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冬夏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在漢武帝為維護**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積極影響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
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
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
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2樓:微言悚聽
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個巨大的寶庫,其中的精華我們不言而喻,“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德育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進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然而,儒家文化中“功利性”的一面對現代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獨樹一幟,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無人能與之相比。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面的瞭解,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特點,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孔子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
他採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談話進行全面瞭解。
學與思的緊密結合是儒家教育原則的重要出發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學習活動的兩個方面,只學習不思考必然一無所獲;反之,過多思考而不學習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強調把學與思統一起來,把感性認識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是孔子最為強調的和重視的,他善於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儒家開創了古代教育的先河,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我們要從中獲得啟示,得到啟迪,合理的吸收;對於其中還不成熟的過於保守的部分,我們要加以完善,以適應社會發展,使之更好的為教育現代化服務
3樓:我隨風動
儒家思想在當今的意義
2019-10-30 11:19:16
文/葉丹
儒家思想在當今的意義:對於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德治”主張和“禮治”的秩序思想對當今政治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等。
現實意義就是促進現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使一個民族成為有素質、有禮儀、有教養的文明之國。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禮儀沒有那些制約人的道德規則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就要混亂了,即使是嚴厲的法律制度也不能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儒家思想這種無形的道德行為規範植根在人們的心中,可以起到淨化社會風氣的作用。
儒家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在於它的道德價值、教育價值及政治價值。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應該代代傳承,發揚光大。知行合一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閃爍著民主、民生的光芒,在歷史的變遷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活動,儘管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但它“德治”主張和“禮治”的秩序思想,都對當今政治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4樓:燕燕知識百科
文化是教育之源,是教育之根,且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承載著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與教育緊密相關,共同發展。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個巨大的寶庫,其中的精華我們不言而喻,“建**民,教育先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德育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進了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然而,儒家文化中“功利性”的一面對現代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傳統儒家文化倡導“學而優則仕”,這種教育目的觀嚴重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三字經》裡說:“上致君,下**,揚名志,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從中可以看出光宗耀祖,顯榮父母,遺澤後代是當時特有的家族思想,而對自身的身心發展沒有太多的提及,幾千年來,這種“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教育觀根深蒂固,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家長和學子。
“學也,祿在其中也”,兒童從小就被這種以學求官,以學求利的思想所薰陶、所誘導,他們的學習動機自然也是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把讀書看成是跳出苦海、將來飛黃騰達走向**的唯一途徑,希望可以通過讀書取得好成績,拿到高文憑,最終找到所謂的“鐵飯碗”。如今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找工作之際競相報考公務員、選調生,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為了競爭一個崗位不計一切代價,報考各種輔導班,練就各種“神功”,總之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這種趨之若鶩的現象與功利性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不無關係,這樣的教育目的如何實現人和社會的真正發展。同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無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一味灌輸書本知識,讓學生機械硬背,完全將學生視為儲存知識的容器,完全背離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形成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喜劇性”悲劇。
傳統儒家文化中“尊師重教”的思想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和思維發展。尊師重教是孔子所倡導的思想之一,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一般情況不允許有不同聲音出現,所以那個年代的尊師可謂是唯師,老師就是權威,老師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學生一般不允許有異議,認真遵從便是。雖說我們現在倡導言論自由,但古代那種“師道尊嚴”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很多學校和家庭從小就對孩子灌輸“要聽話”、“不要頂撞老師”、“老師就是權威”、“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的思想,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學裡,學校教育就是一種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傳遞,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
其實兒童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他們有很多新奇且有趣的想法,只是被家長和教師所灌輸的“要聽話”思想所束縛,礙於教師的權威很少敢於發表異議,長此以往習慣了聽從老師的安排就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再往後就出現了我們現在大學課堂上老師提問題後出現的“鴉雀無聲”的局面,不再願意積極主動地各抒己見,很多人都是因為從小受“尊師重教”、“師道尊嚴”這些思想毒害而變成這樣的。其實尊師重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我們確實應該尊重教師的人格尊嚴,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但錯就錯在我們過於尊師甚至唯師,將教師的言行視為唯一的標尺,從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在智力、思維、想象力等發展的最佳時期沒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傳統儒家文化對“勞動”(這裡主要指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的鄙視也不利於當代素質教育的順利推行。從孔子不屑談“稼、圃”之事,到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思想能夠看出:儒家文化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並不提倡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甚至輕視體力勞動,認為讀書人應儒冠儒服、溫文爾雅,“手腳不沾泥,毛孔不出汗”,應以讀書為本,將來做個勞心者去統治他人,而且勞心者受勞力者供養,不需要去自食其力,更不需要為此感到羞恥。
然而,當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裡的“勞”就是勞動教育,即一定的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教育的真諦在於學生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精神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實現自身潛力和能力的發展,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不論是我們的社會、教育者、家長還是學生對勞動總有一種鄙視的眼光,認為體力勞動是一件很低賤的事情,沒有能力的人才會從事體力勞動。儘管現在學校開設有勞動教育課,但僅是迫於政治需要和行政壓力,而不是發自教育者本身真正的教育思想,所以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課都是名存實亡,被其它諸如語文、數學、英語課所佔用。
社會和家長們從內心深處也認為體力勞動是低人一等的,總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擺脫體力勞動,將來學有所成做一個勞心者,尤其是農村的一些家長,把上學看作是跳出農門,擺脫體力勞動的跳板。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傳統觀念,勞心者未必就是治人者,勞力者未必就是治於人者,而且現代的物質生產勞動者已不再只是勞力者,他們的生產是體力與腦力的結合,所以我們應該更科學地理解“勞動”,教育者也應該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便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合格的勞動者。
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我們應積極發揚,但對現代教育的這些消極影響也亟需重視,教育事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奠基工程,推動著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所以在對整個傳統文化的選擇中,教育要充分發揮其篩選發展功能,辯證地看待傳統儒家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一些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舊文化進行更新、改造,保證傳統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揮。
儒家思想對韓國的影響,儒家思想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第一,儒家思想在仁政,為人的闡述上的確有點道理,所謂半部 論語 治天下。如果天下的君臣民都能按他的要求來做,那天就是充滿了真善美。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孔子的門徒和儒家的學者是世界上最最執著,最最頑強,最最富有事業心的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富國強兵,法家和墨家的思想比較流行。儒家思想是...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 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少人仍然認為 儒家思想 是 四舊思想 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儲存過去文化的...
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儒家學說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後世影響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舉世公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哲學上的貢獻 易 是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 記 易 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 易傳 是第三...