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夏與北宋並立對我國曆史有什麼貢獻

2021-08-19 16:36:48 字數 4017 閱讀 3510

1樓:輕微灰

促使宋仁宗產生危機感,才有了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的改革...而且還形成一段時間的盛世呢!!

2樓:

產生了一步偉大的**《天龍八部》

3樓:

最主要的是給暮氣沉沉的漢民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4樓:匿名使用者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腳步,為日後元明的一統打下基礎,

遼西夏與北宋並立,對歷史發展有何影響

如何看待遼 西夏和北宋的並立?請談談你的看法?

5樓:手機使用者

遼、西夏、宋三個政權中遼最先出現。916年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契丹曾多次改名,這裡咱們暫且稱它為遼。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党項族的夏國王元昊於2023年在興慶稱帝建立西夏。遼與宋首先並存,為收復後晉皇帝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北宋曾兩次對遼用兵,結果都失敗,只好對遼採取守勢。但遼卻對宋的北伐耿耿於懷,2023年擺開進攻陣勢與宋了澶淵大戰,結果由於宰相寇準力排眾議,皇帝真宗親征,振奮了宋軍士氣打退遼軍,2023年雙方講和,簽訂澶淵盟約,從此,雙方由戰轉和,雙方人民過上了長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進了雙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西夏與宋的關係也是有戰有和,首先是元昊稱帝后,發動了對宋的戰爭,宋夏雙方損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議和,2023年,雙方達成和議,從此,雙方在交界地區進行**,不僅豐富了兩國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進了西夏的進步與發展。

縱觀遼、西夏與宋的關係,戰爭是短暫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處則是當時民族關係的主流。

遼和西夏兩國人民在我國的北方辛勤勞動不僅開發了我國東北、北方和西北地區,而且還創造了各族豐富的文化,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我們知道,我們祖國的文明歷史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

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徵是什麼?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6樓:許小彤

北宋是中國bai歷史中的特殊形態的統du一zhi,中原漢地約三dao分之二統一於趙氏的王朝專。燕雲,屬

遼東,河西等均非郡縣之地。按照古人的標準,差強人意的一統。但是定性**有會新的問題。

歷朝歷代都以大事小,花錢買平安,所謂歲賜,歲貢,一字之差。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漢人喜歡文字遊戲,歲賜我為主,彼為奴,歲貢,彼為主,我為奴。澶淵之盟維繫了一百年的和平,積極意義較大。

7樓:中國電信人死絕

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誰有歷史七下遼、西夏與北宋並立的思維導圖 求快快

8樓:蘇沐巔

北宋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形態的統一,中原漢地約三分之二統一於趙氏的王朝版

。燕雲,遼權東,河西等均非郡縣之地。按照古人的標準,差強人意的一統。

但是定性**有會新的問題。歷朝歷代都以大事小,花錢買平安,所謂歲賜,歲貢,一字之差。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漢人喜歡文字遊戲,歲賜我為主,彼為奴,歲貢,彼為主,我為奴。

澶淵之盟維繫了一百年的和平,積極意義較大。

遼,西夏與北宋的戰與和給各方帶來怎樣的影響

9樓:一想她

總的來講,遼、西夏與北宋的征戰:

(積極)——大量的勞動力向南方遷移,給南方帶來了豐富的勞動資源和技術,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在南宋時期形成經濟重心的南移。

(消極)——給嚴重影響了北宋的農業正常生產,給兩國的歲幣也是對北宋來說也是“屈辱”的。北方戰爭的災難使民族利益矛盾更加尖銳。

和:穩定了各方的政治局勢,有利於生產,促進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10樓:匿名使用者

看了以上三位仁兄的回答,感覺略顯粗糙了。遼、西夏與北宋的戰和應該分開來說。

首先,應該說遼與北宋,之所以拋開西夏暫時不談,是因為沒有遼宋戰爭就不會有西夏建國。

遼宋戰爭從宋前五代就開始,或者確切的說是契丹與中原的競爭。應該來說,趁著五代十一國(一說五代十國)中原混戰,契丹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從此擺脫了草原民族特有的以遊牧習慣,建立了一個農牧結合的強大國家。燕雲地區的農耕技術和肥沃土地滋潤了契丹民族,更讓其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政治,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政治體系。

所以遼國之所以不同於以往的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最大的原因在於這裡。燕雲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我就不說了,至少,沒了燕雲,宋朝就少了長城的護衛,其凶險可想而知,所以北宋開國初,太祖太宗一直極力北征,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我們從漢民族的角度上來說,收復燕雲勢在必行,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

而對於契丹人來說,失去燕雲就等於迴歸到以前的遊牧生活,從此跟強大一時,但曇花一現的匈奴、突厥沒有什麼兩樣了。所以,遼宋戰爭的爭執點,就在於燕雲。第一位仁兄說征戰給南方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和技術,促進南方經濟發展,形成經濟中心南移,很抱歉,我不得不說,在我的認知範圍裡,這實在是荒唐的。

戰爭不會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源,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相反,它帶來的是空前的消耗和大規模的經濟破壞,根本談不上促進經濟發展。更兼,一旦戰爭爆發,失去勞動力的一方你覺得是北宋還是契丹?在未知勝負的情況下你怎麼能斷定南方就一定會有豐富的勞動力湧入?

再說技術,向來南方技術,好吧,中原的技術比北方契丹要發達,何來技術南移之說?北宋真正開始富裕的時候,那是在宋仁宗慶曆年間,那是用歲幣,用屈辱換來的和平所孕育出來的盛世的繁榮和富裕,歸根結底一句話,和平,才有可能繁榮富裕,經濟才有可能發展。如果說仁兄的說法指的是宋朝南部,那更是荒唐了,對於宋朝而言,京師在開封,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中心,南方大批的金銀錢糧在平定南唐和後蜀後幾乎全部運送到北方,經濟重心能夠南移嗎?

不可能。由此其實遼宋戰和的焦點和利弊權衡也已經很明顯了,如果為了長遠的發展和穩定,北宋必須在開國初年就一舉將契丹趕出燕雲之外。但是在太宗雍熙北伐之後,宋初的精銳幾乎消耗殆盡,所以後世之師多求和避戰,也就是戰爭失敗的影響,第一沒當年的實力,第二,沒當年的勇氣。

但是明看著契丹受益,其實宋遼雙方在伯仲之間,輕易不敢動對方,這是不爭的事實。和,其實對契丹來說未必見得好,因為有宋一代商業**發達程度非同凡響,和久則宋愈富,雖然在戰力上有所下降,但是中華文明中某些品質,卻往往讓外族人頭疼,這是漢民族能夠長期統治中原大地的根本。

至於宋夏,根本不必太過細談,因為李繼遷趁雍熙北伐失利依傍契丹建立起党項王國,也就是後來他孫子李元昊改名的夏,根本就是一個底蘊淺,家底薄的王國,宋朝之所以不敢輕視它,只是因為一旦輕易和西夏開戰,必然會引來遼國大軍。所以對於北宋來說,遼才是真正的敵人,西夏只是狐假虎威而已。

最後說說歲幣問題,很多人覺得二十萬貫,三十萬貫,每年送這麼多錢給遼和西夏,經濟一定受到很大的打擊吧!實際是什麼?宋夏開戰,僅僅是戰前戰備就花費百萬貫不止。

三十萬貫,說白了就相當於一個地級市一年的稅收,皇帝的零花錢的一個小零頭差不多吧。與其說送歲幣是委屈求全不得已而為之,我倒是覺得就像在給乞丐打賞一樣,這無可厚非,一來花小錢可以求得安穩發展經濟;二來與開戰花費相比,這點錢真的是少得可憐。且不說其他,如果你是皇帝,你會選擇戰爭還是和平?

嗯,有個問題,歲幣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基於以上觀點,你覺得如果不需要送歲幣,人民就可以不被剝削這些錢了是嗎?如果你說是,我覺得,你真的很天真。這點錢就像是你被迫給人交保護費,每個月10000元,收錢老大明天突然跟你說,從下個月開始要交10001元。

你有什麼感受?每個月多一塊錢。自己去揣摩吧。

我不多說。

以上見解雖出自個人,但大部分參考《如果這是宋史》1~7冊,建議樓主看看,不錯的一套書。

11樓:生和死

(積極)——給

南方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和技術,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形成經濟重心的南移

(消極)——給嚴重影響了北宋的農業正常生產,給兩國的歲幣也使北宋人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北方戰爭的災難使民族利益矛盾更加尖銳。

12樓:李寧閆榮

遼,西夏與宋之間的戰爭促使三方進行改革來壯大自己,從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而和好又促進了三方之間互通**,增加了彼此的瞭解,使彼此互相借鑑,互相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13樓:匿名使用者

遼國與宋的戰爭經常以遼的獲勝為結束,後雙方簽訂盟約,宋每年給遼國歲幣,遼向宋稱兄。

西夏的情況和遼差不多

簡述遼,宋,西夏的關係,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是?

民族政權並立的原因 兩宋都沒有完成中國大一統的任務,而是出現了遼 宋 夏 金 蒙古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幾個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相比,雖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處於封建社會以前落後狀態,但是這些少數民族由於自身內部統一併建立政權,在政治 軍事 經濟的綜合國力方面,與漢族政權形成均勢,因而造成了幾個...

遼西夏與北宋議和後出現了什麼局面

遼 西夏與北宋議和後客觀上維護了邊境和平,加強 溝通交流。遼西夏與北宋這三個政權簽訂了什麼和約使之並存 內容 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立為夏國王,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許多 絹和茶葉。作用 從此,北宋和西夏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關係,兩國的 往來十分頻繁,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10 北宋 和遼 西夏的和議有什...

遼 西夏與北宋的戰與和給各方帶來怎樣的影響

不利的一面 戰爭給人們帶來深重災難,阻礙社會的發展 有利的一面 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 經濟的交流。這是大概的兩點,你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多總結幾點出來。金滅遼,金滅北bai宋,蒙 du古 元 聯合南宋zhi滅金,元滅南宋,滅dao西夏,這是宋元內 時期的基本關係脈容絡 後周大將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