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歷史祕辛愛好者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遊》。
),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
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遊》。)]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
)]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
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想在此寫**。可以簡明地說,莊子生死觀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超生死,所謂齊同生死;處世哲學則在於如何即世間,又出世間,所謂逍遙遊。
《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認為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隻要我們保持一種逍遙的超脫的生活觀念,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也就不會再覺得有多放不開了。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我們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任其自然的發展。對自己的生活是這樣,而對於別人也是一樣,對於萬物都應該有一種崇敬的精神,因為每一中事物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要包容的看待每一個事物,還要不記得失,對於生死還要看開,不要對於死亡過於恐懼,因而失去生命的重要的東西。
人生 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鐘、每一個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人,但是也不要應為失去一些事而感到傷心,萬物的發展都是順從其發展的規律的,這是一種遊戲人生的逍遙境界,當然我們還要學會關愛自己。
中國古代思想中怎樣理解「死亡」與人生的關係。 10
4樓:一知齋
1、人類早期的生死觀。
一切宗教(或哲學)的核心問題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於:
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謂「生命永恆」。在原始宗教那裡,這一命題就已經表現得淋離盡致了,它是在「靈魂不死」的認知下進行的。文獻學和民俗學的資料均表明,靈魂觀念在原始時代具有世界性。
2、靈魂觀念產生!
原始人用它解釋人的生、老、病、死,生命運動的生生不息,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全部活動。原始人認為,靈魂這種「小人」和其主人的身體完全相似,即靈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分別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徵;人死後,靈魂變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
3、從此,原始人變得坦然起來。他們對一切問題都有了一個「圓滿的」答案: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過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換了一個生活環境。
死亡文化的「實用性」從一開始就被原始人正確地把握住了。
二、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生死觀
1、孔子(公元前552023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是殷商的貴族,周滅商,受封於宋國,世居宋。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時,宋內亂,避亂,遷魯。
到孔子時,家道已敗落。魯國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的封地,號稱「禮儀之邦」,古代的典章、文獻極為豐富;而孔氏家族又具有殷商的文化傳統,這些對於孔子成為一代思想家無疑受益匪淺。
2、孔子以周文化(「周禮」)的繼承者自居。儒家的最基本概念是「仁」。
(1)《說文》:「仁,親也,從二人。」即是說,「仁」就是協調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的一種境界,或一類行為準則。
在「仁」的旗幟下,孔子學說的邏輯如此:一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聖人」;二是參與社會活動,實現理想社會,儒家的理想社會是「聖王之治」。
(2)《禮記·大學》概括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亦稱之為「修、齊、治、平」功夫,或「內聖外王」之學。
修、齊為「內聖」,誠意、正心亦為修身的組成部分;治、平為「外王」。其中,「內聖」是為了「外王」,「內聖」是「外王」的基礎,而這兩者的最完美境界都達到了「仁」。後來。
(3)《孟子》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便是具體了孔子「內聖外王」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儒學被稱為「仁學」、「人學」,近世亦有人稱孔子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3、儒家是從入世精神、仁學推衍出它的生死觀,並服務於它的人格修養和社會治理。具體地說,儒家通過積極的人生實踐,建立功勳和學說,造福於社會並揚名於後世,以此超越死亡,達成生命永恆。
4、儒家的基本邏輯是:入世主義精神、仁學、人格修養、社會治理,它的生死觀集中體現在「三不朽」信條中。因而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蓬勃向上的。
三、老、莊及其道家學派的生死觀
1、老子道家的生死觀
(1)老子,名聃(dān),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而長於孔子。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史官,孔子年輕時遊洛陽,曾向老子請教過「道」。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影響深遠的人物,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蘊含深奧,令歷代學者歎服不已,後世累代有註釋者。
(2)兩大基本內容:道的本體論,道的方**。如果說孔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在於濟世救民的話,那麼,老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則在於思辨尋理。
老子和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深遠影響相得益彰,實難分伯仲。道家是先秦哲學中反對儒家的主要派別之一。
(3)老子哲學的人生觀、社會觀是中性而略具消極色彩。《老子》五千言並未過多地談到死亡、殯葬問題,但他卻為道家後起者奠定了基調。
2、莊子道家的生死觀
(1)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286年,與孟子同時或稍後,宋人(今河南商丘)。莊子淡泊名利,終生不仕,曾謝絕了楚威王聘為國相的請求。他或四方遊歷,或隱居著書,生活曾一度極為清苦,然自得其樂。
現存《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的七篇被認為是莊子原作,其它《外篇》和《雜篇》共二十六篇則多後起道家的託名之作,但基本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莊子哲學皆假託寓言而闡明道家思想,想象力豐富,文風奇特、詭譎。
(2) 莊子持「元氣論」的物質觀。認為,人由「元氣」聚合而成,氣散則死,生生死死在無休止地轉換著,如四時之執行。可是,人們卻將「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
」其實兩者是一回事,因為它們都是由氣構成的,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故萬物一也」(一,即齊一,一回事。)。生命,不過是身外的塵垢「假借」而成,生、死就像晝、夜一樣無窮地交替,「生之來而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見《莊子》的「至樂」、「知北遊」、「達生」等篇)
(3)在莊子看來,死亡不過是迴歸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莊子的殯葬觀也是獨特的。既然生死只是「氣」的迴圈聚散,死亡是迴歸自然這個「巨室」,那麼,殯葬就是多餘的。
四、墨子及其墨家學派的生死觀
1、墨子,名翟,魯國人。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原系儒門**,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個對立的學派。
2、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社會學說和政治方案,對此可概括為:「兼愛」,要人們要普遍地相互愛護,不分親疏;「尚賢」,推舉賢才;「尚同」,上下同心;「節儉」,節約儉樸;「非攻」,反對諸侯各國之間的戰爭;「非樂」,反對沉醉於**享受等。
3、墨子的生死觀及殯葬觀。它可歸結為:明鬼、非命、節葬。它們構成墨家「非儒」(反對、非難儒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4、墨子提出了殯葬改革方案:「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
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發洩於上,壟足以期(識別)其所,則止矣。返,從事於衣食之財,佴(助,給)於祭祀,以致孝於親。故曰:
子墨子之法,不失為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是迄今我們所知中國最早的主張「薄葬」的殯葬改革家。
五、佛教的生死觀
1、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生於迦毗羅衛(今尼爾泊南部),其原名為喬答摩.悉達多。
其父為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立為太子,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準備將來繼承王位。
2、佛教在公元一世紀東漢初傳入中國。佛教的原始教義是教人們斬斷一切塵緣,包括對血緣關係淡薄、不事官府等。
3、佛教是一種出世主義(和儒家積極的入世主義正相反對)。它從純個人的角度尋找人生苦難的根源,並提供解脫個人苦難、尋求生命永恆的道路。
4、佛教焚化屍體就源於對肉體、感官的鄙視乃至厭惡,因為它們是妨礙人們過一種清淨無慾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 般木 」境界的障礙。但高僧的經焚燒後骨頭稱為「舍利子」被儲存下來,供信徒們瞻仰。
六、儒家和佛教的最根本區別
1、儒家建立在對生命熱愛的基礎上,因而產生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強烈的使命感。也由於熱愛生活,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對父母也就有了「孝」即報恩的義務。
2、佛教則建立在人生苦難、厭倦生命的基礎上,因而採取了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社會責任感極其淡漠。既然生存充滿著苦難,「苦海無邊」,那麼,對生育自己**的父母也無須承擔「孝」之類的義務了。明清的法律規定,僧人必須拜父母,祭祀祖先,為父母服三年喪,否則,杖一百,令還俗。
這就是不承認出家人有放棄對父母此類義務的權利。
佛教能在中國得到傳播,與它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改造」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受到儒家「忠」、「孝」的影響,其次是與中國傳統的偶像崇拜、民間迷信相結合,逐步成為了「中國化」的佛教。
道家生死觀的形成,道家生死觀的形成道家生死觀是怎樣形成的
道家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關於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儲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章 老子似乎發現,如果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76章 所以儲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 處眾人...
生死關的作文,以生死觀為主題的作文
是誰那麼的細膩 連看到瞬逝的焰火也會哭泣 是誰那麼的努力 為了夢想從不版退縮堅定走權下去 是誰那麼的驕傲 連燦漫辰星也為他翩躚舞蹈 是誰的心那麼昂揚 任青春的光芒在汗水中醞釀 總是太過嚮往 自由展翼心無所負地翱翔 偶爾也會遺忘 那些飛鳥那些落英那些飄雨 以生死觀為主題的作文 對生死的感悟作文 生生死...
老師應當如何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這是正常的規律。是新陳代謝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我們活著要努力的做好我們自己。不枉活一生。也不懼怕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是正常的規律。讓孩子在腰上綁沙袋以此體會母親懷孕的艱辛,這樣的模擬情景在課堂 露面 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感受中認識生命的起源與誕生,首先學會熱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