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李叔明傳,《新唐書 李叔明傳》

2021-05-18 10:48:44 字數 6980 閱讀 4042

1樓:問問小人啊啊

李叔明,字晉,是四川閬中新政人。本來姓鮮于,是世代的大家族。他的哥哥李仲通,字向,天寶末年當京兆尹、劍南節度使。

兄弟二人都有學問,樂善好施。李叔明是科舉考試明經科選拔出來的,當楊國忠的劍南判官。乾元年間,當了司勳員外郎,作為漢中王李瑀的副使出使回紇,回紇慢待李瑀,李叔明責備他們說:

大國之間交好,讓賢王出使。你們的可汗,是唐朝的女婿,居功自傲,合適嗎?回紇可汗因此增加了禮節。

回朝覆命,升任司門郎中。

東都洛陽收復後,擔任洛陽令,優待安撫難民,被稱為能吏。升任商州刺史、上津轉運使。升任京兆尹,長安有歌謠說:

前任京兆尹名聲赫赫,眾人瞻望順從,後任京兆尹和善,眾人瞻望如故。很久以後,因病辭官,升任太子右庶子。崔旰擾亂成都,李叔明出任昂州刺史。

崔旰入朝,李叔明即升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治所遷移到梓州。

大曆末年,有人說李叔明本來姓嚴,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外姓人家,冒充鮮于姓,請求恢復嚴姓。皇帝下詔許可。李叔明當初不知道,認為是醜化自己,上表給皇帝請求宗姓,列出屬藉。

代宗皇帝允許了。

建中初年,吐番襲擊火井,搶掠龍州,攻陷了扶、文、遠三個州。李叔明分派五名將領分路攻擊,趕走了他們,因功加封檢校戶部尚書。樑崇義違抗命令,皇帝下令李叔明帶兵出三峽,激戰荊門,打敗樑崇義的軍隊,襄州平定,升任檢校尚書左僕射。

德宗皇帝到興元,他拿出家產幫助軍隊,把家裡的布匹和錢全部獻給皇宮,被皇帝加封太子太傅,封薊國公。當初,東川經歷戰亂和士兵搶掠,鄉村和城鎮一片荒涼,李叔明治理了二十年,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百姓於是安定下來。後來回京都,因為有腳病,皇帝賜給他錦輦,下令太監抬著他上朝拜見,升任他做尚書右僕射。

後來他年老請求退休,改任太子太傅退休。貞元三年,逝世,諡號襄。當初,李叔明與李仲通都當過京兆尹,又兼任御史中丞,並節制劍南,又與兒子李升都兼大夫,四川人推崇他們一家是名門。

李叔明向來厭惡道教和佛教的弊端,他上奏說:佛教是空寂無為,道教是清心寡慾。如今眾人內心迷信這些表現在外面,讓農民工人男男**放棄工作迴避勞役,所以農桑不興,軍費日益減少,國家和軍隊的財產受到損耗。

我請求把本行政區寺廟分成三等,道觀分成二等。上等寺廟留下僧人21人,上等道觀留下道士14人,每降低一等,減少7人,都選擇有德行的人留下,其餘讓他們還俗為民。德宗認為好,認為不只四川東川一個行政區,可以當成天下的法律,於是下令尚書省討論。

都**外郎彭偃說:講究王道的為政之道,改變人心為上,順從人心為次,不改變不順從為下。現在道士有名無實,世俗之人很少有人看重,擾亂政令較輕;僧人和尼姑貪圖錢財,都是天下不法之徒,他們躲避勞役,為亂較大。

現在李叔明的請求雖然好,但是沒有改變人心,也不是順從人心。天生眾人,一定有一個職業;遊手好閒吃白食,是王法所禁止的。所以賢良的人領受爵祿,不出色的上交租稅,這是自古的常理。

現在僧人、道士不耕田能吃飯,不織布能穿衣,一個僧人的衣食,一年無憂無慮需要三萬,五個農夫不能達到。舉一個僧人來計算天下,他們的費用不可計量。讓我說僧人道士年紀未滿五十歲,可以命令他們每年交絹四匹,尼姑和女道士交絹二匹,雜役與百姓相同;超過五十歲的免除。

因為人五十歲後,慾望已經衰退,何況還有戒法檢查他們的性情呢!刑部員外郎裴伯說:衣服,來自蠶桑;食物,來自農耕;男女,是繁衍後代。

但是,如果兩個宗教都禁止,國家又下令,從旁協助,是給外國提供了不經過法律反對中國禮義習俗的藉口。古書上說:女人十四歲能做母親,四十九歲斷絕生理機能;男人十六歲能做父親,六十四歲斷絕生理機能。

我請求僧人、道士一率限制年齡在六十四歲以上,尼姑和女道士年齡在四十九歲以上,允許終身出家,其餘的都還俗,官府按人口分給土地。收取廢棄的寺廟和道觀為學校。討論結果雖然上奏,沒有實行。

李叔明的兒子李升,以少卿身份跟隨德宗皇帝到梁州,李叔明嚴令他以死報國,所以李升有功,被提拔為禁軍將軍。貞元初年,改任太子詹事。因為郜國公主事件受牽連,被貶官任羅州別駕。

李叔明向來生活豪華侈奢,在四川聚集財產,擴建房舍擴大田產。他死後數年,子孫驕縱,財產敗光。世上流言說家產多的人要以李叔明為鑑

2樓:匿名使用者

請把需要翻譯的部分發上來。

文言文翻譯啊!! 10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

」上嘉納之,因遷從簡太子洗馬,知簡奉禮郎。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後,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過洛,兩幸其第,錫賚有加。

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

「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穎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於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事廷評、太祝。

」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勳業遠過於吾。

」令與諸子同學,供給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後弼兩入相,亦以司徒致仕。

其知人類如此。

【註釋】

1、指朝官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宋蘇軾 《張文定公墓誌銘》:「過都,留判尚書都省,請知鄆州。

陛辭論天下事。」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六:「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致仕陛辭。

成祖賜坐與語。」2、肩輿:亦作「肩轝」「肩舁」。

轎子。《晉書·王導傳》:「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轝,具威儀。

」唐白居易《東歸》詩:「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拗相公》:

「荊公道:『要往江寧,欲覓肩輿一乘,或騾或馬三匹,即刻便行。』」這裡是動詞,乘坐轎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布,肩輿徑至揚州聽事。」《新唐書·李叔明傳》:

「(叔明)後朝京師,以病足,賜錦輦,令宦士肩舁以見。」《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帝舉族出封丘門,肩轝至野。

」宋歐陽修《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公益病,又求知潁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

叉著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

《新唐書·禮樂志九》:「應升殿者詣東、西階,至解劍席,脫舃,解劍,升。」《資治通鑑·晉惠帝永寧元年》:

「帝自端門入,升殿,群臣頓首謝罪。」5、因:趁機。

6、遠人:遠方的人;關係疏遠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國人。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論語·季氏》: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領達於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別將》:「朕聞德教加於四海,則遠人斯屆。

」《明史·雲南土司傳二·麓川》:「帝謂蠻眾攻奪常事,執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遠人心。」7、請和:

求和。《左傳·襄公四年》:「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 。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執之。」清馬建忠《巴黎復友人書》:

「而所徵國都有各不相下之心,無割地請和之說,交涉之道猶未起也。」8、弭兵:平息戰事;停止戰爭。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

」宋陸游《南唐書·元宗紀》:「及福州、湖南再喪師,知攻取之難,始議弭兵務農。」明錢嶪《憫黎詠》:

「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飢。」9、省財:節省財用。

10、惟願:只希望。11、以百姓為念:

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納:讚許並採納。

多為上對下而言。《漢書·循吏傳·黃霸》:「天子嘉納敞(張敞)言,召上計吏,使侍中臨飭如敞指意。

」《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

「祝太史芷塘以詩集見示,予小獻芻蕘,太史深為嘉納。」13、因:於是。

14、遷:升遷。15、親舊:

猶親故。親戚和故交舊友。《三國志·魏志·王朗傳》:

「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新唐書·崔祐甫傳》:「帝嘗謂曰:

『人言卿擬官多親舊,何耶?』」16、環列:圍繞佈列。

《隋書·**志中》:「九關洞開,百靈環列。」金元好問《李參軍友山亭記》:

「九山環列,潁水中貫。」清嚴遂成《孱陵吊孫夫人》詩:「妹也女中一人傑,侍婢明妝劍環列。

」17、奉壽觴:即稱觴舉壽,同「稱觴上壽」。 舉杯飲酒,表示祝壽。

漢崔寔《四民月令》:「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陳書·侯安都傳》:

「明日,安都坐於御坐,賓客居群臣位,稱觴上壽。」《北史·宇文護傳》:「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18、而後:以後。19、后土:

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周禮·春官·大宗伯》:

「王大封,則先告后土。」鄭玄注:「后土,土神也。

」《禮記·檀弓上》:「君舉而哭於後土。」鄭玄注:

「后土,社也。」《漢書·武帝紀》:「朕躬祭后土地祇,見光集於靈壇,一夜三燭。

」唐張說《大唐祀封禪頌》:「(陛下)前年祈后土,人獲大穰。」20、第:

府邸;住宅。21、錫賚:賞賜。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舊唐書·郭曖傳》:

「大曆中,恩寵冠於戚里,歲時錫賚珍玩,不可勝紀。」明張四維《雙烈記·策封》:「享千鍾厚祿,錫賚天廚。

」清夏燮《中西紀事·通番之始》:「念其遠道輸忱,從優錫賚。」這裡指賞賜之物。

《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錫賚,皆緘封不啟。」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樑公序》之三:

「又知夫美其德,紀其旬宣,頌其燕喜福祿,而侈大其受命於王,車旗之庶、錫賚之多者,古之賓客,用拜闢席,擇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

這裡指很多。23、由是:從此。

24、見知:受到知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

「飛廉以善走事紂,惡來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兼殺惡來。」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見知王荊公,一時附麗之徒,日滿其門,進譽獻諛,初不及文字間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元子》:「嵩陽守重慶,銅梁大司馬張襄憲公佳胤以童子見知,愛如己子。

」25、廷評:亦作「廷平」。即廷尉平。

官名,漢時為廷尉屬官。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稱左右平,秩六百石。

東漢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決詔獄事。魏晉以後不分左右,直謂之廷尉評。北魏、北齊及隋各設廷尉評一人。

隋文帝開皇三年罷。至煬帝及唐太宗時復置評事,屬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評」稱之。《漢書·刑法志》:

「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晉潘岳《閒居賦》序:「逮事世祖武皇帝,為河陽、懷令,尚書郎,廷尉平。

」《北史·元順傳》:「時三公曹令史朱事錄書高陽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煩託順不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

「廷評近要津,節制收英髦。」唐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詩:「廷評日下握靈蛇,書記眠時吐綵鳳。

」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後漢書·百官志二》、《通典·職官七》。26、名位:官職與品位;名譽與地位。

《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三國魏曹植《釋愁文》:

「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人皆謂其寒薄,獨一善相者目之曰:

『公名位俱極,但祿氣不豐耳。』」27、勳業:功業。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唐李頎《贈別張兵曹》詩:

「勳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

性命修於身,勳業皆其末跡也。」28、供給:以物資、錢財等給人而供其所需。

《管子·地圖》:「**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供給軍之求索。」《史記·封禪書》:

「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葉法差》:「詔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給所須。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這裡指指生活所需之錢物。

唐杜甫《有客》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滿大哥官人供給,只管照常支應。』」清焦循《憶書》六:

「自備供給,而以應用之費分給諸生飯食。」29、入相:入朝為宰相。

《史記·曹相國世家》:「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唐崔顥《江畔老人愁》詩:

「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

」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惟公與兄子文瑞公,相繼皆以是入相,天下以為榮。」30、致仕:

辭去官職。《公羊傳·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注:「致仕,還祿位於君。」《北史·韋孝寬傳》:

「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詩:「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31、知人: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

「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曾鞏《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清錢謙益《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

「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32、類:大抵;大都。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走卒類士服。」

【譯文】

景德二年(1005)春,(呂蒙正)上表請求回洛陽。到朝廷辭別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轎子到東園門,命兩個子叉著他的胳膊扶著他上殿,趁機說:「外族人求和,停止戰爭節省財用,這是從古到今治理國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

」皇帝讚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升遷(呂蒙正的兒子)呂從簡為太子洗馬,升遷呂知簡為奉禮郎。呂蒙正回到洛陽,(他的府邸內)有園亭花木,每日與親友宴會,子孫環繞,輪著向他舉杯祝壽,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後,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祭祀土神,經過洛陽,兩次到他家,賞賜之物很多。

皇帝對呂蒙正說:「您的幾個兒子中誰可以重用啊?」(呂蒙正)回答說:

「我的幾個兒都不值得重。(不過我)有個侄子呂夷簡,(現在)擔任穎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呂夷簡從此受到皇帝的禮遇。

富言是呂蒙正的門客。有一天他對呂蒙正說:「我兒子十來歲,想讓他進人書院,在廷評、太祝身邊做事。

」呂蒙正答應了。等到後來見到了富言的兒子,大驚道:「這位小兒將來有一天的官職與品位與我相似,而功業則會遠遠超過我。

」於是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學習,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錢物非常優厚。富言的兒子,就是富弼。後來富弼兩次入朝為宰相,最後也以司徒的身份辭去官職。

他(呂蒙正)能夠識鑑人才大都像這樣。

李叔同送別歌賞析,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 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 西廂記 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

李叔同為什麼出家,李叔同為什麼要出家?

如果單單從宗教角度來談的話,就要涉及到佛教的教義,李叔同的出家是有一定巧合性的,原本是他在同事那裡聽說了關於斷食法的好處,出於新奇,便在假期跑到虎跑寺嘗試斷食,在近一個月的斷食時間裡,他接觸了很多佛經,由此感到世間名利原是如此虛妄,於是拋妻棄子,決然出塵,以至於他的妻子倍感肝腸寸斷在其後呼其之時,他...

李叔同《送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您好!送別 分三段,第一段是 寫景 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 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 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 經歷了 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概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