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的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呢,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麼?謝謝!很急!

2021-05-28 20:53:29 字數 5984 閱讀 3979

1樓:為誰為誰為

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於一念之中。所謂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稱一念。與作為時間單位的一念不同。所謂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與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另外,對於一念三千的理解,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後,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後。如果認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墮於縱過;如果認為三千某一時具於一心,又墮於橫過。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之觀法,是佛教天台宗重要理論之一,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訶止觀》卷五上。

2樓:黃河之歌

比較通俗的啊: "一念三千"的意思,大概是說,這世間的一切:天空、大地、樹木、風雨……還有我們的飯菜,原本不存在,都是靠著心眼活動出來的。

佛藉此告戒我等此岸世界虛幻不真,有此一念在,三千煩惱生,跟著他老人家走定慧之路是正道。定親的定,唐智慧的慧!

談談你對宗教的認識

3樓:向上攀爬的

1、宗教(英語:religion)是聯絡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可分為多神論、泛神論、一神論、自然神論和不可知論等多種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

2、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敬。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聲稱與神話和哲學相輔相成,宗教相當於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包羅永珍的「生存之道」。

3、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

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點說,其實宗教就是一種信仰,是自己對世界社會的某種信念,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5樓:潛川

我們用現代話來理解吧!先來看一個例子:

以「爬山」為例。首先我們先確認「登上山頂」這個過程是必然的結果,這是肯定不會改變的。於是有a、b、c三人一起登山,a走的是南坡,用杆杖登上去的;b走的是北崖,用錘釘攀上去的;c走的是西壁,用爪犁爬上去的;他們都登上了山頂,下來以後開始收徒弟,他們都以自己親自爬上去的經歷和工具教他們的**,對其他兩人的做法,跟自己的體驗,或承認其他兩人的成果,或否定其他兩人的成果。

那麼,「登上山頂」這個事實的實現已成為「客觀事實」,但是這些以自己經歷為經驗來傳遞的方法,就叫做「主觀經驗」。

在《金剛經》裡,佛陀曾說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講的就是a、b、c相互爭執的本相,也就是宗教的本質原本都一樣,但是卻因為創始人(準確的說應該是「發現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成長環境、領悟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這就是為何宗教會彼此抵制、排斥的根本所在了)。

因此,所有的宗教的核心就是「明白或洞悉宇宙真相」,完成生命的終極關懷。

6樓:岱宗山人

宗教超越了現代科學的範圍,對宗教的認識也不能用科學思維進行衡量。

一、人到底是從**來的?宗教界認為,人是神用「泥土」造的。中國人的《太平御覽》上說,女媧用黃土捏成了泥人,這些泥人便有了生命;《聖經》上說,上帝就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生氣的人,名字叫亞當。

後來上帝讓亞當沉睡,取下他的一條肋骨,造成了一個女人,名字叫夏娃。......

二、不同民族的覺者、大德先知,教人如何尊守神的戒命,提高生命層次。後人尊守其教誨,創立了宗教。如,佛教、道教、**教。

三、原始正教,都以教人向善,提高人的道德水準為原則,同時也保持了社會道德的穩定。

7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其實是人類精神上的依託,是人類精神上的支柱,人是有依賴性的,但世界上有很多種人,他們性格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經歷不同……有很多種不同,但是有些人卻能一起追尋,願意一起信仰某樣東西,所以,才會有各種宗教,才會不出現每個人所信仰的宗教都是不一樣的情況。

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人的一種信仰,我國對正統的宗教是信仰自由總體來說,第一方面,對宗教的認識,不要詆譭任何人的信仰,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以詆譭。

第二方面,相信每一個組織都是有它一系列的制度條款的,如果信就要遵守,你有這樣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方面,認識是不斷的培養的只有你不斷的探索才會有更高的認識。

9樓:為愛而戰

宗教,可以說是信仰的具象化,什麼樣的信仰造就什麼樣的宗教 比如佛教釋迦摩尼19歲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試圖找到解救世人痛苦的解藥而建立佛教於是佛教慈悲為懷,於是佛教普渡眾生。而宗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宗教不一定就是信仰神佛。

每一種學說都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有信仰就會有宗教,宗教也是社會的進步的表現。每一種宗教的有自己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造就不同的宗教。如果信仰是不可動搖的 那麼宗教也是不可動搖的 積極的信仰造就積極的宗教 消極的信仰早就消極的宗教。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讓我不那麼恐懼死亡,可以讓我不那麼焦慮、恐懼。

人的情緒和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正常人,你和ta說ta得了癌症,他馬上就會不行。

但是宗教會讓你不那麼焦慮,從而相對的平和一些,平和之後身體自然是舒適的。

一點薄見,不知道說的對不對吧。

存手打,我真是個認真的小寶寶,哈哈哈

11樓:遂願

宗教就是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就會覺得失去生活的目標。這個社會就失去凝聚力。就拿我們中國來說,有些人不承認我們有信仰,其實不然。

古代我們推崇過道家、法家、儒家等。那就是信仰。建立新中國到如今,我們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果然全民一心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如今,我們堅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夢,才能讓祖國富強,人民幸福。

我們的國家已經或者說正在成為一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強國。從小的方面講,我們華人喜歡認祖歸宗。喜歡誇耀自己祖上曾咋樣的事蹟等,其實也是一種信仰。

任何一個宗教都是一個統一思想的過程。我身邊有兩個人吵架,話雖然難聽,但道理確實如此。一個人罵信耶穌的人說:

「連自己祖宗都不認了,給外國老頭叫爸去了!」

12樓:天國的嫁衣

每個宗教都有各自庇佑的神明

,當然,宗教間一有矛盾紛爭,也會使百姓六神無主,受到牽連,民不寮生。

凡人的苦憂在他們眼裡根本就不算什麼苦什麼憂,但涉及到具體問題上,他們也有罩不住,說不清的時候,也是宗教間沒有相互理解包容,這就會叨擾到凡人百姓,而凡人百姓是俗人又怎麼會有神仙般的至高境界呢。

就像人們總是猜不透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模樣長得相似的人出現,為什麼喜歡的人不能在自己身邊,不喜歡的人卻總是出現,為什麼活人總是看見故人的身影,所以,我們終究是凡人,俗人,老百姓。我們根本解釋不了這些現象問題。而我們又是不得不存在的滄海一慄,棋子一顆,我們也許還要感謝神明的叨擾,因為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有了色彩。

同時使我們人類有了極強的抗壓能力。無論心裡有多苦,也要感謝,感恩,感激。

就像有的人祈盼著惡運降臨,有的人祈盼著好運降臨,無論是哪一種「運氣」降臨,你都要懷著「三感」之心。誰也不知道前方是個什麼景象,我們也只有遵循著每天的步排程過。都在努力著找尋更好的生活方向,提高生活質量,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這是凡人的祈望。相信也是各宗神明的大意象。

13樓:最愛夏天可樂

宗教是一種人的依賴,用教義規範自身的行為與道德,當然我是說那些好的宗教,邪教不包含在內

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麼?謝謝!很急!

14樓:莫憶千

宗教觀念、宗教行為、宗教體驗和宗教體制。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分為兩類:

一類是宗教的內在要素,其中有兩部分: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

一類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兩部分:

1、宗教的行為或活動;

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

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

擴充套件資料在近代宗教學中,有三種研究方法最有影響,一是宗教人類學和宗教歷史學,二是宗教心理學,三是宗教社會學。它們對宗教的本質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側重,在此基礎上對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說。

宗教人類學和宗教歷史學一般強調以宗教信仰的物件(神和神性物)為中心來規定宗教;宗教心理學則著眼於宗教信仰者個人內心世界對神或神性物的內在體驗;宗教社會學則往往以社會為中心來看待宗教,把宗教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功能視為宗教的核心和基礎。

可以這樣概括:在把握和規定宗教的本質問題上,第一種是以宗教信仰的物件(神或神性物)為中心;第二種是以宗教信仰的主體(人)為中心;第三種則是以宗教信仰的環境(社會)為中心。

1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可以歸納為宗教四要素: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內在因素)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內在因素)

3、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外在因素)

4、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外在因素)

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這四要素是相互伴生、相互制約的。這四個基本要素在宗教體系中有一定的關係和結構。

從邏輯上看,四個要素在宗教體系中實際上有四個層次。

1、基礎層/核心層:宗教觀念(主要是神道觀念)

2、第二個層次:宗教體驗(以神道觀念為邏輯前提所產生)

3、第三個層次:宗教行為(即宗教的崇拜行為,是宗教觀念和體驗的外在表現)

4、最外層:宗教體制(是宗教觀念信條化、宗教信徒組織化、宗教行為儀式化、宗教生活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結果,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根據宗教四要素,可將宗教定義為:

宗教是關於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的社會文化體系。

各種型別的宗教規定都離不開神或神性物的觀念。具有超人間、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觀念,在宗教體系中構成核心的、本質的要素。但是,宗教並不單純是一種主觀的觀念,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系統,包含有比神觀念更廣泛的內容。

支配著人類生活的外部力量,或具體或不具體,一旦被人們的幻想超人間化、超自然化以後,它就變成了某種神祕或神聖的東西。這種虛幻的宗教觀念要想成為信眾共同崇拜的物件,就不能始終侷限在主觀的幻想世界之中,而必須把它表象為信眾可以感知和體認的感性物。因此,各種宗教都把其所崇奉的神聖物件客觀化為某種具有感性形態的象徵系統。

例如,原始宗教所崇拜的圖騰;天主教把十字架、聖母像等作為上帝的象徵和神聖事物,把耶穌**作為上帝和聖靈的感性象徵。

有了宗教崇拜的偶像或其他象徵表現,還必須有宗教象徵物的安息之所、供奉之地,以便為信仰者提供宗教活動的場所。例如:寺廟、教堂。

這說明宗教的神不僅是信仰者主觀的觀念,還客觀化、社會化了,並進一步體現在宗教信仰者的行為中。這些行為是信仰者用語言和肉體進行的外在活動,是內在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感情的客觀表現,即崇拜活動。各種宗教都通過一定的儀式把這些原為自發而分散的宗教行為規範化、程式化,並附加上神聖的意義。

這些行為和活動是規範的、有組織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宗教的社會性更具體的表現為宗教組織和制度的建立。在原始社會,宗教信仰和活動把每一個氏族成員凝結在氏族社會的組織當中。在階級社會,由於多種宗教的同時共存和彼此競爭,以及新興宗教和教派的不斷出現,導致了各種形式的衝突和鬥爭。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組織。宗教組織的出現,進一步消除了原始宗教信仰上的自發性,使宗教成為以宗教組織為基礎的社會性宗教。為了對外立異和對內認同,宗教組織把本教的基本宗教觀念教義化、信條化,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戒律規範和教會生活制度。

這種共同的禮儀行為、共同的教義信條、共同的教會生活制度、共同的戒律規範,強化了宗教的社會性,把廣大信仰者納入共同的組織和體制,規範了他們的信仰和行為,影響以至決定了他們的整個社會生活,這就使宗教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而宗教的教義、信條、行為規範、禮儀規定等常通過文化、藝術、哲學、道德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鑄型信仰者的信念和靈魂,更規定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體系。

[參考書目]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12月(2023年5月重印),第74頁至79頁。

一念是什麼意思,大師,一念之間是什麼意思

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惡,皆為惡!在人生的道路上,雖然最關鍵的只有幾步,但是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一念之差將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古人云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念善心起,諸事皆吉祥。這是人所共識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們每個家庭 每個人,在同事之間 家庭成員之間,都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多一...

一念之間一念執著是什麼意思一念執著一念相思什麼意思

通俗一點就是,人的每個念頭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妄想,分別與執著。所以才論為凡夫在六道受苦,當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以後,不要將生活事情當真。也不要去計較,反之就是執著了。看淡生活,保護自己的清靜心不要被社會汙染就好了。有了念想,便有我執,我執未破,所以一念執著。思想轉換時的腦電波是 速度 十分之快.在佛教上...

一念執著,一念相思什麼意思,一念執著是什麼意思?

看不透放不下人生的興與衰苦與樂,執著於一種無名之道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謂之佛菩薩,愚痴迷惑謂之凡夫其實執著放下就是在一念之間,就像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心善是天堂心惡是地獄,相思是種執著的苦果也是一種因果定律正解的相思是想念如果過重的想念已經超出了相思的範圍是痛苦的根源,世間的愛謂之無明之愛,無論是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