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的科學根據是什麼?真的有效

2021-05-22 15:14:19 字數 5149 閱讀 7071

1樓:匿名使用者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絡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

鍼灸臨床**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佈、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其與鍼灸學科關係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

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

主治範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佈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絡,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準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

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效能及其**,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藥,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病的症狀、**、**方法、預後、用什麼藥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資訊(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資訊。

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瞭“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

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藥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

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資訊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資訊,包括身體和意識資訊。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

中醫把脈基於中醫的經絡理論,如果說曾經中醫的把脈都是基於幾千年的經驗和臨床心得,那麼到今天中醫的經絡學說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有電腦經絡檢測系統了。 經絡系統分佈人體全身,有執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佈全身。《靈樞·脈度》說:

“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絡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鍼灸臨床**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

《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佈、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其與鍼灸學科關係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

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範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

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佈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絡,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準確看病。

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

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效能及其**,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藥,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病的症狀、**、**方法、預後、用什麼藥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資訊(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資訊。

2樓:刀客王者射手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202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

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

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迴圈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視窗。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

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裡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

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

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

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裡證,沉而有力者為裡實證,沉而無力者為裡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鐘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鐘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溼證與虛證之象。因溼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絃。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於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病;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髒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了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

“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如最近**一位經常反覆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診時大便一日5 6次,水瀉,大便臭味不甚,無膿血,不能進食任何含粗纖維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飯或爛麵條,否則腹瀉次數更多。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膩。從以上症狀看,似無熱象。

但患者之脈甚數(每分鐘124次,有冠心病史,經常心悸,胸悶等症狀)。辨證認為,患者病程很長,脾氣已虛,但夾有火熱之邪,火邪下迫大腸則腹瀉,上擾心神則心悸。故用補氣的黨蔘等配伍清熱瀉火的黃連(既能瀉大腸火,也能清心火,一舉兩得)**,七劑後複診,大便減為每日1 2次,心悸症狀改善,心率也有所減慢。

當然,疾病的**與病理變化是非常複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複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並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症從脈,還是舍脈從症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係等不是一日之功。

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心靜自然涼》的科學根據是什麼,「心靜自然涼」有科學依據嗎

人在興奮時會加大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促進能源物質分解產生atp和熱量,反之,冷靜下來時相關激素分泌減少,人體產熱量下降,所以心靜自然涼是有一定根據的 這個只怕沒什麼科學依據的吧 心靜自然涼 的科學根據是什麼?個人理解應該是因為心靜的時候身體機能沒有轉動起來,發熱少,自然就比較涼快。心靜,指為人處世...

早餐的搭配請問早餐怎樣搭配才有科學根據

一般要鹹甜搭配,要吃水果或喝果汁。兒童的早餐 兒童正是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注重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相當重要。首先要少量少吃含糖量較高的食物,以防引起齲齒和肥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兒童的早餐通常以一杯牛奶 一個雞蛋和一兩片面包為最佳。牛奶可與果汁等飲料交替飲用。麵包有時也可用餅乾或饅頭代替。青少年的...

請問周易算命有什麼科學根據嗎,請問周易八字算命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周易八字的算命基礎觀點 與現代科學的全息論 不謀而合 研究一下 再來批判 不然您這就是迷信 是有些人不利用他們賺錢 比如有些人問生幾月或拿年寶寶 這才叫迷信 你真正的瞭解自己嗎?你真正的瞭解命運嗎 從你這些問題看來 你並不瞭解 所謂 知己者不惑 知命者不信天 所謂的 八字 周易 看相 之學 以前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