結合的極端君主**論
在韓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貴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而 韓非從 君利中心論出發,兼取三家之長,形成了他自己的極端君主**的理論體系。
韓非認為法是君主進行統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關鍵在 於 君主掌握刑、賞二柄。
關於「術」,韓非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定法》)即君主駕馭群臣的南面之術,類似陰險狡詐之權術,不述也。
關於「勢」,即君主的地位、權力和威勢。韓非認為君主所以能為君,就是由於有勢,離開了勢,就不成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時時刻刻防止為臣下所制。
總之,韓非的「君利中心論」和「法、術、勢」理論都是圍繞加強君主**而的,為中國走向極權道路起了極大的助惡作用。但這些主張在當時對於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根據。
2樓:黃爺
以法治國,主張建立大一統的**集權**統治。???
3樓:
**法家的主要思想有性惡論、無論貴賤,一斷於法、軍功受爵、武大於文。其實中國古代最悲劇的是**法家沒有延續下去,**法家的傳統是和羅馬法較一致的,是樸素共和的一種。
4樓:匿名使用者
一 法家的學派
1. 重法 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極力主張「法治」的代表,並從三方面詳細闡述法治的思想。(1)定分止爭。並做了很淺顯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
」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商鞅意識到人類最初並沒有法,法是聖人為了「止爭」而制定。
(2)以法治國。商鞅以重法著稱,他極力主張以「法」代「禮」,反覆告誡國君「不可以須臾忘於法」。商鞅主張「法治」,是以「好利惡害」的人性論為主要理論根據的,並對儒家所倡導的「禮治」學說進行批判.。
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以維護皇帝**權力為前提的。認為統治的大權必須統攬於皇帝,只有君主才是治國的主體。在商鞅看來,法律並不是最主要、最權威的治國方法,而是皇帝實行**統治的工具。
(3)刑無等級」商鞅指出,「法者,國之權衡也」。。他一向反對「刑不上大夫」的舊傳統,否定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主張法律的統一性和平等性。這在當時有一定的侷限性,並且很難做到。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裡,提出這樣的思想,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2 重勢 代表人物——慎到
慎到對法的理解至公,事斷於法於商鞅本質相同,但他更強調「尊君重勢」。慎到主張「法治」,又很重視權勢和君主的作用。在權勢、君主、策略手段等因素之中,他把權勢放在首位,認為權勢是尊君和尚法的前提。
慎到認為,法令的制定者是君主,執法的關鍵還是君主,因此君主對「法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事政治和推行「法治」的關鍵不是君主道德的高低或者才能的優劣,而取決於君主權勢的大小,總之,慎到的尊君、重勢都有其獨到之處;尊君在於強調集中權力,又反對**;重勢在於推行「法治」,卻並非權力至上;這種立法為「公」,以勢行法的觀點成為法家「法治」學說的思想基礎。
3 重術 代表人物——申不害
申不害在「術」的方面,對法家的理論有所貢獻。術」是什麼呢?它是用來加強國君的權力、鞏固國君的地位和防止臣下篡權犯上的。
申子認為,對國君造成威協的是其左右近臣。他主張,國君必須用「術」來駕御群臣。國君要「無為」,不輕易表明態度,這樣臣下摸不透國君的心思,國君才便於窺察群臣。
申不害所謂國君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為了加強君主**。他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申不害主「術」,但他所說的「術」,是在執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來鞏固君主統治權的。因此他並不是不講「法」與「勢」的。
二 法家的核心思想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自此以後法家逐步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並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韓非當時所在的秦國。
具體來**家思想包括(1) 法家的基本理論是以「人性本惡」為依據。法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性惡」論。認為任何人為自已都有「皆挾自為心。
人都是追逐自身利益的。都好逸惡勞。但與荀子不同的是人的自私自利是無法改變的,也是不需要改變的。
只是需要以法因勢利導,賞罰分明。((2)主張以法治國,以法強國。並一再予以強調: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韓非認為只有法治才能使官吏不敢貪贓枉法;民眾依法努力可致富貴;各級**辦事就像稱和量鬥那樣公正,這樣的國家自然清明,國勢強大。(3)倡導耕戰。耕,即農耕。
戰,及作戰。將這兩項統一,既能提供國家的經濟保障,有能加強國家的軍事保障。農耕與戰事被看做推動國家發展與前進的兩個輪子。
法家認為,「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力」力量決定一切,而力量**於農耕和兵戰。因此耕戰是「治國之要」,千方百計獎勵耕戰,誘之以利,把民眾引到耕戰的軌道上來。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減輕農業稅收,對於力耕者賞以重爵;採取***策,使農不得不耕,力耕得利,力耕有賞。
對於兵戰,他主張採取賞厚罰重的辦法,使民不得不勇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嚴刑之下,變怯為勇,殊途同歸。他還提出了全國皆兵以及加強戰爭宣傳的主張,以造**人聞戰則喜,爭先恐後的局面。
法家已認識到耕和戰互相促進的關係,農為戰作準備,戰又推動農業發展。。(4)強化君權。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三 法家思想的侷限性 法家作為反對傳統儒家思想的一支學派,起思想與觀點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尤其是法家代表的商鞅,更是因推行法治幫助秦國走向強大。最終統一全國。但是現今的我們應該有自己清楚全面的認知,也應看到它歷史的侷限性。
柏拉圖和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什麼共同命運
一 兩人對來文藝的本質看法不同 1 孔自子將藝術 與 善 相聯,柏拉圖側重談它與 真 的關係。2 藝術形式在孔子處只獲得附庸身份,柏拉圖則從本體論角度凸顯其獨立性。3 孔子提倡 表現論 文藝觀,柏拉圖認為藝術是 摹仿 二 兩人都對文藝的社會作用予以關注。但一個從仁學出發肯定情感,肯定藝術 一個依據理...
求時事政治思想彙報,求一篇時事政治思想彙報
1月2日 日議員登來陸 釣 魚源 島 1.4 貴州大巴 翻車 16死 40傷的重大事故1.5日 長航線的 燃油稅 下降10元 1.6日 南京銀行持槍搶劫案 1.9日 伊朗大規模軍演 1.15 馬英九成功連任 1.29 蘇丹 反 政 府 武裝 扣押29名國人1.30 日本命名 釣 魚 島 2.1日 2...
政治哲學和政治思想,政治理論的區別
政治哲學是道理,政治理論是經驗,政治思想是品質。1 什麼是政治哲學?在人們通常的用法中,政治哲學一詞的含義是相當靈活和含混的。它可以用來指政治思想 政治理論 政治科學 政治學說等等。但是施特勞斯認為政治哲學作為一個學科是有其特定含義的。他給政治哲學下了如下定義 政治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枝,它以尋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