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是什麼

2021-07-02 06:15:29 字數 5490 閱讀 5014

1樓:淘汰

科學就是尋根究底,科學就是接近真實。任何迷信都不會允許尋根究底。所以一切非科學都不敢及不能面對真實,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確解決問題。

對科學來說,沒有任何不可認識、不可瞭解、不可解釋的東西,只有已經瞭解、已經認識、已經解釋的事物與尚未了解、尚未認識、尚未解釋的事物之間的區別。這就是科學與一切非科學的區別。科學目前不能解釋,是目前的水平限制,隨著科學提高,將來必定能認識。

而非科學則要求在水平未具備之前就必須對一切事物都作出解釋,所以非科學就必定要生造出一個體系來解釋所有的事物。古時候,人們就生造了各個圖騰,2000多年前,生造出了上帝和耶穌,然後他們就困守在自己生造出來的幻象之中,以為這就是萬物的真實。

只有科學才能懂得和承認事物是逐步發展和提高的,對萬物是從完全不懂向懂得一點、從知之甚少向知之較多發展的。不論是對物還是對人類社會,這都是一樣的。整個人類是這樣進行認識,具體的個人(每個人)也是這樣的認識過程。

所以科學能夠理解人、尊重人,能夠容忍人們的不懂、懂得不多,知道人們只能是一步一步去了解事物、一點一點地改造自己。而非科學要求人一開始就懂得一切、能夠解釋一切,認為人們不懂、懂得少是因為不願意去想,以為只要按照自己創造出來的體系去想去做,所有問題就能解決了。科學則體現著、推進著人類社會承認自然、理解真實、共同進步、尊重全部人類(包括弱者、暫時能力不足的人、被**被蹂躪的底層)的文明趨勢。

2樓:匿名使用者

可檢驗性。符合邏輯性。等等。

3樓:灌雲小孩

xueer

[學長] 從“科學”這一名詞誕生之日起,“非科學”和“偽科學”就像它的孿生兄弟一樣呱呱墜地。而這“三兄弟”的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太多多變遷——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生產技術——使人們在“科學”、“非科學”、“偽科學”三者之間徘徊。

可能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這三者的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因為很多從前顛撲不破的真理,到後來卻成了大家所鄙夷的迷信(當然,也有很多原來認為的匪夷所思的想法,現在卻變成了科學的真理,這種例子不勝列舉)。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把它們三者的異同剖析透徹,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結論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因為真理和謬誤就像科學和偽科學一樣,都是不停發展而且相互轉化的。

按照上面的推論,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的異同,那麼我這篇文章似乎不必要存在了。但我覺得如果我這篇文章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和討論,在人們對科學本質認識的程序中貢獻出一點綿薄之力,那麼這篇文章就還是有意義的,這也是我寫作的原因。

下面,我首先介紹科學的含義和特點,並輔以一些事例,讓大家對於科學這個名詞有個比較理性的認識,然後我將舉出一些非科學的例子,並總結非科學的特點。對於偽科學,我們如法炮製。在文章的最後,我將全面的論述科學、非科學、偽科學三者之間的異同。

首先介紹科學的定義。我們先來看一段話:“……如果說,科學是人類攀登文明高峰的見證,那麼,科學家則是在神祕莫測的科學王國中披荊棘的探險者。

馬克思曾經把科學的入口處比喻成地獄的入口處,對科學家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裡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裡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正是憑藉著科學探險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於獻身的精神,在偉大真理海洋的沙灘上尋覓那晶瑩的孵石,向人類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祕……”[1]。

這句話寫出了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探索自然,探索真理。無論是牛頓的三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是簡單的庫侖定律,都是人類探索自然的結果,而這些經過歷史檢驗,沉澱下來的理論——不管是試驗觀測到後來總結的,還是主觀的推理——至今沒有被推翻。

人們把這些崇高的人所發現的真理(至少目前是真理),尊稱為“科學”,我認為這是科學最古樸的定義,當然,如大家所見,它並不完備。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原始的科學定義產生了懷疑。這懷疑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許多原來的“科學”,雖然能夠經過短暫的時間洗禮和推敲,但是經不起更長久的考驗。比如牛頓定律原來被認為是科學的鼻祖,但是愛因斯坦卻把整個物理學帶入了新的黑暗,讓牛頓的“科學”土崩瓦解,變成了非常“不完備,甚至初中生都能看出紕漏”的過時貨(其實這種說法有失偏頗,牛頓力學還是有它的價值的,特別是對於處理巨集觀問題。

)。這種事情不僅僅在發生在物理領域,各個學科都有很多類似的事件,這就讓人們不得不對科學重新定義了。

漸漸的,人們不在那麼注意科學的結果了,因為根本不能從結果判斷一個東西是否科學。今天認為對的東西,可能隨著日子的流逝,發現了它的錯誤和漏洞,相反,今天認為錯的東西,可能以後能被試驗驗證。那麼什麼是科學的核心呢?

人們開始轉向研究過程中獨特的地方,或許用研究自然過程的特點定義科學,更為恰當。

“研究自然”這一過程的特點是什麼呢?

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尊重邏輯推理”,這可以說是科學與迷信的根本區別。縱觀現在流傳下來的科學,都是有嚴格邏輯推理的,即:(1)首先設定基本假設,作為不可證明的公理。

(2)一切結論都需要通過比較嚴格的數學推導(因為數學是最強調邏輯的,科學往往用數學工具武裝自己,讓自己儘量的符合嚴格的邏輯),得出很多與基本假設相差很多的結論。我們以廣義相對論為例,它的基本假設有兩條:(1)廣義協變性原理,即送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慣性系和非慣性系滿足協變關係。

(2)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慣性力在局域是等效的。根據第一條,愛因斯坦求助於嚴格的數學——羅倫茲變換——對於很多物理過程在不同參考系進行了分析,得到了“尺縮時漲”的結論;利用第二個基本假設,推出了光運動的短程線方程,並把這些結論綜合,推出了“光線彎曲”等非常有悖於常理的結論。然而,這每一步都是嚴格符合邏輯的,如果看過廣義相對論的書,就可以看出這裡幾乎沒有一點紕漏,完全符合人們的思維(儘管有些問題比較不好理解)。

當然,光有嚴格的邏輯還是不夠的,後面我們會提到,有很多偽科學也是邏輯上很好的,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把它叫做科學呢?這就是因為它不具備科學的第二個特點——尊重事實。

任何探索自然奧祕的行為都是以事實為準繩的,即使是最為理論的研究,也不能脫離事實的檢驗而存在。雖然囿於技術條件,很多超前的理論不能通過現有的試驗方法進行驗證和判斷,但是隻有當這些理論的被正確的實驗現象所檢驗時(這裡的“實驗”是廣義的,並不一定要用儀器,可以是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等等客觀實在),才能被推崇為“科學的結論”。還是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他的理論可謂是艱深的,但正是由於“引力紅移”、“水星進動速度”、“光線偏折”三個重要現象,才讓這一理論深入人心,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

再例如量子力學,對於學物理和數學的人來說,量子力學的思維方式是怪誕的,並且與經典哈密頓方程類比出來的薛定諤方程,也有極大的主觀臆斷性。然而,利用量子力學的理論,可以解釋超導、原子光譜線**等很多從前認為是“怪異”的現象,這也正是實驗對於量子力學的成功檢驗,因此這一理論在各個領域廣泛流傳,成為貨真價實的“科學結論”。歷史上無數的科學理論、科學發現,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客觀現象的支援。

也正因如此,以“眼見為實”為判據,很多理論被從科學的神壇上拉下來,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自然界中“看不到”。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這個“事實”必須是可重複的,不能“只發生過一次”,否則你無法讓別人相信你的理論。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科學能**未觀察到的現象。量子力學預言了約瑟夫森效應,量子光學預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都是很好的佐證。這點再次就不用贅述了。

以上三點就是現代對於科學的定義,並且這個定義比原來的更好,他不會因為結論的本身的正確與否來判斷是否屬於“科學的範疇”,它是一個以研究過程的特點為盤踞的定義方式。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定義也有侷限性,特別是對於第二個“尊重事實”的特點。眾所周知,其實“看不到”並不能說明理論是不科學的,正如前面所說,現在看不到,不代表永遠看不到,這也是用這種方法定一科學的侷限性。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侷限性的,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對於這種侷限性,我們沒有必要深究,因為侷限性起的***和這種定義的好處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應該相信,或許以後有更好的對於“科學”的定義方法,可以更好的消除***(但是***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這是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定義,“科學”的孿生兄弟們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偽科學與非科學。

我們首先討論非科學。按照邏輯學,如果一種過程,它的基本特點不符合“科學”兩條特點中的任意一條,就是非科學的。為了讓大家先有一個感性認識,我來舉兩個例子。

讓我們看一段話:“存在者存在包含三個含義:一是有存在者存在於宇宙中,包括被人類認識到的存在者與未被人類認識到的存在者;二是存在者在特定時間座標與空間位置的在場,如張三正在辦公室;三是某一存在者存在什麼,也就是屬於該存在者的存在者,如中國有一條河叫長江[不存在(無)則包含三個相反含義]。

就人類認識而言,判斷存在者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是過程與自我展現;同時,某一存在者存在必定具有過程且能夠自我展現(存在者存在什麼也是同樣道理),由此可知存在者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是過程與自我展現。因此,存在是我們對存在者過程與自我展現的一般性表述。單就存在者過程與自我展現的統一而言,存在是無差別的存在,存在就是“有”,也僅僅是“有”;沒有過程或自我展現就是不存在,就是“無”。

過程與自我展現的承載者就是存在者,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稱為存在者,不同存在者的差別在於過程與自我展現規定性的不同,如人、地球、太陽等。存在者的規定性應從過程的規定性與自我展現的規定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

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民間科學家”在他自己論述廣義相對論的文章中的一段重要論述,他的理論自詡為“五維時空理論”,他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是錯誤的,而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統觀他的著作,我們不難看出以下幾個特點:(1)他討論的是物理問題,而且是從理論角度出發的,然而卻沒有一個根本性的假設和邏輯演繹,只是斷章取義的說了很多哲學名詞和哲學主意。

(2)他的這段論述完全是哲學角度的,根本沒有涉及到任何物理學思考方式。(3)他的理論只是假說,沒有任何實驗驗證。

從上面這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非科學的一些特點:非科學一般沒有自己的假設和邏輯推理,經常是藉助多種不同學科的知識混淆,然後推出一些並不符合嚴格邏輯的結論來混淆視聽。特別是非科學一般都不尊重事實,也就是說非科學基本上是純粹的主觀思辨,沒有(或者說搞非科學的人不想)求助於事實的檢驗。

這種思辨和哲學上的思辨還不一樣,哲學的思辨是通過對客觀世界的總結而生的,而非科學的思辨僅僅是一種盜取哲學思考成果的勾當。

當然,非科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也許並沒有在引文中體現出來,那就是非科學一般不能**現象。做非科學的人總是妄圖用一些自認為新奇的理論去解釋世界,然而結果也就只能停留在解釋亦有現象上,不能**任何新的東西。比如《論存在與時間》這本書,通篇都在講怎麼樣解釋原來的現象,但對於此理論的**性隻字未提。

科學應該是可以**自然現象的,如果不具備這個功能,那麼這一科學或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科學,至少不是完整的科學。

上面說了非科學,那麼什麼是偽科學呢?顧名思義,“偽”就是假的,但是這個“假”還不是一般的“假”,是“很像真的”的那種“假”,也就是通過一些手段來包裝理論或者實驗結果,讓它符合科學的三個特點,使人們相信。比如曾經紅透大江南北的“水變油”實驗等等,都是偽科學典型的代表。

偽科學的本質是非科學的,但是更不好的地方在於它還要偽裝自己。

對於偽科學,需要特別提高警惕,因為它的根本目的是欺騙,這和非科學不同。搞非科學的人,我們也許可以用愚昧來形容他,但是我們可以本著“不知者不怪”的觀點對他們寬容和教育,讓他們走上科學的道路;但是對於搞偽科學的人,我們卻要嚴懲不貸,因為他們的動機很明確,就是要利用一些手段,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對金錢的追求,或是對名利的渴望等等。對於非科學的理論,我們很容易識破,但對於偽科學,正是由於它華麗的包裝,我們相識破它就更困難,更有甚者會被非科學欺騙一輩子。

當然,對於科學我們也要全面考慮,即不能全盤相信,也不能把一切自己反對的東西都打成偽科學,比如現在有不少所謂的“打假衛士”,他們的種種行為雖然有一定的益處,但是也扼殺了不少天才的想法。我們對抗偽科學,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而不應該是一己私利。

文學創造與科學 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文學創造多是搞花架子,只會增長情執愚痴。科學應該本著謙虛的心態,愛惜生命,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科研,不要妄下判斷,判斷錯了會害死人的。宗教是教育,宗教裡有宇宙頂級的智慧,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要珍惜。科學與宗教的本質區別在於科學的實證性與宗教的信仰性,二者是難以簡單調和的。科學在我們的眼裡,就是不可辯...

資訊與計算科學與電腦科學與技術有啥區別嗎

資訊有點偏重數學,比如學習數學分析 理科 電腦科學有三個方向 學習高數即可不學數學分析 工科 資訊與計算科學和電腦科學與技術有什麼差別 計算機及 抄其應用在裝置方面主要bai 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du分是計算機部 zhi分 另一部分是其dao外圍裝置部分。電腦科學與技術主要關注計算機主機的裝置技術部...

電大兒童科學教育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有哪些

1 科學是以認識自然為目的,而技術是以改造自然為目的。2 科學回答的是 是什麼 為什麼 的問題,而技術回答的是 做什麼 怎樣做 的問題。3 科學是發現新知識的過程,而技術是創造 發明新產品的過程 電大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有哪些 1 科學是以認識自然為目的,而技術是以改造自然為目的。2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